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首頁 作者專欄 新聞 市民開講 活動專區 論壇

老徐園地

  • 2007年世大運之籃球進攻戰術探討(下)

    肆、世大運進攻戰術

    2007年世大運獲得殿軍日本男籃與希臘男籃、德國男籃等隊,都採取固定式轉換快攻;特殊是,日本隊轉換快攻多數以單箭頭攻擊如左下圖12號球員依黑色箭頭所指快速走位,然後如藍色虛線所指傳導球接球攻擊。希臘男籃、德國男籃則習慣以雙箭頭(lopper)快攻居多。日本男籃、希臘男籃與俄羅斯女籃拖車(tailor),則讓人拍案叫絕;尤其希臘男籃,平均每一場球都有510分是由拖車獲得,如右下圖2的藍色虛線箭頭所指快傳給2號得分後衛的箭頭球員,2號球員再如藍色虛線箭頭所指傳給5號球員做拖車攻擊。

     

    1 日本男籃單箭頭2號快攻是特色   2 希臘拖車5號中鋒接球攻擊

     

    幾乎進入世大運前八強男子球隊,都有一套空手和空手掩護(off ball screen)的深切(deep cut)走位戰術;顯然,這種從NBA到男、女世界杯以及世大運都相當流行。淺切(shallow cut)則只看到德國男子隊與中華台北男子隊、中華台北女子等隊採用;這套戰術要用到恰到好處也不容易,因為空手走位的球員必須懂得解讀防守,然後進行走位,所以,淺切在世大運並不多見。

    德國男子隊經常採用前述介紹的深切做假餌,然後主要射手再藉由隊友在罰球線做雙人堆積掩護(double stack),進行空手接球跳投或攻擊的精密進攻。另外一個比較有趣的是,世大運德國男子隊和許多NBA球隊,他們一致非常喜歡採用的進攻戰術,那就是在罰球線兩側佈置二位內線球員(如左下圖34號、5),藉以幫控()球球員1號做對持()球掩護(on ball screen;如左下圖3裡的紅色直線條)的戰術,然後變化是4號、5號掩護完如左下黑色箭頭所指,走到低位準備幫隊友深切掩護走位(如右下圖4的紅色、黑色箭頭所指);此時, 2號、3號藉由深切掩護,快速到3分線45度取得空檔接球攻擊(如右下圖藍色虛線傳球所指)

     

    3 在高位做對持運球雙擋             4 利用深切掩護取得空檔

     

    掩護走位(pick and roll)仍是破解盯人防守流行又管用技戰術;世大運各隊用的最好的應該是德國男子隊,希臘男子隊也不錯。對盯人防守,有多數球隊都以內外組合(inside out)所做的內線單打(inside play)攻擊對手;像中華台北男子隊總是以簡嘉宏來做內外組合,包括泰國男子隊也是都以內線單打為主做內外組合。單邊堆砌(one side stack)捲曲切(curl cut)(如左下圖5與右下圖6),用的最多、最好是獲得季軍立淘宛男子隊,中華台北男子隊捲曲切也用的不錯;左下圖52號球員依黑色箭頭所指快速跑位再回原地之捲曲切,右下圖6則是2號球員依紅色箭頭所指,快速跑到3分線45度位置之捲曲切。

     

    5 單邊堆砌捲曲切                   6 另一種變化捲曲切

    另外,破解盯人防守進攻,中華台北男、女二隊,部分都採用了擋切戰術(motion offense),然後進行孤立單打(isolation)的技戰術是各隊使用頻率最多的球隊;只是,由於個人體能敏捷性不佳、身體抗壓性不足、基本動作與觀念尚未成熟,以致成功率不高則是,使用這項戰術缺憾。而傑克女籃在預賽和中華台北女籃比賽,以扣勾走位(button hook)與壅塞走位(jam down)技術,然後於腰位(middle post)附近得球單打,單就該場她們就使用了八次之多;包括俄羅斯女籃亦然,多次使用她(扣勾走位與壅塞走位)得球進行單打,可以想見這項技術通行。如左下圖7的三趟次壅塞空手走位,2號得分後衛在3分線45度位置,做往禁區快速走後門(backdoor)、再迅速折返往3分線45度跑位,於防守者也跟隨衝出情況,最後依紅色箭頭所指,再快速往禁區走後門接藍色虛線所指傳導球攻擊;另如右下圖8二趟次壅塞走位,3號球員先做往禁區走後門的快速走位,在防守者沉守禁區瞬間,第二趟快速切出到高位接球攻擊。

     

