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首頁 作者專欄 新聞 市民開講 活動專區 論壇

老徐園地

準備、策略與管理是關鍵!談火箭戰拓荒者(中)

 

    準備妥當並不表示策略合理或策略正確;在現實的NBA競賽,其實,應該以「球賽輸贏」做為,評論技戰術的準備妥善與否之依據。

 

雙方控球的攻守

    Steve Blake第一戰整體投籃是6投2中33.33%(球季平均42.8%),3分球4投1中25%命中率(球季平均42.7%),只有5分6助攻(球季平均11分5助攻)在水準之下;第二戰整體投籃是8投4中50.0%(球季平均42.8%),3分球4投1中25%命中率(球季平均42.7%),只有10分5助攻(球季平均11分5助攻)在「平均水準」。那麼,從球場實務觀察去討論,第一戰Blake多一點點是擔任控球組織的角色;因此,得分較少、助攻較多。

 

反觀第二戰,拓荒者教練Nate McMillan多一點讓Brandon Roy組織與攻擊;所以,Blake就變成多一點是「等球射手」角色。也因此,才出現Blake得分較多、助攻較少的情況;從實務上討論,拓荒者的長距離射手不多,居於Roy組織與攻擊相當有威力,Blake當個等球的長距離射手,其實是牽制火箭隊外圍球員做幫忙防守的功能,間接也發揮Blake潛能表現。所以,由此假設第三戰以後,火箭隊擔心Roy組織與攻擊,畏懼他繼續打爆籃框而「對Roy包夾」,Blake等球射手的潛能會不會為此而無限激發,似乎有待觀察。

 

再者討論到Blake的防守,從第一戰火箭隊控球Aaron Brooks的整體投籃17投10中58.82%命中率(球季40.4%)、3分球8投5中62.5%(球季36.6%),7次助攻、2次失誤、得到27分(球季11.2分、3.0助攻)的「高水準表現」;對照第二戰Brooks整體投籃的12投9中(75%)、3分球5投4中(80%),23分、5次助攻、3次失誤(球季11.2分、3.0助攻)討論,Brooks顯然是「更精緻、更成熟」了,也由此顯示Blake的防守有待改善

 

問題是客觀的觀察,拓荒者對火箭隊在採取持(運)球設立掩護(on ball screen)後掩護變化(screen away)的防守,第一戰多一點的是做成障礙緩衝(show or hedge)然後以障礙後還原(show and recover)因應;第二戰,尤其是火箭隊在3分線45度角,由Aaron Brooks準備和隊友搭配打持(運)球設立掩護時候,拓荒者做的包夾(trap)、關門防守(defender closes in)的對應策略相當成功,多次都使火箭隊「險象環生」的在24秒進攻權限將屆下出手攻擊。因此,儘管Aaron Brooks第二戰的數據較為漂亮;可是,捫心自問:拓荒者的防守策略顯然是有所準備、並且是進步的。

 

    再者討論Aaron Brooks的防守,從第一戰拓荒者的Steve Blake數據在水準以下,到第二戰Blake攻守數據也只是平均水準來看,Brooks的防守和球季中比較是「有所進步」的;只是,從比賽裡的幾個鏡頭去檢視,Brooks的對球施壓(pressure the ball)跟隨部分並不是很理想,總是經常跟一半後就放掉,這在第二戰實務上就屢見不鮮。當然,許多時候火箭隊之進攻組織,都需要Brooks花費很大體力去完成;尤其,在姚明總是被施以在前防守,拿不到球可以攻擊與組織隊友,Ron Artest又難以信任情況,Brooks和波士頓的主力控球後衛Rajon Rondo一樣,「重攻輕守」是不是會被教練團與球迷允許,還有待觀察。

 

雙方替補控球的攻守,在拓荒者部分,於第二戰鋒衛搖擺人Rudy Fernandez,多次以雙能衛角色挺身而出協助球隊算是相當成功;和第一戰整體投籃3投1中33.3%命中率、3分球2投0中的0%投籃命中率,然後得3分0助攻相比較,第二戰整體投籃4投3中75%命中率、3分球1投1中的100%投籃命中率,然後得11分1次助攻,在在都是球隊贏球功臣。球季中,Fernandez總利用深切(deep cut)結合捲曲切(curl cut)獲得空檔接球攻擊戰術,在緊張的季後賽裡,準備充裕似乎是Fernandez的情況;Fernandez的攻擊企圖與能力,比起主力控球Steve Blake高出許多,這會不會是第三戰以後雙方輸贏關鍵,看來,就需要雙方教練的攻守策略攤牌了。

