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首頁 作者專欄 新聞 市民開講 活動專區 論壇

老徐園地

從歸因理論看NBA與運動競賽的迷信(下)

 

 

迷信像傳染病?

 

在球員本身諸多迷信行為中,以運動心理學觀之,它是受自我效能預期之四項主要訊息來源:()過去成就表現(past 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影響最大;人都是這樣,有了一次成功經驗,心裡頭總惦記著那令人難以忘懷的經驗,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嘗試。當事者假如「信其有」且屢試不爽、並竟然兌現後,這個過去有效成就,諸如賽前不理髮髻、綁紅髮帶等都可以帶來贏球、帶來好運等等,這種「過去成就表現」就成了不變的真理。

 

再設若以此「真理(不理髮髻可以帶來贏球)傳遞到隊友,()替代性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s)就會感染全隊,造成一股風潮;喔,這是因為,某隊友已經擁有了賽前不理髮可以贏球,替代其他人的實務經驗。所以,球迷為什麼會看到許多球隊的球員,有志一同的配戴紅髮帶,共襄盛舉的不理髮髻等等;此後瞬間,這「替代性經驗」已經蔚為奇觀,就應該說不足為奇了。

 

顯然的,此乃全隊目睹有某位隊友,有此經驗替代下造成;像去年(2008)季後賽的塞爾蒂克隊,全隊以綠色頭帶蔚成一股真理一樣。更甚的是,假使某隊這種迷信(或說配戴髮帶會贏球的習慣)行之有效,()社會或語彙上的說服(social or verbal persuasion)已經擺在眼前,也就是他們球隊那個「小團體的社會」,竟然都相信(應說迷信)帶頭帶可以獲得贏球;ㄟ,其他隊要贏球、想當然就照本宣科,我們也來個白色髮帶配戴照抄不誤。

 

問題是,自我效能預期之四項主要訊息來源,最後乙項個別差異中的()生理覺醒(physiological arousal);由於現實裡,每個球隊與每個人的「認知與流年不同」,也就是,每個球隊與每個人所接受教育後,對事情的解讀與判斷迥異不同,所以,這些「迷信」傳染到小社會團體行之有效的行為,有朝一日,這種習慣傳遞到更多、更廣大的團體後,就會因為「試用」人數眾多而失效比例越多。緊接著,在自我保護策略下(輸球找理由逃避),立即有了許多版本解讀;像湖人隊的黃色護腕,雖在某年季後賽前兩輪屢試不爽,但經過第三輪輸球情況,並且在湖人隊每人生理覺醒、紫微斗數流年不同情況,結果球場表現就不是那麼一致了。

 

從以上解釋以及事例說明,這種歸因理論,在實際比賽裡,許多球團、教練與球員等等,對於裁判不公對待方面,更會因為若干媒體的濫用數據(date),使得許多教練或球員,不斷利用自我保護策略,將之變成四不像的資訊(information);例如某隊打了那麼多場球,為什麼只得到幾次罰球而已?為什麼同樣動作,某球員判的是惡性犯規,本隊卻判奪權,還停賽一場,我們就是輸給裁判等等云云,從客觀角度觀察,這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以運動心理學觀之,輸球雖然有許多內在與外在理由;但,牽強附會的解讀,是否會妨害球隊尋求改善的契機?我想,只有當事者適時清醒,並且也要有能力跳脫「迷信」的框框,還要去冷靜分析與判斷才是。

 

理論結果與結論

 

前體委會主委、也是前臺灣體育學院校長,也是醫學博士、過去我國亞運代表的田徑十項好手陳全壽認為,當一個國家之運動競技水準到達某一境界時,影響競技運動成績能否躍上國際水準大抵上有:()運動員之心理素質。()運動教練之科學修養。()運動科學對運動訓練的輔助程度。()政府之社會資源等;如果以此觀之,祈望借助非科學所能解釋的迷信文化,來彰顯或增強運動競技能力,理論上似乎沒有適切的說詞,這也就是網友在此討論串提及的,運動心理學在某些時候,並不被「認定」為科學道理一樣。

 

    Frieze & Weiner 1971年研究顯示,大部份成功的人,在他們過去成功或失敗時,都歸諸於能力努力動作難度那種;還有像Duquin1978年研究,在一次包括足球排球和美式足球研究上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把輸贏歸因放在能力上。

 

    另外,Iso-Ahola1979年研究上,在性別刻板印象(sex stereotype)中發現,男孩願意把他的失敗歸因於能力不足,但如果他的對手是女性時,他就不願意如此做Bird & Williams1980年研究發現13歲這一年齡層,男孩對他們的表現結果都歸因於努力,而女孩則歸因於運氣。

 

    還有,Nicholls1975Dweck & Repucci 1973年不同研究發現一致結果,年輕女孩傾向於把比賽失敗歸因於自己能力太差,而年輕男孩則把他們的失敗,歸因於運氣不好或不夠努力;因此就這幾個理論研究上顯示,如果本身實力不足,練習準備程度也不夠,努力稍嫌缺乏下,要想贏得競技場上的勝利,此時恐怕只能依靠運氣了

 

這也印證前述談及競賽時,尤其高級體育競賽,大抵都需要紮紮實實的運動科學訓練襄助,才能為人所不能為、出人頭地、脫穎而出!科學雖可推翻,但要推翻它總得合理解釋;輸贏歸因若是積極看待,其結果可能是尋求失敗翻身最佳機會與原因,當然也是東山再起最佳機會,並且是需要自我掌握。另一頭,輸贏歸因若是消極看待,圖的恐怕只是一個落差極大的台階,自己找危險台階下;如此一來,這事實是既易傷害又高度危險

 

學術理論看似矇矓渾沌,推論實際卻是有據可證;舉凡運動競賽歸因,雖偶爾迷信助長自我效能,進而有盃可得。但,一步一腳印的努力參與訓練準備,應該才是滿屋獎盃的途徑;運動競賽的勝利契機,雖然會因人、事、時、地、物而有所差異,或偶一為之迷而不信,相信這似雲霧,日出自清。唯有日以繼夜的嚴格科學管理,才將是,終止這迷信傳染病的癥結。

Published 2009年1月22日 上午 09:06 by a徐武雄
Anonymous comments are disabled

This Blog

Syndication

Tags

No tags have been created or used yet.

News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

Archives

地址:10646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3段29號10樓之1
電話:02-2366-1520
Copyright © 2007-2016 圓球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mmunity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