    7 三趟次壅塞走位                   8 二趟次的壅塞走位

    有關破解區域防守技戰術,在高位(high post)執行對持()球者掩護(on ball screen)技戰術,使用球隊也非常多;另一項破區域防守進攻戰術則如前述,將球員分佈在2-3區域防守空隙上(place the players in the zone gaps),例如1-3-1佈陣然後進行傳導接球投籃或接球過人,這種進攻方佈陣概念,在世大運男、女比賽中也相當流行。也由此利用雙手過頂傳球(two handed overhead pass)、所謂大角傳球(skip pass),在這個進攻技術上顯得相當重要。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2006年世界杯男子籃球錦標賽破解盯人進攻戰術,多數以深切再以捲曲切出,這種空手和空手掩護接球攻擊是流行趨勢;其次對持()球施行掩護,主打掩護走位或掩護切出戰術,也是破解盯人的主要戰術。擋切戰術後的孤立單打,以及內外組合,和傳切戰術持接球掩護的外側掩護戰術也不遑多讓;固定式轉換快攻則在世錦賽裡,算是許多教練鍾愛戰術。

    2006年威廉瓊斯杯轉換快攻,各隊發揮相當好,似乎和各教練哲學有關;利用雙擋淺切以及傳切戰術持接球掩護的外側掩護戰術,在瓊斯杯似乎更受許多教練歡迎。而簡易內外組合單打之孤立戰術,還有深切組合捲曲切戰術,則在此也大受歡迎;針對區域防守間隙佈陣,再利用傳導接球攻擊,以及對持()球者施行掩護,似乎是此杯賽破解區域防守各隊教練最愛。

    200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籃球賽裡轉換快攻,從單箭頭到雙箭頭,以及拖車攻擊讓人印象深刻;延續世界杯與威廉瓊斯杯流行趨勢,深切結合捲曲切進攻,似乎還是破解盯人防守有效戰術。而對於對持()球者施行掩護,進行掩護走位或掩護切出戰術,在世大運不只是破解盯人防守,甚至是破解區域防守,都是各隊教練相當認同的戰術;至於扣勾走位、壅塞走位,在技術比較不成熟、體型較為瘦弱的世大運大行其道,似乎值得籃球教練注意。利用適當佈陣、傳導球,再進行攻擊,仍然是破解區域防守不變的有利戰術。

    二、建議

    中華台北不論是男籃或女籃皆然,這種「矮人一截」身材,該怎麼從事訓練才能出人頭地是我們要從諸如選材、訓練等方向思考問題。例如一、選拔出速度快、敏捷性好球員。二、選擇「態度」好、企圖心夠選手為優先。三、選擇二或三人組合適用的技戰術,而不是選擇追求「單打」的擋切戰術(motion offense)是研究者建議。因為看世大運中華男籃採取擋切戰術,讓身材不如人、身體抗壓性不如人、單打技術不如人的球員去打擋切;結果是運球沒辦法切入或帶球撞人、運球失誤、攻擊命中率低等其他問題等就是我們所見。

    尤其,當我們戰術不論是被對方識破、或者對手防守做的合理,亦或我們球員個人能力不佳與觀念不當問題等,因而沒有獲得戰術設計上期求空檔時,我們籃球教練是該如何思考?任人宰割?讓球員自行處理?申請個暫停告訴球員怎麼處理?換人、並把解決重點告訴上場球員去聯絡場上球員?還是讓我們唯一長人跑到3分線外投籃?研究者認為,以上等等問題關鍵是:教練做了什麼合理的戰術因應,這似乎是籃球教練該注意的重點。

    引用文獻

    老徐(2006e)。世錦賽心得七—經驗、純熟技術是藝術。2006年9月2日,取自http://bbs.hoopchina.com/htm_data/37/0608/120932.html

    林正常、陳文詮、黎俊彥、溫富雄、彭郁芬譯(2004)。成功運動教練學。台北:藝軒。

    林正常、蔡崇濱、林政東、吳忠芳等譯(2003)。運動訓練法。台北:藝軒。

    徐武雄(2006a)。從世錦賽談男籃技戰術發展之一。2006年元月23日,取自http://uba.tw/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2014&forum=10

    徐武雄(2006b)。紅模仿?從世錦賽談男籃技戰術發揮之二。2006年三月一日,取自http://uba.tw/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2021&forum=10

    徐武雄(2006c)。談瓊斯杯男籃各對進攻戰術。XXL,第136期,第136~139頁。

    鄭錦和、徐武雄(2006)。中華民國95年大專院校B、C級籃球教練講習會講義。中華民國大專院校籃球委員會。

  • 2007年世大運之籃球進攻戰術探討(上)

     

    這是已經審核通過,即將刊登於2009年「福爾摩沙體育學刊」的學術性論文;在此提供給讀者參考,看看外面的世界籃球是怎麼一回事。

    李鴻棋1、楊政盛2、徐武雄3

    1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2私立蘭陽技術學院

     3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摘要

    本研究以參訪200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籃球賽,探討其籃球進攻戰術;目的在瞭解趨勢,並期望藉以提供給相關人員參考;經分析討論後得以下結論:

    轉換快攻,從單箭頭到雙箭頭以及拖車攻擊讓人印象深刻;延續2006年世界杯與威廉瓊斯杯流行趨勢,深切結合捲曲切進攻,是破解盯人防守有效戰術。而對於對持()球者掩護,進行掩護走位或掩護切出戰術,在世大運不只是破解盯人防守,甚至是破解區域防守,都是各隊教練相當認同戰術;至於扣勾走位、壅塞走位,在技術比較不成熟、體型較為瘦弱世大運大行其道,似乎值得籃球教練注意。另外,利用適當佈陣、傳導球,再進行攻擊,仍然是破解區域防守有利戰術;為此建議,選拔出速度快、敏捷性好、態度好、企圖心夠的選手為優先,然後選擇23人組合適用技戰術,去因材施教規劃團隊進攻。

    關鍵字:世大運、籃球、進攻戰術

    壹、前言

    2007年第24屆世界大學運動會(World University Games,以下簡稱世大運),這個由國際大學運動總會(the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du Sport Universitaire,簡稱FISU)主辦、泰國曼谷承辦的盛會,在鄰近不遠、花費不多、開擴視野、觀摩學習等考量下,參觀、訪問的企圖成行。

    由於此行以籃球教練職務前往,因此從成功教練定義探討,他()除了發展有個性教練哲學,溝通、瞭解選手動機並以此激勵選手,編配適當教學、計畫以及兼顧生理與營養,做好團隊管理,且和選手家長互動才是完美教練學問(林正常、陳文詮、黎俊彥、溫富雄、彭郁芬譯,2004);為此,以教練角色討論籃球戰術時候,不僅前述所提需要面面俱到,在設計戰術時候,還要考慮戰術任務與特性(林正常、蔡崇濱、林政東、吳忠芳譯,2003)

    因為籃球進攻戰術圖的用意是,期求球員能夠在有限空間中獲得有利時間、空間來進行技術上發揮,然後把球投進籃框中(鄭錦和、徐武雄,2006);因此當2006年日本世界杯男子籃球錦標賽(以下簡稱世界杯)2006年我國主辦的威廉瓊斯杯(以下簡稱瓊斯杯)等,各隊琳瑯滿目進攻戰術(徐武雄,2006a;徐武雄,2006b),是否和這次世大運各國進攻技戰術相同、是否有共同趨勢,則是本文欲探討動機。研究者其次目的在,藉由實際參訪心得撰述,提供給國內體育教師、籃球教練等相關人士參考;在此就研究者有限資料,從進攻戰術討論,最後做結論與建議。

    貳、世界杯進攻戰術

    深切(deep cut)與捲曲切(curl cut)2006年世界杯,幾乎每隊都採用這兩種空手和空手掩護(off ball screen)的技、戰術,來替射手與內線球員製造空檔攻擊;而徐武雄(2006a)認為,主要因為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活塞隊這幾年,固定的深切與捲曲切戰術非常有效、成功,讓世界各國許多籃球教練學習、模仿,是促成深切與捲曲切在世界杯風行主要原因。

    另外,當控球後衛(point guard)將球帶進半場,然後,進攻方的三位選手佈置於底線區角落;於是,當防守者都被規劃、設計拉開,並且在3分線外圈頂區,替控球後衛,或主力攻擊手做持()球掩護(on ball screen)的掩護走位(pick and roll)或掩護切出(pick and split)戰術,是世界杯另一種熱門技、戰術;而徐武雄(2006a)認為,這也是目前NBA 季賽以及季後賽,各隊使用頻率最高的主要戰術之一。徐武雄(2006a)更且認為這種進對持()球掩護技戰術會被抄襲到「氾濫」程度,主要還是在於防守方防不勝防;因為防守方沒有練習這些因應技巧,例如交換防守(switching)或者由前硬擠跨過防守(over the top)、由設立掩護者中間穿出防守(slide through)、防守關門(defender closes in)、甚至做障礙緩衝(show or hedge)固守禁區之障礙還原(show and recover)等技巧,缺乏防守技戰術的準備就沒法因應,所以,這種對持()球掩護的進攻戰術當然會繼續流行。

    擋切戰術(motion offense)NBA流行已不是二、三年事;從NBA公牛、湖人隊採用衍生自擋切戰術的三角戰術(triangle offense),到國王、籃網隊也採用同樣衍生自擋切戰術的普利斯頓進攻(princeton offense)等等,這顯示擋切戰術有效是籃球教練在球隊陣中缺乏獨當一面的巨星球員下,應可採用人人可得發揮的戰術(徐武雄,2006a)。像世錦賽半數球隊都採用擋切戰術,包括深切與捲曲切等等擋切戰術的招牌,這種流行趨勢不僅是提供參考之用,尤其身材不夠高大球隊,更可由擋切戰術獲得許多有利契機。

    徐武雄(2006b)另外一文中提到世錦賽裡,各隊採用最多的是持()球掩護(catch and screen),也就是俗稱的外側掩護(outside screen);這種衍生自傳切戰術(passing game)裡在高位(high post),由持()球者替空手隊友掩護的進攻戰術,也因為適合某些球隊隊形而大為流行。而其他有關於轉換快攻(transition offense),大部分球隊都採用固定由控球後衛這發電機(playmaking)接應後做傳導、運球推進傳導居多;避免無謂失誤、控制節奏則是多數教練採用它主要原因(徐武雄,2006b)

