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首頁 作者專欄 新聞 市民開講 活動專區 論壇

老徐園地

  • 某國中男籃102年聯賽問題(中:恢復與手段)

    某國中男籃102年聯賽問題(中:恢復與手段)

     

    對於多數人來說,什叫「疲勞排除」,可能比「恢復」還來得容易瞭解與掌握;其次,現代世界頂尖選手,因為大家訓練都一樣好,所以,大家拼的是「誰的高訓練量,大到可以讓技術穩定性提高,以及誰的恢復做得好,可以讓隔天或下一場比賽發揮水準」。

     

    恢復問題』再來是恢復的問題(此部分為蘇佬所提)

    比賽第一天我一個一個幫球員做放鬆,大家緊繃的程度也是很可怕的可以想像,一個整天上緊的發條,在比賽中瞬間的拉扯,肌肉緊繃程度過高,何時會斷,根本不知道。第二天,在一些前輩的建議是:「指導」大家,如何放鬆、雙人按摩等;比完賽大家也是操作,回飯店後,我再三叮嚀隊長與其他球員一定要操作。第三天到場後,一問:沒人有做,問教練也不清楚。我不能講什麼,畢竟我也只是協助指導;有些話我必須說得很重:「恢復這動作,如果做的好,要抄球就簡單,因為那就是零點零零幾秒的事;為此檢討,輸給某校的2分,其實可能就是因為少抄一兩球,要不然不會輸的

    然後,今天最後一天比賽結束後,大家也是隨隨便便做整理操恢復的動作,可是,大家都在哈拉。

    我走過去,球員才臨時擺出整理操恢復動作的POSE

    如果教育是這樣,對不起!我是失敗。我直接對著球員他們喊:「不要假了啦,做給我看沒意義啦!」我回來跟我們幾個體能教練討論這件事,他們就說我要教他們才對啊;這就像大家都知道運動很重要,真的願意到健身房運動的人不多。教什麼?都要突然擺POSE給我看了,就是要敷衍我了,我不知道嗎?

     

    討論一:恢復要點

        對於多數人來說,什麼叫做「疲勞排除」,可能比「恢復(recovery or regeneration)」還來得容易瞭解與掌握;因為,疲勞排除字眼那是人盡皆知;可是,所謂恢復,那就需要咬文嚼字了。

    所謂「恢復」就是指,利用各種內在或外在方法與手段,讓選手的身體經過訓練與比賽後的疲勞狀態儘快排除;並得以重新找回到原先未經過訓練或比賽前的精神飽滿、體力充沛,或者回復到比較好的身體狀態水準稱之。

    這個恢復,顯而易見追求的就是,讓選手以「最佳狀態」去面對即將到來的比賽或訓練。當選手狀態恢復的不錯,面臨比賽,就能發揮平時訓練成果與發揮個人潛力;反之,當選手沒辦法把疲勞排除,恢復做的不好、狀況不佳的繼續面對比賽或訓練,不唯獨可能表現不佳、沒辦法把平時訓練與個人潛力發揮到淋漓盡致外,面對比賽或訓練時,選手也容易因此而受傷。

    尤其我們看許多的杯賽,往往就是連續五天或一個星期接二連三競技,或者,我們看許多優秀運動員大多一天從事二次、甚至三次的訓練;因此,在每次比賽與比賽之間,或者課訓練與課訓練之間的休息,以及當天與隔天之間的休息等,期望能夠儘快恢復身體狀態,然後擁有充沛的體力,再繼續去參與比賽或從事訓練,這就是現代競技科學化管理所追求的內涵。

    多數的比賽或者訓練後,因為要付出相當多的體力;所以,疲勞自然產生,想當然要趕緊儲存體力;假如尋求「恢復」動作還沒有完成就要繼續比賽或訓練情況下,肌肉收縮的速度等,也就是選手身體最主要的反應將會下降;其次,包括營養能量假如尚未適當的補充,要「使用」力量時,所需的熱量因此而欠缺,如此當然就容易發生力量不足,難以發揮水準事情。

        以現代運動競技來說,高刺激、高負荷的訓練量與高競爭,進而提升選手的競技水準,藉以應付世界頂尖的競技是基本概念;也因此,造成選手不論是在訓練或比賽中的體力消耗、能量消耗、產生疲勞是相當可觀的。所以,選手的「恢復做的好不好」,就變成是現代競技成績好壞的關鍵;也就是,現代世界級頂尖選手拼的不是誰的訓練績效好,因為大家的科學概念與訓練應該都一樣好,所以,現代大家比拼的是「誰的恢復做得好」。

    由此,我們來討論和NBA馬刺隊Tim Duncan相關問題,也來複習一下影響恢復的因素總計有:年齡、性別、環境、動作的活動性、肌纖維類型、運動型態、心理因素、急性創傷或過度訓練、維生素、能量轉移與廢物排除效率、時差等。

    因此,你在觀賞運動競技時,像最近看美國職棒時,多數投手還可以投14;可是看那些內外野手等,就根本沒有休息時間;因此,這個恢復就益形重要。包括像最近在看NBA某些球隊,在連續征戰情況,竟然採取中國的醫術「針灸、肌能貼」等,藉由此來改善恢復過慢現象;所以,球迷門在觀賞球賽的同時,你到底瞭解了多少背後「不為人知」的職業運動員辛酸?