 

火箭替補控球Kyle Lowry和拓荒者的Fernandez都一樣,經過第一戰的「不適應」到第二戰的水準表現,他們都算是季後賽的受益者:從中學習;有點特殊的是,Lowry攻擊籃框的能力與企圖心,和拓荒者的Fernandez遠離籃框的技戰術是迥然不同的。當然,在姚明受到在前防守拿不到球攻擊,裁判執法又傾向「尺度嚴謹、動輒得咎」,進攻方容易獲得罰球機會;也考慮到拓荒者的控球Steve Blake與Rudy Fernandez都比較瘦弱,Lowry的「身材厚度」佔據優勢等等,估計第三戰以後,Lowry在3分線圈頂區主打對持(運)球掩護的戰術,應該會讓拓荒者嘗點苦頭才是。

 

總結此處雙方攻守,就現代籃球流行趨勢討論,由於控球後衛的運球破壞、速度與爆發力等三項特色,總會讓防守方的陣式遭受摧殘;所以,對陣雙方,怎麼樣利用自身球員特色去規劃戰術,好好將策略準備,然後給予對手致命一擊,應該是第三戰以後,雙方在控球的較勁處。尤其,是像第二戰一樣,拓荒者隊會讓Brandon Roy繼續打組織後衛與攻擊嗎?火箭隊會捨棄在3分線45度的對持(運)球設立掩護(on ball screen)後的掩護變化(screen away)戰術嗎?

 

當然,火箭隊會不會「Brandon Roy包夾」,應該是觀察第一個重點;若是,Steve Blake與Rudy Fernandez的外線能力,說不定應該會是火箭隊的痛。相對的,火箭隊的控球Aaron Brooks,假如學會太陽隊的Steve Nash那樣,運球切入之後還會吊小球給內線、高個子隊友助攻,以他第二戰持續進步表現觀察,拓荒者會不會「死在他手裡」,我們就拭目以待;當然,不可避免的,火箭替補控球Kyle Lowry的身材優勢,假如持續發燒,嗯,這個季後賽恐怕就不是心跳180可以形容。

 

雙方其他攻守

    雙方其他球員攻守,主要擺在拓荒者隊大前鋒LaMarcus Aldridge身上;Aldridge第一戰整體投籃12投3中只有25%命中率(球季平均命中率48.4%),3分球1投0中0%命中率(球季平均投籃命中率25.0%),只得7分、3籃板2助攻和,球季平均18.1分、7.5籃板、1.9助攻簡直「說不過去」。可問題來了,Aldridge第二戰19投11中57.89%命中率(球季平均48.4%),得27分、12籃板表現,簡直就是壓倒火箭隊的最後「那根稻草」。

 

一個有趣的數據是,這二戰季後賽的各項數據平均數,Aldridge整體投籃45.2%(球季48.4%)、7.5籃板(球季也是7.5籃板)、得分17.0(球季18.1)幾乎不相上下。球季中Aldridge多數採取,對持(運)球掩護(on ball screen),主打掩護變化(screen away)的掩護切出(pick and split)投中距離,和這二戰總是在腰位(middle post)背框孤立單打(isolation)、或20度低位面框單打是迥然不同;拓荒者的策略顯然是因為Aldridge身高211cm的優勢,打的火箭隊Luis Scola、替補大前鋒Carl Landry以及Chuck Hayes等人的「身高不足」。

 

從比賽實務與Aldridge投籃成功率很高去討論,說拓荒者與Aldridge有備而來並不為過;那麼,火箭隊還是要像第二戰一樣,等Aldridge運球「擠到禁區」才要做協防包夾嗎?或者,火箭隊要抄襲,拓荒者隊對姚明的在前防守戰術嗎?只是,以第二戰火箭隊Luis Scola難以招架、沒辦法實施在前防守,Chuck Hayes又沒辦法把Aldridge「拱離開習慣位置」,Carl Landry攻、守都失常等等困頓,火箭隊教練Rick Adelman恐怕還有不少頭髮要掉。