    參、瓊斯杯進攻戰術

    2006年威廉瓊斯杯,韓國隊男籃轉換快攻,由於經常採用2-3配對防守(match up),所以韓國隊有兩個特色,一是雙箭頭特別快;這主要是高位(high post)2位防守者,可以固定跑右側與左側之故(徐武雄,2006c)。當他們搶奪籃板球或抄截對手傳球,防守左側的就跑左邊、防守右側就跑右邊,這部分就是「固定式轉換快攻模式」;甚至於防守低位(low post)3號小前鋒(small forward)4號大前鋒(power forward),由於擁有速度,因此也經常在弱邊(weak side)抄截而擔任雙箭頭(lopper)角色(徐武雄,2006c)。韓國隊轉換快攻另外特色是,由於1號控球後衛、2號得分後衛(shooting guard)3號小前鋒、4號大前鋒球員等,都擁有長距離投籃能力;因此,經常可以看見他們雙箭頭,在得球沒辦法攻擊情況,就回傳給跟進的拖車(tailor)攻擊,例如4號大前鋒球員在3分線圈頂接球跳投,再不然就是5號中鋒球員利用速度,在對手尚未佈陣妥當瞬間,做拖車空手切入禁區接球上()籃攻擊(徐武雄,2006c)

    日本男籃轉換快攻講究的,除了固定式轉換快攻長傳接球跳投,比較特殊是他們經常做雙箭頭持球在453分線外等候拖車走位;其實就是要另一側雙箭頭,由底線切到有球邊(ball side)做底線接球跳投(徐武雄,2006c)。另一特色是,他們和阿根廷、義大利等國家隊一樣,在轉換快攻雙箭頭走位時候,採取傳切戰術獨特的內線4號球員拖車走位不攻擊而去做下擋(down screen),此時就在控球後衛1號球員進入前場瞬間,箭頭2號球員做捲曲切然後切出接球攻擊(徐武雄,2006c)

    中華男籃破解盯人進攻戰術有二個很特殊的地方,一個是利用4號大前鋒、5號中鋒(center)兩位球員處於高位雙擋(cones),然後2號得分後衛或3號小前鋒球員做淺切(shallow cut)尋求空檔;中華男籃另外一個破解盯人防守,比較突出、也是採用傳切戰術裡的高位中鋒的中樞進攻法(center pivot plays)做持()球掩護(catch and screen;另稱外側掩護:out side screen),然後利用持球者的身體掩護空手走位,空手球員得出空檔接球攻擊,或者在空手進攻球員與防守者緊迫跟隨情況製造出空檔,這持球中鋒趁虛而入單打(徐武雄,2006c)

    菲律賓男籃破解盯人防守戰術則因為擁有高大、且背框單打能力很強球員,因此,他們設計一個5號中鋒球員在低位(low post)1號控球後衛在外圍做簡易的內外組合(inside out)孤立單打戰術(isolation);他們另外一個破解盯人防守戰術則像是抄襲NBA活塞隊、溜馬隊經常採取的,中間由1號控球後衛掌握,然後在低位由內線球員5號中鋒、4號大前鋒幫外圍2號得分後衛、3號小前鋒球員在,兩邊同時進行的堆砌(stack)捲曲切出後接球跳投(徐武雄,2006c)

    美國男籃破解區域(zone)防守有兩個比較特殊戰術,一是利用高大內線5號中鋒球員在高位,替持球員1號控球後衛做掩護切出(pick and split);這部分主要是想利用掩護後切出在高位得球,然後吸引中心點的內線區域防守者趨前,接著藉以單打或和4號球員做高低位打(high low)。其次這戰術也有想藉機吸引另一側高位防守者幫忙(help),圖求防守者做區域防守的關門(close the door),然後出現外圍球員的空檔攻擊(徐武雄,2006c)。美國男籃另一破解區域防守戰術,是以1-3-1佈陣,然後高位球員居中策應來對付對手,尤其對韓國隊與中華隊時候應用的相當好;這主要是策應的球員身材夠高大、策應能力好,外圍球員的視野也佳、不貪功、肯傳球等因素造成(徐武雄,2006c)

    卡達男籃破解區域防守的進攻戰術有兩個,其中一個相當有趣的是和美國隊如出一轍,也是在高位利用球員替持()球者掩護;但她們(卡達)和美國隊不同地方是,設立掩護者經掩護後並不是採取切出(split),而是採取掩護走位(pick and roll) (徐武雄,2006c)。卡達男籃另一個破解區域防守戰術是,不斷利用低位、弱邊的內線球員向有球邊(ball side)高位切出,或者有計畫安排外圍球員從弱邊外圍切入禁區接球攻擊(徐武雄,2006c)

  • 由罰球不進談,影響運動員表現的因素

     

     

        瓊斯杯裡馬怡鴻的二次罰球不進,造成中華女籃的輸球;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其實,運動員也是人。尤其,她們的壓力在許多時候,是比一般人都來的大;由此看影響運動員表現的因素有很多,怎麼樣去適應,應該才是眾多競技選手要學習的事。