     

    討論二:恢復手段

    從一般的休息、期望身體恢復種類去看,這大概有:

    一、運動療法(kinotherapy):採取以緩和的有氧運動或者伸展運動。

    二、動態(active)休息:低強度運動可加速恢復速率,這是中樞促進前興奮的神經中疏之恢復。

    三、完全(complete)休息:需要910小時完全休息,其中8090%在夜間(差額可以在中午白天裡補足)

    四、被動(passive)休息:利用放鬆技術來休息。

    那麼,我們先看所謂伸展療法(stretch therapy)要點在:

    一、提升血液循環:當你選手經過比賽或艱苦訓練後,將肌肉與韌帶、肌腱等予以伸展,如此就可以在訓練或比賽後達到,增加關節、肌肉與韌帶局部血液循環。

    二、促進營養吸收與減少水腫:當然,也因為血液循環加快,那是一定會促進關節區域的氧氣與營養吸收,並減少水腫。

    三、提升血液淋巴、靜脈回流藉以解毒:也包括因為伸展放鬆肌肉,進而增加淋巴與靜脈回流,做身體的解毒動作提早進行。

    四、避免肌纖維化與沾粘和萎縮:另一方面,這個訓練、比賽後的伸展,也有預防肌肉因為過度使用所產生的纖維化與沾粘,降低肌肉萎縮傾向。

    五、避免肌腱僵化、改善關節活動範圍:最後這個訓練、比賽事後的伸展,牠還有改善、鬆弛與伸展僵硬的肌腱,避免使用過度、或者緊張的肌腱僵化,進而增加或維持關節的活動範圍。

    六、刺激與緩和中樞神經與末梢神經系統:也由於伸展運動牠會將選手的肌肉與韌帶、關節等做「極限的伸展」,進而產生酸痛;因此,會讓緊張的神經得以轉移注意力,也會緩和末梢神經系統的緊繃現象,並趨於緩和。

    其次被動式休息按摩(massage);我們瞭解,按摩可以減少壓力、生氣、疲勞、憂鬱、憂慮與困擾,並正面改善氣氛。按摩的效果是:

    一、增加血液循環:有研究顯示,利用機械壓力幫助靜脈循環,進而導致35%的小微血管開放。

    二、增加淋巴循環:按摩既然會促進血液循環,當然會提升淋巴循環從組織輸送廢棄物,幫助靜脈循環。

    三、幫助沾粘的肌肉、結節與細微損傷的伸展:藉由按摩之機械壓力,讓沾粘的肌肉能夠鬆弛,這和伸展的效果是一致的;而由於缺氧或缺養份(鈣與蛋白質)會造成肌肉部分不柔軟,按摩適可以讓僵硬肌肉放鬆。輕微傷害所造成的疤痕組織,經過按摩促進新陳代謝,適足以讓結節恢復。

    四、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讓氧氣、養份提供肌肉所需。

    五、消除水腫:尤其當已經發炎情形,促進水腫排除。

    緊接著再介紹熱療(heat or thermotherapy);熱敷方式有三溫暖、熱燈罩、蒸汽浴、溼熱包等。熱敷禁忌有訓練後瞬間、急性創傷、懷孕、激烈重量訓練情況下;熱療時機最好在訓練或比賽後68小時。

    被動的放鬆技術如下:漸進放鬆法、自生訓練、超覺靜坐、生物回饋法。

    另外還有所謂的心理性恢復;那是利用教練(或心理治療師等)提示、自我提示(self-suggestion)以及心理壓力訓練(psychotonic training)等;諸如漸進放鬆,因為在焦慮或壓力時,利用心理處置策略而使肌肉放鬆減少焦慮或壓力的生理反應稱之。

    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利用心理對正確動作的意象學習或以合理的言語暗示,矯正不良訊息或以言語激勵,刺激其心覺醒的方式稱之為認知策略;方法有二:一、意象練習-如運動中的過程可藉攝影機或運動員親眼目賭,該項運動過程中的形像;當這種形像經過幾次觀察後,運動員對該項運動的過程和訣竅產生記憶和領悟過程,從而改變動作技術這即意象練習(imagery practice)。二、催眠術-毫無條件地接受他人的暗示建議。

    至於營養性恢復,諸如磷化物的恢復(restoring phosphagen ATP-PC);雖然磷化物很容易恢復,很多運動訓練約在2030秒即恢復5070%水準,但像籃球或曲棍球這種斷斷續續的比賽訓練,就比較不容易恢復,因此磷酸肌酸的補充就需要注意。肌內肝糖恢復(restoring intramuscular glycogen IMCHO),嚴格說是高碳水化合物補充,尤其是速度或爆發力型運動訓練比賽更需要。

    營養性恢復增補劑(Ergogenic aids),可分為五大類:一、生理性增補劑。二、藥理性增補劑。三、心理性增補劑。四、生物力學輔助物。五、營養性增補劑。其中營養性增補劑乃在六大營養素外特殊營養物質,如咖啡因、鹼性增補劑(Soda Loading)中的重碳酸鈉(Sodium Bicarbonate)、人蔘(Panaxginseng)、卡尼叮(Carnitine),又稱肉鹼、鉻(Chromium)、花粉(Bee Pollon)、蜂蜜(Honey)等,甚至包括前中國大陸的田徑教練馬軍仁,採取的「鱉血」增補劑也是營養性恢復。

    所以由此,包括我們凡常球迷等,當你運動或比賽後疲憊不堪時,你做了「恢復」沒?慢跑、關節操、伸展操、按摩、泡熱水以及營養性恢復等手段,幾乎是人人垂手可得的方法,就看你有沒有概念去操作,就看你是否懂得去「保養自己」與否了。

  • 某國中男籃102年聯賽問題(上:體能與訓練)

    某國中男籃102年聯賽問題(上:體能與訓練)

     

    體能訓練員蘇佬義務協助,某國中男籃參加102年國中乙組籃球聯賽總決賽;這次比賽成績對蘇佬他來說是不滿意,覺得可以更好。不過,既然都結束,咱們就一點一點來和他檢討吧!

     

    體能問題(蘇佬觀察:已發表於臉書之「薪傳籃球教練班)

    首先先來討論體能的問題吧!