 

從火箭隊Luis Scola、Chuck Hayes以及Carl Landry攻守討論,Scola的平均水準表現、Hayes以及Landry二人的失常,應該是火箭隊板凳球員應該檢討;也從「體力折磨」理論去看,Scola、Hayes以及Landry等三人是否要從進攻端,讓Aldridge受盡折磨,可能值得火箭隊教練Rick Adelman思考。尤其,如果包括火箭隊外圍球員對拓荒者的禁區衝擊,不能及早把Aldridge打到板凳席休息,冷靜思考:火箭隊在此就有技拙、短路之覺。

 

Ron Artest雖然自幹、獨霸的次數與頻率,不像季賽中頻繁是火箭隊值得慶幸的地方;只是,Artest的「晴時多雲偶陣雨」的不穩定表現,是否「絕對」和火箭隊輸贏有關,有待球迷與教練團觀察。以Artest第一戰整體投籃12投7中有58.33%命中率(球季平均40.1%),3分球6投2中33.33%命中率(球季平均39.90%),得17分、2籃板、4助攻和球季平均17.1分、5.2籃板、3.3助攻相去不遠。

 

Artest的第二戰整體投籃20投8中有40.0%命中率,3分球8投1中12.5%命中率(球季平均39.90%),得19分、5籃板、2助攻和球季平均也差不多;只有3分球部分過多、命中率過低的慘不忍睹而已。那麼,Artest的猛攻、濫投真的是火箭隊教練「Rick Adelman思維」嗎?似乎值得球迷去推敲、也值得火箭隊教練團再思考;Artest他的出手次數需要那麼多嗎?

 

從現實考慮:命中率高者(一般標準是超過45%以上)應該值得一看;所以,教練Adelman要不要對Artest勸說,為了球隊勝利,讓命中率高的姚明與Aaron Brooks等人都一點出手攻擊的機會?如果,真的如美國球評所言,Artest的猛投是「刷數據、談薪資」;那麼,火箭隊管理階層的策略是不是應該,及早準備對Artest的薪資問題表態?而不是讓Artest一直在為,他的薪資胡作非為、盡做些濫竽充數的數據?

 

基本上,火箭隊外圍球員面框攻擊的策略,由Ron Artest以及Von Wafer和Shane Battier甚至替補控球Kyle Lowry等人的表現,在第一戰水準演出後,第二戰簡直可以說是超水準表現;當然,這個戰術修改,雖然在數據上有所進步。只是,從球隊輸贏去檢討;姚明拿不到球攻擊,沒辦法策應、進而造成「加乘作用」,火箭隊還是輸球的策略,絕對有檢討的必要。

 

畢竟,籃球場上的所有技戰術,除了得分之外,所有策略不都是為了「求取勝利」嗎?尤其,在NBA的籃球場,在這個生死存亡的NBA季後賽裡頭,明星球員主宰一切的趨勢,像火箭隊這些配角球員Ron Artest以及Von Wafer和Shane Battier甚至Kyle Lowry等人面框攻擊,應該、也絕對不是「主戲」才是;如果,姚明還繼續沉淪,還只是得個10分,只有出手7、8次。那麼,這應該就不是NBA了!

 

尤其冷靜思考:如果,某些戰術執行得當,例如姚明得球攻擊可以獲得贏球,你為什麼要修改策略為:讓外圍球員面框攻擊?以籃球教練角度去思考,擁有高命中率、甚至可以由此引導隊友獲得更大的空檔去攻擊對手,像第一戰火箭隊的姚明,以及第二戰拓荒者的Brandon Roy等戰術規劃一樣,教練團是不是應該在此「更積極」去尋找,這些明星球員怎麼樣拿到球攻擊對手的策略,然後讓防守方繼續去頭痛才是。而,至於怎麼樣拿的到球,這些「萬全的準備」;其實,不也就是籃球教練該做的事嗎?

Published 2009年4月24日 下午 03:12 by a徐武雄

Comments

No Comments
Anonymous comments are disabled

This Blog

Syndication

Tags

No tags have been created or used yet.

News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

Archives

地址:10646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3段29號10樓之1
電話:02-2366-1520
Copyright © 2007-2016 圓球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mmunity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