     

    影響運動員表現因素

        中國大陸學者劉淑慧認為,從生活在總是「眾目睽睽」的對象裡,運動員所面對的心理狀態,和平常人從事運動休閒相比擬,平常人為了鍛鍊身心、愉悅心情、健康益壽等狀況下的「訓練」,二者是迥然不同;她認為運動員的訓練過程,包含著緊張性所以,運動員她們需要承受較大的身心負荷之刺激水準。尤其,運動員總是無時不刻存在著壓力感;她們總是需要意識到比賽的壓力,為此而經常焦慮不安。

     

        以上陳述的是事實;那麼,像馬怡鴻這樣在瓊斯杯中、日之戰重要關鍵時候的「罰球不進」,是不是臨場狀況的壓力太大所致,沒有經過科學分析與測驗難以判斷。只是,此事由此告訴我們,運動員的壓力絕對「非比尋常」;我們凡人應該以同理心去看待,對於運動員面對的壓力處理、因應的策略與結果,都應該抱持積極、正面的態度去看待。也許經過這樣解釋,部分讀者可能還不能體會,運動員的「處境」;那麼,以下就讓學術學者的論述,來闡釋影響運動員的表現許多內、外在因素。

     

        Syer Connolly二位學者則認為,有六種因素會影響運動員的表演;小標題是二位學者下的,我的認知與解釋分別是:

    一、對地點的適應:比賽或者訓練上存在著不同的地點情況,後續必然存在著不同的場館、不同的天氣、不同的語言、不同的風俗習慣等等,各項都需要選手在,最短的時間內去適應;舉個簡單例子是,一直生活在熱帶地區、也都生活在熱帶地區受訓的選手,你把她們送到寒帶地區去比賽,那種想辦法要去「適應」寒帶的努力,其實,已經比要去打敗對手的努力,還要付出更多的心思。

     

    二、對身體、思想感覺等方面的適應:從多位學者觀點看,人類是具備「身、心」二者合一的動物;想當然,身體上的組織各器官,對於不同環境、不同物件等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在在都需要人類投入相當的努力、調整之後,才有辦法去適應。如果,再把每一個人的不同教育背景、性別上的差異、不同文化環境的薰陶情況等等差異,你不難理解,運動員的身體與思想感覺等,總經常要學會去「適應」外在的世界;所以,當一位選手面對許多對,他身體與心理有些刺激的物件時候,選手有沒有辦法馬上適應,進而不影響技戰術的發揮,可能是許多選手臨場上重要的課題。

     

    三、對人和設備的適應:一位選手面對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攻守水準的對象,想當然,他需要做出適當的適應;否則,他的攻守表現將受到很大的限制,實力必然會被打了很大的折扣。同樣的,一位選手當他面對不同的設備與器材情況,如果他不能去適應;以籃球選手討論,他的攻、守失常則是必然的結果。你當籃球選手的,不能夠「推諉」說,某方防守過於緊迫,害的你都不會打球,這種對人不能適應的說詞;你當籃球選手的,更不可以「找藉口」說,比賽場地過於堅硬,害的你都跳不起來、跑不快等等對設備不能適應的事由。

     

    四、對運動隊的適應:對不同運動代表隊的適應,就如同前一段「對人適應」的道理一樣;以籃球選手討論,你當選手的不能推卸責任說,某一方(團隊)採取區域防守,害的你無所適從,這種難以適應的說詞。你更不能假藉理由說,某方採取緊迫盯人,使得你的外線投籃無從發揮;這樣的說詞,基本上在「競技」運動團隊裡是不能容忍的。

     

    五、對目標的適應:從競技的觀點去看運動選手,她們除了總是生活在自己設定的目標裡;不論是在於獲得冠軍、取得資格、賺取金錢、甚至於獲得國手資格等等過程中。其實不只如此,更多的時候,運動選手也總是生活在,別人對她們的「期許」當中;親人的期許是最直接的,朋友的期望則時而可見,談論到國家民族高深一點,則是「眾多國人」引頸企盼的等等。由此,假如你選手的目標設定,和外界的期許「有所出入」;可想而知,學習去調整、去適應符合多數人能夠接受的目標,則是現代運動選手該做、不可避免的事。

     

    六、對活動的適應:現代競技選手,比起過往的前輩是「更難做人」;因為,現代競技代表隊,不像過往選手一樣,只需要弄好自己就可以了。現代競技代表隊,往往都還要協助「球隊」去做公關、行銷等等事件;上山去和小朋友打球,下鄉和國中生完遊戲,到陌生又偏僻的地方和陌生人互動,有些時候還要接通告上電視等等,現代選手對於活動的適應,假如不良於行,恐怕只有被「吞噬」的份。

     

    活生例子與總結

        運動選手假如只有這樣子那還算好,從盧俊宏老師所著「運動心理學」該書裡所述,1982年世界杯美國女子排球隊教練Selinger描述當年他帶隊比賽情形,她說她們的比賽計畫一直進行的如預期一般,但是到了最後一天碰上地主隊秘魯時,她發現根本無法比賽,她說整整有二個小時,球場被那些沒有運動員風度的球迷,以及各種哨音和各種吵雜聲所吞沒。