    如果一天能夠練球「五個小時」球隊,為何在這比賽的一個小時,體力下滑程度和一天只練兩小時球隊沒有兩樣?這點可以值得思考。

    從第一天的比賽跟最後一天的比賽,對手程度接近,某國中男籃的球員動作及反應,簡直是「落差很大」;直到最後一場結束後,蘇佬問球員是不是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因為好幾次,蘇佬他都覺得很多球應該都抄得到,卻總是差那麼一點點,或者防守移位慢半拍,或對傳球的判斷都慢半拍的。

    最後,假若比賽以一小時為例,這五天的比賽就是五個一小時;而我們瞭解,這個某國中球隊一天總共擁有五個小時的練球時間;那麼,籃球教練該如何把這五個小時,拿來準備這個比賽的一小時?從運動訓練法去看,此時討論的重點,就不是在這五小時你教練可以練些什麼?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考方向。

     

    討論一:心理和事前準備

    首先提醒:緊張、壓力、倦怠(burnout)等心理問題,都會讓原來體力充沛的選手之身體的生理上產生不良反應;例如下表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不同」作用,進而影響運動選手表現。

     

    交感神經

    副交感神經

     

    瞳孔擴大

    縮小

     

    心臟跳動加快

    減慢

     

    血壓上升

    下降

    消化管

    抑制蠕動

    促進蠕動

    氣管

    擴張

    收縮

    毛細孔

    收縮

    擴張

    汗腺

    促進分泌濃汗液

    促進分泌淡汗液

    副腺髓質

    促進

    抑制

    膀胱

    鬆弛

    收縮

    從上表簡單可知,緊張的時候,人的心跳加快;所以,像似膀胱鬆弛而「頻尿」的上廁所,這都是由於心理影響生理的異常現象。由此可知,這個某國中籃球隊的多數選手,呈現的是過度緊張,教練在球員「心理輔導」上是缺乏,或者教練雖然有輔導卻效果不彰。

    至於怎麼樣可以「克服緊張」呢?事前準備充分與否,在球員的「心理上」是蠻重要的。俗話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剛好就是這般心情寫照;不論是球場上的準備,諸如面對壓迫與包夾防守,準備(演練)的越充分,臨場狀況就能從容不迫而不會緊張;甚至是視訊教學的事前準備,像2004年中國男籃在希臘雅典奧運,在事前的「對手技戰術錄影帶」分析與說明,讓不被看好的中國男籃在複賽逢凶化吉,屢仆屢起的迎刃而解。

    所以,許義豪教練在臉書討論講的沒錯:心理、體能與技術三者交互影響,進而緊張,體力就很快衰竭而使不上力了。其次,是如廖(猴兒)老師講的:越小()層級的球員,其勝負壓力會越大嗎?由理論推論去看是有這麼一回事;因為,基層許多球員往往都「缺乏經驗」,也缺乏技戰術上的經驗,缺乏視訊教學上的分析經驗等,想當然,臨場比賽就緊張了。

    再者Chen(Temperature)老師講的沒錯,多數球員會產生緊張,關鍵都是在於「負面思想」所致;像似做過的球員壓力研究,裡頭球員呈現最多的答案就是:對手太強、對手高大、對手兇悍、擔心體力不佳、擔心狀況不良等等負面思想。所以,Chen老師的「灌輸正確觀念」,輔導球員在心理上正面思考,才是解決、克服緊張的另外方法。

    切記:緊張會讓體能流失更快、體力流失更多,緊張更會讓球員使不上力的,變成技術動作效率不彰。

     

    討論二:籃球運動內涵與5小時可訓練時間分配

        從籃球運動技戰術內涵,再以運動訓練法討論,籃球賽需要:

    一、體能:體能包括()速度(跑步速度)()速耐力(例如間斷衝刺20趟的能力)()手腳全身肌力(全場近40分鐘瞬間施力)()全身肌耐力(從開賽到結束近40分鐘的肌肉連續操作能力)()心肺耐力(心臟負荷跑跑走走能力)()敏捷性(瞬間移動身體手臂或雙腳等能力;包含橫向、斜向、前進與後退等敏捷性)()柔軟性、()協調與韻律、節奏、()跑與跳的技術等。

    二、個人攻守技術()進攻--投籃與上籃(各種方式上籃、各種位置投籃)、傳球(()手胸前、單()手地板、背後、過頂、棒球式、勾傳、行進傳球等)、運球(快速、急停再走、換手、背後、轉身、晃動假動作、前進後退等)等;()防守--對持球防守、對運球防守、阻絕防守、封阻、抄截、卡位抓籃板球等。

    三、小組攻守技戰術23人傳球上籃、小組進攻有對持()球掩護(on ball screen)、空手掩護(off ball screen)的捲曲切、深切、淺切、UCLA切等、外側掩護(outside screen)、內外組合(inside outside )、給了就走(give and go)的九種空手跑位等、幫忙還原、隨球移動、輪轉防守等。

    四、5人團隊攻守技戰術:發邊線球進攻、發端線球進攻、破全場盯人與包夾概念、破半場包夾概念、破半場區域防守(zone defense)、破半場配對防守(match up)、轉換快攻、拖車(tailor)概念、剩下幾分鐘領先或落後怎麼比賽、怎麼解讀對手盯人(或區域)防守、進攻時限將屆的進攻、四角拖延戰術(spread offense four corner)、跳球等技術與概念;全場緊迫防守概念、為什麼要包夾與設陷(trap)、轉換防守、區域防守、配對防守、一盯人四區域防守(box and one)、犯規時機、怎麼解讀對手進攻、怎麼解讀比賽狀況等技術與概念。

    五、專項進攻技術:控球後衛、得分後衛、大前鋒與小前鋒、中鋒等。

    六、其他包括合理的打球觀念:空間原則、進攻輪轉進位、分享籃球、命中率、收球時機、投籃選擇等。

    從前述六大項琳瑯滿目的內容探討,你籃球教練需要在一年裡頭去指導完畢;並且,還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安排「練習時間」讓球員充分練習,如此才能熟能生巧、巧能生妙的避免你教練頭髮掉光。

    好了,接下來問題是:請問那一項體能比較重要?你要花多少時間去讓球員鍛鍊?你是像某縣市帶隊拿了好幾次第三名教練講的:我不用讓球員去鍛鍊速耐力,就可以簡單得名,這樣心態嗎?

    同樣的請問:籃球賽裡的那一項個人技戰術比較重要?你教練要花多少時間讓球員去從事練習?還是你是像某全國甲級冠軍教練講的:我不用練防守,我要用進攻代替防守這樣思維?

    特別提醒各位的是,如果你教練帶的是「基層籃球」;那麼,個人基本動作技術的「練習量」更是不可或缺。此時,你要怎樣選擇?

    像我在虎科大男籃,「每星期只有3小時」可訓練時間,我只好半強迫性安排球員自主訓練,要球員自行操作重量與心肺耐力訓練、投籃等,我在訓練期間,只安排個人防守和偶一為之的小組進攻與小組防守,每星期只能在對打練習中安排一項5人團隊攻守等;所以,此時,你教練就要承擔風險,承擔他們會混水摸魚的後果是,比賽中跳不起來、跑不動、比賽中進攻不順暢、比賽中沒辦法達到你教練種種要求與理想等,這是你自己經過思考後的選擇。

    再例如,去年12月帶隊去菲律賓比賽,在每星期的可訓練時間只有二次、各三小時、每星期總共六小時的國家隊訓練裡,我先和體能訓練員Bryan Chang討論,瞭解他需要多少時間;然後,讓他練完體能後的「剩下時間每次90分鐘」,再讓我進行技戰術訓練;所以,去菲律賓比賽輸球只得亞軍,我還是需要承擔責任。

    好了,那麼到底你籃球教練每天擁有五個小時的「可訓練時間」,怎麼樣分配呢?假如是基層球隊教練的我,我會選擇利用二個小時練體能(含準備運動、跑跳訓練與整理活動)、一個小時練投上籃(含專項)、一個小時練運球與傳球等基本動作、剩下一個小時練小組進攻和小組防守、團隊攻守這樣的分配。各位,你的答案是什麼?

     

    討論三:運動訓練與各級籃球隊需求是什麼?

        假如當,臺灣國立大學體育系與競技系的「運動訓練法」,這堂課是選修,也就是許多學生(以後要當教練或當老師的)都可以不要選課去學習運動訓練法,或者,像某幾個學校的體育系與競技系在,上運動訓練法課程時,過半數學生都在睡覺等情況,你們認為臺灣的競技運動訓練要怎麼樣去和外國人競賽呢?

        個案一是某籃球隊,從晚上6點開始練球;結果練到團隊戰術時,因為多數球員不熟稔,於是,該教練強行要求所有球員「熟練才可以休息」;因此,練到最後是晚上12點,教練才心不甘、情不願的放球員休息,為此搞的雞飛狗跳與球員怨聲載道。

    在運動訓練法的理論上,運動訓練需要講究「多元發展原則(multilateral development)」;牠意思是說,你在從事運動訓練時,必須要遵守不同年齡,操作不同比例的訓練內容。像似年齡越低,多元發展的訓練目標,就要強調比較高的比重;等到年齡越高,專項訓練的比重,就要偏多一點這樣趨勢去進行。

    所以,我們由此去檢討前面案例。個案整個晚上都做「團隊戰術」練習,基本上就違背了多元發展原則與一般運動訓練原則;因為就「運動訓練原則(http://tw.myblog.yahoo.com/jw!pEgiqqqBGALvYBQ78gE-/article?mid=853&prev=1096&next=725&l=f&fid=10)」來說,這種整個晚上都做團隊戰術訓練的內容有違常理。

    緊接著討論個案二是本文主題,為什麼一天練五個小時,體力還會不濟?扣除心理因素,蘇佬想瞭解:某國中教練到底平時都在練些什麼?或者也可以問此一說,別人一天只練二小時,為什麼體力不會比你某國中一天練五個小時的體力還差?那麼,這是不是某國中教練的「訓練內容」有問題?

        個案三,某籃球隊每天都做10,000m長跑,一個星期做六次的長距離跑步之心肺耐力訓練;結果出現一些球員脛骨疲勞性骨折,除此之外,還發生球員的跳躍能力衰退,為什麼?

        日本與德國曾有研究,心肺耐力訓練的「訓練頻率」,每星期三次比每星期二次的訓練頻率高出許多;可是,當每星期訓練三次與每星期訓練四次比較時,不只是統計上差異不大,實際的效果與效益差異也不大;同時間,那些研究還發現,每星期五次的訓練頻率,幾乎和每星期四次的訓練頻率「沒有差異」。

    以上研究是告訴我們,當你運動教練的「可訓練時間」,在每星期只有三次或四次時,你不必花費過多的訓練時間,就可以達到某些效果;尤其,相關的研究也發現,假如純粹要改善心肺功能,20分鐘或30分鐘的訓練量就綽綽有餘。也因此,像巴西國家足球隊、前中華木蘭足球隊等,在比賽期的心肺耐力才有所謂「12分鐘全速跑」的訓練法;包括,行政院體委會在鼓勵民眾從事運動時,也是以「30分鐘」的執行時間去建議。

    由以上的種種心肺耐力的運動訓練法文獻去討論,當我們可以操作30分鐘的心肺耐力訓練就好;然後把操作10,000m跑步所花費的多餘時間去練習別的項目,這樣的籃球隊會不會比較好?

    其次,假設我們在比賽期,只操作12分鐘跑的心肺耐力訓練,球員發生脛骨疲勞性骨折的機會是不是會降低?

    再者,假設我們把每星期的心肺耐力訓練,只採取三次就好;然後,把原本的心肺耐力六次訓練,另外三次拿來操作別的項目練習,這個籃球隊會不會比較好?

    所以,討論到這裡,我再提出幾個問題讓大家去思考:

    一、籃球運動內涵包括那些?真的只是「討論二」所提那些體能與技戰術而已?

    二、假設就是前面討論二所提的內涵,那麼請問:各種不同層級的籃球隊,需要指導那些體能與技戰術?例如國小男女生、國中乙級男女生、國中甲級男女生、高中乙級男女生、高中甲級男女生、大學三級男女生、大學二級男女生、大學一級男女生、SBL男女生等,是不是各有不同層次需求?尤其此處,假如你籃球教練「不瞭解需求是什麼」,請問,這個籃球隊的訓練會發生什麼事?