     

        教練Selinger說她在那二個小時內,無法用口頭和自己的球員、裁判溝通;每一次美國隊搶奪發球權,那些觀眾的叫囂聲便如雷聲般的撲過來,害的球員總是六神無主。那真的是一場可怕的經驗,教練Selinger回憶說。其次印象深刻的是,1987年瓊斯杯舉行的時候,彼時在麥當勞擔任體能訓練員的我,在陳日興教練帶領下,和全隊球員擠進超過二萬人、人滿為患的「中華體育館」最上層頂樓看球;那種喧嘩、吵雜、甚至於一面倒為中華隊加油、無所不用其極的加油手段,那種惡意恐嚇對手臨場感等等,確實和Selinger教練所述有幾分神似。

     

        為此,當我們看到選手比賽的臨場表現「罰球不進」時,讀者們想到什麼?事實上,就如前述,影響選手正常表現的因素太多了;尤其,在「運動心理學」還不大興盛的國內,選手面對壓力如何排除、解決與預防等等,多數幾乎都是選手「自我摸索」而成。並非在賽前由專家或專業學者指導,然後才去面對那些有如排山倒海的壓力;因此,我們球迷看到罰球不進,還是要體恤那些競賽級選手才是。

  • 網友問題:如何提高練習的內涵?

     

        我們那個住在花蓮後山,就讀於中央大學,扮演著「不三不四」角色的籃球人高材生來信問:如何提高自主練習的內涵?好讓自己在面對更高水準,或者面對更高強度的對抗下,還能夠「完美」打球?

     

    問題

    想請問徐老師,要用怎樣的練習,可以加強自己面對更高強度的比賽?暑假休息的這一個月,想增強自己的這方面能力;只是,話說面對有些更強的身體碰撞,黏到不行的防守的比賽,很多時候還真的不是很能夠適當面對和處理。雖然,依靠隊友的擋人幫忙掩護,可以得到空間;可是,有時靠自己的突破切入,卻不太能成功。期間傳球也會格外的毛燥,處理起來總是不好。

     

    上面問題是我打3號小前鋒的情形;打4號大前鋒時更慘。面對強力的身體碰撞、推擠,真的很難招架。硬卡、硬打也不太行;想靠速度,也被身體碰撞接觸影響到施展不開。我要怎麼處理這個問題ㄋ?如果靠自己的自主訓練,能夠解決且克服、加強嗎?麻煩,徐老師幫我想想吧。

     

    還有,我上篇我跟你提的我的膝蓋的問題,想問的就是,在練習短跑衝刺、長跑練體力時有時會刺痛;可是不會很痛,就是有點痛的感覺。可是,我馬上去問我開刀的醫生;他檢查卻說都沒問題,這樣就很奇怪了?那我到底要怎樣處理啊?老師可以給我點建議嘛?

     

    討論一:前提

        要「學習與適應」更高水準的籃球技戰術攻、守,甚至於包括適應更高強度的身體接觸與碰撞等等,關鍵因素在於「投入與規劃」。所謂投入是指「認真投入」,在訓練上要求隊友要像「比賽」一樣的認真;那是不分清紅皂白、六親不認的認真去投入訓練,把訓練當成比賽一樣的狀況。那也像過去Ron Artest Michael Jordan當隊友的情況,可以把彼時的天皇Jordan肋骨打斷一樣的投入;你不要在練習過程抱持「擔心」過度認真會傷害隊友、也不必「畏怯」過度認真會把隊友蹂躪,進而會傷害隊友自尊心、更不必徬徨於和隊友之間的競爭,會變成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自然淘汰法則。

     

        只有認真投入訓練,那種「情境」才能夠達到進一步高水準的境界;可也是,很多教練與選手,總是在訓練過程裡,畏首畏尾的做著過多不必要思想。於是,訓練變成只是一種虛晃一招的練習;隊友沒辦法「體會」高水準的防守下該怎麼樣去進攻,隊友更沒辦法「學習」高水準進攻強度情況下怎麼樣去防守?於是,日復一日、日積月累情況下,和隊友永遠就只「生活」在比手劃腳、做個樣子的攻守節奏;想當然的,從攻、守二造去討論,雙方要進步就有所困難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很多優秀球隊的訓練,不論是11或者22、甚至於33等等,總是像比賽狀態那樣的逼真,雖然是隊友之間,也總是拼的你死我活。至於所謂「規劃」指的是,你的訓練是「循序漸進」的規劃,那是在訓練過程要有所安排;一、你必須要讓球員從基本動作的學習;二、讓球員學習問題處理的技巧學習;三、讓球員學習在攻守只是站立、做個樣子情況下去做攻守;四、讓球員學習在攻守只是投入30%水準、稍微有個樣子情況下去做攻守;五、讓球員學習在攻守投入80%水準、像同層級比賽樣子情況下去做攻守;六、讓球員學習在「超越一個水準程度」情況下去做攻守等等。