    三、你籃球教練假如不瞭解,各種運動訓練法的概念與理論,例如個案一、個案二與個案三等,請問這個籃球隊在訓練上,最容易發生什麼問題?

  • 有些差距!談13年SBL冠軍賽

    有些差距!談13SBL冠軍賽

     

        雙方球員有「一個級次差異」,這是鄭錦和老師觀點;而雙方的轉換防守是2人、4人差異,雙方防守時身體重心高度差距有10cm;雙方球員啟動第一步有30cm差距等;以下就各項問題逐一討論。

     

    鄭錦和老師觀點

        隊職員與球員對規則的認識不足;像下手抄球,根本就像似報復似加重力量的「趁機打人」;以及犯規時,有如和對手有仇似的趁機會想要傷害人;甚至,在裁判宣判犯規瞬間,球隊有如流氓般的想要衝出來打架般的「恐嚇行為」等,達欣真的需要全隊「再教育」才行。

        其次,為什麼「缺乏轉換快攻」?達欣的防守籃板球不是搶到很多嗎?可為什麼就很少打快攻?至於轉換防守部分,請看後段敘述。

        達欣的「前鋒球員基本動作不足」;達欣的前鋒往往只有二招:接球投籃以及接球過人上籃;這和一般前鋒球員該具備的接球帶一步跳投、接球過人後再大轉身過人攻籃、接球過人後反手勾籃、接球過人後藉籃框保護勾籃、接球過人殺到禁區後的小勾射、接球過人殺到禁區後急停的時間差再拋投等等,達欣前鋒球員都明顯缺乏。

        為什麼達欣的攻擊總需要等,球員「站好定位」再進行攻擊?籃球戰術不是有快攻、快攻不成的機遇戰、機遇戰不能成功後,再進行銜接系統戰等順序嗎?

        一個相當於「半職業球隊」的體能,竟然只相當於業餘水準,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球隊?看看速耐力的不足,球隊的訓練有很大問題。

     

    轉換防守

        在樸園快攻瞬間,達欣的轉換防守,每每總是只有一人或二人回到禁區防守,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觀察是認為,「速耐力的體能不佳(缺乏鍛鍊)」是罪魁禍首;儘管報載總教練許智超對此認為是,球員的體脂肪比總教練還差,休整期會好好操練;可也是,當鳥仔(許智超綽號)接達欣總教練以後,難道沒有掌握球員體能不佳,進而在球季就強化嗎?這個事後放馬後炮,其實有脫罪之嫌。

        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猜測:平時缺乏「轉換防守訓練」;所以,進攻時就要做好轉換防守的佈陣不當,對方搶奪籃板球瞬間,誰要做對球施壓甚至阻運,隊友阻運瞬間,誰要做阻絕,隊友做阻絕瞬間,誰要衝刺回後場阻絕,隊友衝刺回後場,誰要指揮包括對對手拖車阻絕等等的訓練與教育不足,這些轉換防守回後場防守的概念缺乏所致。嚴格討論,應該還包括缺乏速耐力訓練,以致好多球員基本上是「力不從心」的,沒辦法回後場防守。

     

    防守時身體重心

        當樸園的球員進攻瞬間,達欣的球員除了對持()球者的防守者,身體重心較低之外,其他防守空手的球員之防守姿勢是「站的老高」;因此,別說阻絕樸園球員的空手跑位總是「慢一步」以外,要移位做協助幫忙防守,也總是來不及。有心的球迷可以去看重播,你注意觀察可以發現,樸園的球員防守時,其他四位球員「身體是微蹲」的;所以,兩隊球員的防守之身體重心,至少差距有10cm以上。

        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猜測:平時訓練與指導時的「要求」問題。

     

    球員啟動第一步

        也由於平時身體重心有高低差異、姿勢有所差異等,想當然,雙方球員要移位,或者雙方球員要做過人的啟動,差異就有「1/4步的30cm」距離;為此,球迷細心觀察可知,達欣和樸園的球員,在爭球、同時間要去搶球、同時間要啟動移位時,達欣的球員總是「慢半拍」。

        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猜測:平時缺乏「核心訓練」;因此,髖關節柔軟度不佳,並且髖部相關部位的腳肌耐力也不佳,想當然,就沒辦法「蹲下去」;蹲不下去的結果,就是沒辦法將身體的重心降低至適當位置,以利身體的啟動位移。

     

    守門員

    樸園的Davis功能性有多少?是季後賽字面資料的平均上場32分鐘又51秒、季後賽平均籃板球數13.58個、季後賽平均抄球1.5個、季後賽平均火鍋2.25個以及季後賽平均得分18.08分這樣而已嗎?喔,不!他其實一直在示範什麼叫做「守門員的技術與概念」;所謂守門員即是,除非特殊狀況,持()球員沒有防守者防守,像昨天有幾次,達欣球員接到球卻沒有任何樸園的球員防守,所以,Davis毫不猶豫的衝出去貼身(close out)要去做對球施壓防守,除了這種特殊狀況外,守門員應該永遠處在「球和籃框之間那條線上,並且在進攻免責區前一步」這樣的位置與概念。這裡指導上有三個實施要點:一、守門員的「盯人對象」,最好找缺乏攻擊能力,或者缺乏攻擊企圖心的對手;要不然,守門員往往會被持球者吸引、進而離開禁區、離開球和籃框之間那條防守線。二、守門員在執行幫忙防守上,和一般的幫忙防守技術是一樣的;來得及要火鍋封阻、嚇唬等技術動作,來不及就雙手高舉製造運球切入者的障礙即可,最差的狀況來不及,都不能隨意犯規,而是伺機而動準備抓防守籃板球。三、守門員和一般弱邊防守要點一樣,隨時要「聯絡與解讀進攻」;包括指揮與聯絡隊友,提醒防守漏人、提醒所有弱邊防守者要縮小防守圈、提醒隊友進攻方在執行對持()球掩護的因應、提醒隊友在進攻方執行的空手掩護要注意等;那是讓所有隊友在場上,保持機警的備戰狀態,那是補救隊友所有的缺憾與問題等技術、觀念。

     

    茶餘飯後

        當達欣連續二年都和,樸園爭奪冠軍,並且,當我們在檢討達欣的那麼多缺點同時,為什麼我們沒有想到:鳥仔的好?也就是,許智超的「帶隊功力」到底「好在那裡」?既然有那麼多缺點,為什麼SBL的一些球隊還打不贏達欣?和鄭老師討論了半天,意見相左還沒有定論;球迷的觀點是什麼?