     

    從以上的循序漸進安排與規劃,你不難理解,先有基本動作的基礎,再進一步去學習有對手的攻防練習,緊接著就是有些投入的攻守練習,以及幾乎真槍實彈的練習,然後再「跨越層級」的去越級挑戰,這樣的循序漸進安排;所以,從實務上討論,你的攻守基本動作都沒有問題的時候,當然就是請你同水準的隊友做投入一些、認真的和你做攻守訓練。後續,緊接著就請隊友和你做比賽狀態的攻守;當這樣的攻守你都已經「應付自如」之後,你就去大專甲二級優秀球隊裡,和同位置的球員做攻守練習。

     

    當這種有些跨越層次的訓練,已經駕輕就熟之後;你當然就要繼續跨越層級的安排到,大專甲一級後段班的球隊裡,和那些同位置、角色的球員練習。到這個階段之後,假如有機會你再回到學校和隊友訓練,你將發現要怎麼樣可以「佔便宜」的,去和對手身體接觸與碰撞;你也可以掌握在,面對碰撞與避免當中,做個適當的取捨。尤其,當攻守過程,假如遭遇黏、強到不行的對手,怎麼樣在收放自如當中,輕鬆和對手周旋;甚至於,怎麼樣在「智取與力取」當中去過生活等。

     

    以我帶球隊的幾次訓練為例,像當初土庫國小拿到全國冠軍,就是基礎訓練接近完整後,就不斷安排已經畢業的校友,那些國中一年級與二年級的球員,來和她們友誼賽;這和現在的臺北縣永平國小女籃拿到全國冠軍都是一樣,她們也都是不斷的找校友來友誼賽,做跨越層級的訓練賽。包括現在我所帶的虎科大體保生男籃,也是讓他們去和大專甲二級優秀球隊,或者像前陣子去打藍虹杯菜市場杯賽,和SBL那些老油條球員「磨練」一樣,都是跨越層級的訓賽;你只有經過更高層級、更有水準的對手競爭後,才能獲得一些比較有利的「進退要領」。有些時候,這樣的以賽代訓,真的比教練的指導,或者關起門來的訓練還有效。

     

    討論二:內容

        接下來從實務上討論,要提高訓練內涵,你似乎應該從「體能」上著手較為妥善;因為不論攻守,當你的體能水準提升之後,你的攻守技術自然就會跟隨「提升」至少一個檔次。例如,本來還難以過人,當你的敏捷性進步後,你將會發現「過人如喝水」;例如,本來難以防守的,腳肌力進步之後,要「硬扛」對手那是輕鬆自在。這裡所談的體能包羅萬象,從柔軟度、速度與速耐力、肌力與肌耐力、協調性與敏捷性、韻律與節奏、甚至於心肺耐力等等都是相當重要的體能;你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各式各樣的體能,她會讓你打球打的更愉快。

     

        其次,從實務上討論,你在技術上的「練習量」,將會是重要影響關鍵;這是國人俗話說的熟能生巧、巧能生秒的最佳詮釋。這個練習量包括自己訓練的練習量,以及有防守者訓練情況下的練習量,甚至於於,非常手段情況下訓練的練習量;例如,有防守者拿著保護墊硬扛、推擠、不斷拱你情況下的低位背框攻擊。像這種訓練的練習量假如充分,有那麼一天,真有防守者如似這般的拱人;由於你已經有所「經驗」情況,要背框單打就不會是愁眉苦臉的事了。

     

        緊接著就是你要去學習「解讀攻守與因應」的技巧,去瞭解每一項攻與守的技術要領與關鍵;就如前面討論步驟時所談的,例如面框攻擊時對手緊貼,你假如持球該怎麼樣因應的技巧,你已經下球時又應該怎麼樣因應,你有隊友支援的時候又該怎麼樣因應等等,其實是你現階段應該學習的事。尤其,假如你「瞭解」對手要「做什麼」的時候,你假如是攻擊方,你將可以輕鬆愉快的因應;你假如是防守方,你當然也可以,採取更有利的防守技巧與策略。此階段最忌諱的是,你根本沒有「用腦袋打球」;設若如此,要更上一層樓就有些困難。

     

        再來就是,建議你去學習「小組攻守技戰術」;因為,從現代的籃球運動已經越來越嚴格要求,術業有專攻與分工合作這二個詞去討論,多數球員最好能夠做到,和隊友搭配「1+12」的加乘作用才符合潮流。而,小組的攻守技戰術,基本上就是將相關球員揉成一體的組織概念;例如對手貼身,進攻方怎麼樣利用隊友空手掩護捲曲切或橫擋,擺脫防守而和隊友同時取得有利位置與獲得空檔攻擊。例如進攻做對持()球掩護,二位相關防守者怎麼樣聯絡、甚至於包夾阻撓進攻等等,都是現代籃球講究的小組概念。

     