        達欣的防守總多數是,讓樸園的球員在,「習慣位置與原地接球投籃」,這是防守的阻絕技術與概念問題;我們瞭解,讓球員在習慣位置接球投籃是,提高投籃命中率的主要因素,以及,讓球員在原地接球投籃,絕對比,讓球員移位去接球投籃的命中率還高;所以,達欣的這個阻絕防守技術與概念是不是有問題?相對,我們看阻絕防守要點是:「不要讓對手在習慣位置接球、不要讓對手在原地接球」;因此,教練指導球員在執行技術與觀念上,可能需要思考。

    並且,達欣的防守也近半數沒有對,投籃者施行封阻的嚇唬、撲出火鍋動作;因此,樸園球員的中長距離投籃,似乎就比較輕鬆沒有壓力;相對的,達欣球員的投籃,我們就會看到樸園的球員,總是有球員適切的衝出去做撲、火鍋封阻的動作。我們瞭解,沒有防守球員在面前、有防守球員在面前、有防守球員衝出做撲球火鍋等「三種不同防守情境下」,投籃者的「感受、壓力與命中率等」是截然不同呀。

    達欣與樸園球員在盯人防守時的「對運球切入的防守」,二隊是截然不同;達欣球員多數採取的,像似區域防守裡的「跟一半」就放掉給後面隊友防守;反觀樸園的球員,總是「如影隨形」的跟到底,並做到最後封阻攻擊的防守動作。二者差異在於三:一、運球切入者「壓力大小」;有防守者跟隨,和沒有防守者跟隨,運球切入者當然壓力不同。二、後面幫忙補防的「防守面大小」;沒有跟隨的結果,後面的幫忙防守者需要面對「360度以上的防守面」,有防守者跟隨,後面幫忙防守者,多數只需要做到90度的幫忙防守面。三、對運球者的「防守責任大小」;對運球切入假如有防守者跟隨,大家都知道,彼時防守是跟隨防守者的責任;假如防守者沒有跟隨,不明究理的人會誤以為,防守責任是後面幫忙防守者的錯;問題關鍵是,這是「盯人防守」,所以,對運球切入的防守,防守跟隨者要佔75%的責任,在後準備幫忙防守者約只佔25%責任而已。

  • 專項體能、敵情收集是輸贏關鍵—談馬刺戰雷霆

    專項體能、敵情收集是輸贏關鍵談馬刺戰雷霆

     

        橫向、斜向敏捷性體能,以及身體柔韌度和身體對抗性的專項體能,包括阻絕防守技巧和敵情收集後演練的結果,就是昨天馬刺戰雷霆的輸贏關鍵;就讓我們用籃球教練角色,去看馬刺與體能問題吧。

     

    馬刺@#$%^&*

        馬刺隊Manu Ginobili受傷、Tony Parker狀況不好,教練Gregg Popovich以「8人輪替」執行,並且讓已經將屆37老將Tim Duncan打滿35分鐘;在季賽角度思考,這簡直不可思議!只是,24分、11籃板表現,這Duncan簡直是「返老還童」了。

     

    37歲的老仁還打了35分鐘,得2411籃板真是返老還童

     

        Parker的切不進去,或者切入後的傳球是險象環生,再加上既投不進球、又守不住雷霆的Russell Westbrook等,我們看到「年齡、體能」的現實面;因此,有人以馬刺的連續征戰、雷霆的休息四天去找樓梯下。只是,從「職業競技」去評鑑,鍛鍊體能、生化性恢復、營養性恢復等各種手段的恢復可利用,馬刺隊怎麼沒有及早因應呢?尤其,從季中明星賽後,其實雙方就可以掌握,馬刺戰雷霆這天的戲碼非同小可;所以,當我們看各種層級籃球季即將結束的同時,總決賽賽程早已安排,你籃球教練假如還用「球員連續征戰、疲憊不堪」來塘塞輸球理由,那麼,你這個球隊就永遠不會進步了。

        冷眼旁觀看37老將Tim Duncan,昨天在禁區屢見不鮮的吃鱉;我們籃球教練有什麼體認?球迷會認為,男子籃球選手的競技年齡,是在幾歲開始「走下坡」呢?如果在世界上,以棒球、足球與籃球等熱門運動的許多職業運動,總有18歲稚齡就晉入巔峰競技場來看;23歲至32歲是職業競技的體能、技術巔峰區間,球迷觀點如何?

     

    雷霆年輕氣壯,對照馬刺老邁,球迷個中酸甜苦辣滋味難言

     

    馬刺隊上半場總是在中長距離投籃奪眶而出,看教練Gregg Popovich臉色鐵青、悻悻然之外,從球迷心理對此卻有些期望;果不然,下半場的馬刺,竟然「變陣」的拉開空間,然後,總是藉由空手掩護(off ball screen)讓單邊的球員,空手跑位獲得空檔在禁區附近得球攻擊,這樣的「攻擊形態」和上半場簡直是天壤之別的截然不同。看最後數據是,馬刺在禁區裡得分以3830領先雷霆,對於觀賞上半場看到馬刺的不斷打鐵,球迷在中場休息時有何思維?

    對此,球迷有沒有發現:馬刺在上半場的戰術,似乎都在雷霆掌握之中?合理推論,這場激戰之前,雷霆的「情報收集(含錄影帶收集等)當然相當詳細;如果,再加上這四天的「球場演練」,以及雷霆球員個個年輕力壯、因為休息更得以體力充沛,阻絕跟隨技術當然天衣無縫;那麼,馬刺隊很難獲得空檔接球、持球切入也因此仿佛步法蹣跚的艱辛;一路落後的苦苦追趕,就不是什麼意外了。

     

    馬刺攻擊路線雷霆了然於胸,馬刺中長距離投籃不順是苦戰

     

    體能@#$%^&*

        體能到底包括那些?

    從高級競技的籃球賽我們看到,除了基本的速度、速耐力(乳酸系統與PC系統等速耐力)爆發力彈跳爆發力啟動與瞬間急停、一般人看不到的心肺耐力之外,橫向敏捷(例如防守滑步)斜向敏捷性體能(例如斜向啟動過人、捲曲切的斜向空手跑位、斜向後撤步的防守腳步、阻絕前進步、阻絕後退步等斜向防守步法),以及身體柔韌度(身體器官各部位的關節活動角度,身體四肢的延展性等稱之,例如單手灌籃後的抓框懸吊)身體對抗性的體能等等,這是昨天看馬刺戰雷霆後的心得。

    那麼,我們籃球教練,在準備期與鍛鍊期裡,是做了多少斜向敏捷性訓練?甚至,在身體柔韌性又是做了多少訓練?如果,你像某教練說的:徐老,我們沒做速耐力訓練就可以輕鬆得名,假如再讓我們做速耐力訓練,那還得了?亦或是像某二位教練講的,我們準備期都要打一些杯賽,根本沒有時間做那些特殊的訓練;問題是:我們籃球教練,你不做體能的鍛鍊,如此一來你到底能夠激發球員多少潛力?

     

    Kevin Durant的技術、體能,只發揮到30%是危言聳聽嗎?

     

        其次,如同前些時候球迷問:專項體能是什麼?包括那些呢?

    以前述討論來說,爆發力啟動與瞬間急停、心肺耐力、橫向敏捷(例如防守滑步)、斜向敏捷性(例如斜向啟動過人、捲曲切的斜向空手跑位、斜向後撤步的防守腳步、阻絕前進步、阻絕後退步等斜向防守步法)的體能,以及身體柔韌度(身體器官各部位的關節活動角度,身體四肢的延展性等稱之,例如單手灌籃後的單手抓框懸吊)和身體對抗性的體能等,都是屬於「籃球運動專項體能」。

    所以,你球隊假如缺乏爆發力的訓練,你教練就會發現你的球員要啟動過人是老態龍鍾;你球隊假如缺乏操作急停的訓練,你的球員就很容易被對方的急停輕鬆擺脫,你的球員也不會運用急停再走的技巧於球場。你球隊假如不操作心肺耐力,你的球員往往在下半場就會出現氣喘如牛的喘、喘不過氣來現象;你球隊假如缺乏操作橫向敏捷(例如防守滑步)訓練,你們球員不只像似垃圾桶般的原地不動、輕易被過人,你們球員往往只能夠被過人後再從背後抄球進而犯規的份。

     

    年輕假如再加上適當鍛鍊,會把球員潛力激發到120%

     

    你球隊假如缺乏斜向敏捷性訓練,你球員要斜向過人,就有如登天之難;你的球員要操作捲曲切的斜向空手跑位,也總是沒辦法擺脫防守者的糾纏,你的球員要斜向做後撤步的防守腳步跟隨,也仿佛蓮花過渡之緩;甚至,你的球員也會因為缺乏斜向敏捷訓練,進而在阻絕前進步、阻絕後退步等斜向防守步法的操作上,難以如願以償。

    再者,談論籃球選手的專項體能之身體柔韌度,也就是身體器官各部位的關節活動角度,身體四肢的延展性等稱之;例如單手灌籃後,缺乏訓練的球員,他就不可能單手抓框懸吊;球員他,也有可能在比賽中單手抓球瞬間,該單手被無意的拉扯而發生手臂或肩膀受傷情況。對於很多籃球選手,總喜歡操作下肢的重量訓練,不喜歡操作手臂與上半身的重量訓練;所以,這類球員就很容易在和對手身體接觸時,因為上半身的單薄而痛不欲生;包括,因為上半身的缺乏訓練,進而畏懼和對手身體接觸,以致產生對抗性不足現象等。

        以上琳瑯滿目的籃球專項體能「為什麼叫專項體能」?因為,你在游泳運動或者射箭運動裡,不可能看得到爆發力啟動與瞬間急停;並且,你也不可能在跆拳道或射擊、田徑的鉛球等運動的選手身上,看到心肺耐力的高比重需求;甚至,你也很少在游泳、體操吊環、田徑跳遠等選手身上看到橫向敏捷、斜向敏捷性的體能;由此,我們才稱這些籃球運動特殊的爆發力啟動與瞬間急停、心肺耐力、橫向敏捷、斜向敏捷性等等的體能叫做專項體能,那是有別於一般體能。

     

    身體充分鍛鍊籃球專項體能,不只會讓技術藝術化,也可以避免受傷

     

  • 拖車觀念與其相關技術要點

    拖車觀念與其相關技術要點

     

    拖車定義

    所謂拖車(trailer)就是在進攻(含快攻)過程,當雙箭頭(lopper)在球場二側得球準備攻擊(持球施以三種威脅:triple threat姿勢時),從「後頭跟隨」而來的球員,都稱之為拖車;由此,有可能出現有三位拖車,如下左圖1,也有可能前前後後出現二位拖車如下右圖2

     

     

    1   球在2號球員手裡,此時有三位拖車

    2   球在3號球員手裡,4號球員已在禁區,所以有二位拖車

     

        從字面上意義來看,既然拖車有些跟隨箭頭之意;所以,她的後續動作與要領,就和持球的箭頭球員有很多的關聯。

        從常理去看,當箭頭持球,拖車應要肩負三大要件:

    一、跑空檔;

    二、對持()球掩護(on ball screen)打機遇戰(early action)

    三、策應換邊攻擊(ball reversal)

     

    拖車跑空檔與其技術要領

        拖車空手跑位有三項原則:

    一、跑到「越靠近籃框越好」;

    二、跑到「沒有人去的空檔區」;

    三、跑位過程,最好先經過「有球邊(ball side)」。

        以下圖3為例,1號球員的第一位拖車,他應該積極跑空檔較適合;並且,分別依綠色箭頭和紅色箭頭所指方向與路徑跑位較合理。那是很靠近籃框,也是沒有人去的地方。

     

      

      3  1號拖車應該依紅色與綠色箭頭跑位,去尋求空檔接球攻擊

    假如1號球員依上圖3跑第一條綠色箭頭路線,那麼,除了自己有機會得球攻擊外,自然也會吸引防守球員X1的跟隨;如此一來,5號中鋒的第二位拖車,就會在下圖4之紅色箭頭方向獲得空檔。

     

     

      4  1號拖車依綠色箭頭跑位,第二位拖車就有機會獲得空檔

     

    假如1號球員依上圖3,跑第二條紅色箭頭路線,那麼有可能自己獲球攻擊外,自也然會吸引防守球員X1的跟隨;如此一來,5號中鋒的第二位拖車,就會在下圖5之黑色箭頭方向獲得空檔。

     

     

      5  1號拖車依紅色箭頭跑位,第二位拖車就有機會獲得空檔

        拖車空手跑位過程,最好經過有球邊意義在於,早一點和持球隊友配合與組織,避免持球隊友「持球過久」的弊病;如下圖62號球員可以將球依藍色箭頭所指,傳導給空手跑位到底線的1號拖車,然後,依給了就走(give and go),簡單就可以獲得空檔接球攻擊。

     

      

    6  拖車跑往有球邊,可和持球隊友組織串聯,避免他持球過久

    拖車對持()球掩護與其技術要領

        拖車實施對持()球掩護(on ball screen)理由有三:

    一、進攻(含快攻)瞬間,防守方往往佈陣不佳,施以2人組合易得逞。

    二、機遇戰(early action)過程,最容易發生錯誤配對(miss match);施以對持()球掩護,更容易產生優勢單打機會。

    三、因應對持()球掩護之防守技術,種類雖然多達六種;不過,多數球隊其防守技戰術不熟;因此,施以此技戰術就容易出現空檔而得逞,這也是NBA最流行的進攻戰術原因。

    拖車實施對持()球掩護(on ball screen)有四項要點:

    一、先解讀防守;

    二、掩護跑位(pick and roll)

    三、掩護切出(pick and split)

    四、掩護隱藏(pick and fade)

        拖車欲實施掩護前需要先解讀防守意義在於,你要設立掩護,先要觀察「下一步驟:空間」夠不夠;以下圖7為例,要打掩護跑位(pick and roll)空間可能不足、不適合。所以,5號中鋒第二位拖車,就要先心理準備做掩護切出(pick and split)移位接球去執行投3分球概念;然後先和持球的2號隊友搭配,去替他設立掩護,再依藍色箭頭所指移位,2號持球隊友就依紅色箭頭所指運球前進尋求攻擊機會。

     

     

    7  解讀防守後發現禁區壅塞空間不足,所以打掩護切出投3分球

     

     

        另一方面,解讀防守後假如發現禁區空間充裕,那麼,像似下圖82號隊友搭配打掩護跑位(pick and roll),就直攻禁區籃框。

     

     

    8  解讀防守後發現禁區空間充裕,所以打掩護跑位直殺禁區

     

        至於打掩護隱藏(pick and fade)是,經解讀防守後,射手3號隊友被守死,5號中鋒的第二位拖車僅算是角色球員(role players),彼時禁區空間也不足如下圖9;此時,第二位拖車5號中鋒,就先替2號持球隊友掩護後,再快速移位去替弱邊(weak side)低位(low post)4號隊友做下檔(down screen)(如下圖9),再伺機而動。

     

     

    9  解讀防守後發現各方面條件不宜,所以打掩護隱藏

    拖車策應換邊攻擊與其技術要領

        拖車要進行策應傳導球,以利換邊攻擊(ball reversal)原因有四:

    一、空間不足;

    二、機遇戰(early action)不順暢;

    三、大角傳球(skip pass)沒把握;

    四、機遇戰銜接系統戰(set play)習慣。

     

    一、空間不足:很多球隊的轉換防守(transition defense)優異,因此,快攻過程,就把有球邊(ball side)塞滿了防守球員,像下圖10佈滿了防守球員X1X2X3X4X5,進攻方要進行給了走(give and go)或對持()球掩護(on ball screen)根本不可能;所以,5號中鋒球員,就依黑色箭頭所指跑位去策應傳導球,再把球傳導給球場另一側的隊友去進行攻擊。

     

    10  有球邊塞滿了防守球員,5號拖車策應換邊攻擊

     

    二、機遇戰(early action)不順暢:很多時候,機遇戰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順暢,並且傳導球已經三至五次,也難以進行快打戰術(early offense);於是,會像前述情形,有球邊壅塞不利進行任何戰術,所以,5號拖車剛好跑位到前場3分線圈頂區時,就以策應角色將球傳導到另一側。

    三、大角傳球(skip pass)沒把握:很多時候,實務狀況是有球邊壅塞;但是,持球者並沒有把握,可以安全的把球用大角傳球做換邊攻擊。於是,拖車而來的5號中鋒,順勢而行的策應做換邊攻擊。

    四、機遇戰銜接系統戰(set play)習慣:有些球隊在機遇戰後,要求球員在進行不順暢後,需要「固定」的將球傳導給隨後跟隨的拖車,由拖車進行策應的換邊攻擊,2007年至2012年的NBA馬刺隊就是明顯這樣進行。

     

       

更多發表 « 前一頁 - 下一頁 »

This Blog

Syndication

Tags

No tags have been created or used yet.

News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

Archives

地址:10646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3段29號10樓之1
電話:02-2366-1520
Copyright © 2007-2016 圓球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mmunity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