        細數實務,以上四個要項缺一不可;例如自述面對「黏到不行的防守」,顯然就是你不懂得和隊友利用小組攻守技戰術。例如自述「不是能夠很適當面對和處理」,其實就是不懂得解讀攻守,不知道對方要做什麼所致;例如自述「靠自己的突破切入,卻不太能成功」,其實就是體能不佳,以及突破過人的技巧不熟練所致。例如自述「期間傳球毛燥,處理不好」,其實就是不懂得解讀攻守,攻守的技術不熟練所致;再例如自述「強力身體碰撞、推擠,很難招架」,其實就是體能不佳以及防守技術不足所致。

     

    有關傷痛

        有關受傷處的「偶爾會痛」問題;假如醫生檢查並沒有什麼異狀,我比較傾向建議你,應該從「強化」膝蓋附近的肌肉與韌帶著手;畢竟,醫生的檢查已經相當科學化了,除非醫生的檢查有所疏忽,那就另當別論。另外有此一說是,肌肉與韌帶假如越發訓練,該相關部位的「忍痛」水準會提高,這是建議你要強化的理由之一;因此,你假如不要過度的要求,以輕負荷的循序漸進從事訓練,有關於痛的感覺次數,照道理應該會降低。

     

    其次,你要瞭解,韌帶是附著在骨骼之上,然後「牽引」著關節與骨骼做運動;所以,假如你在跑步過程,膝蓋部位會有刺痛感,就如前一陣子和你討論的,我比較傾向可能是骨骼與韌帶、或者骨骼與肌肉有所磨擦所致。但是,既然醫生的檢查是沒有什麼異狀;那麼,我的猜測可能應該是你手術後的肌肉與韌帶,還沒有完全恢復到原來水準。卻也是,你訓練之質與量,超過此時你的肌肉與韌帶水準(能力),這也是前次和你討論的重點之一;所以,和前面所提的一樣,「強化與訓練」你的韌帶、肌肉,應該也是排除此疑慮痛覺的方法之一。

  • 關鍵暫停、立見輸贏—從瓊斯杯中華女籃輸日本談起

     

        2009年威廉瓊斯杯女子籃球賽預賽期間,日本隊關鍵時刻「技術性」的申請暫停,澆了彼時自信滿滿的馬怡鴻「一盆冷水」;進而發生二次罰球不進的策略,實在值得裁判與教練深入探討暫停時機、罰球不進、影響運動員表現、壓力處置、壓力罰球訓練等。

     

    戰況介紹

        彼時中華女籃落後1分,時間還剩下6.4秒;這時持球的馬怡鴻,一看就是一副「買犯規」的架勢。想當然,運球切入以後如願以償的裁判響哨、讓馬怡鴻踏上罰球線;殊不知,老奸巨猾的日本隊教練,怎麼可能就這樣棄守、讓馬怡鴻得逞。所以,日本女籃馬上申請個暫停,也趁機殺殺「氣勢正旺」的中華女籃;此時自信滿滿、一臉雄心壯志的怡鴻不得不、只好悻悻然的走回休息區,聽聽王泠教練指示。

     

        很快的,就這樣1分鐘的暫停時間終了;然後,馬怡鴻從暫停前氣焰高漲的狀態,忽然間,一下子變成眼光有些閃爍不定的再次走上罰球線。那是從專心、投入球場裡頭的「無我」狀態,變化為怎麼觀眾都在看我的「四處皆兵」不同心理情勢;結果呢,就是後來大家都知道的二罰不中,中華女籃輸掉球賽。

     

    暫停時機

    一般暫停的理由有那些?美國大學籃壇有名的UCLA教練John Wooden,在1988出版的書籍裡提出:1.挫折對手的銳氣。2.球員受傷。3.有特別的指示。4.給某些球員休息的機會。事實上,如果情況允許,我不會隨意申請暫停,而會在雙方罰球時,召喚某些球員做特別的指示;當然,在籃球運動中,各教練暫停哲學不一,Wooden說的只是一致的大原則。

     

    其它我會請求暫停的狀況大略是:1.更改防守戰術。2.進攻老是不順暢時、或者防守老是犯錯重蹈覆轍時候。3.雙方一直僵持不下、想要突破僵局的時候。4.非替補適當時機,但需要給主將補充水份時間。5.場上超過兩位球員士氣不佳時。劉恩普老師還為此來電談到,從「規則」上去思考,日本隊教練這個暫停的申請就是規則「付與」教練的權利;他認為你幹籃球教練的,假如可以在規則允許之內「適當運作」,進而影響比賽輸贏,這就是教練懂得「掌握規則」的優勢。

     

    老師還舉例說,有很多籃球教練往往在第四節的,最後一次暫停申請是「寧可不用」,也不要弄到「沒暫停可用」,這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事;他認為在日本隊教練這個最後6.4秒的暫停,就是前述一段話的最佳寫照。因為,假如你籃球教練認為還剩下30秒或40秒要結束比賽時,就把最後一次暫停的申請「用完」;可想而知接下來的是,彼時6.4秒就沒辦法申請暫停了。這一來,誰輸、誰贏就難講了。

     

    以籃球裁判去看籃球賽暫停的申請時,劉老師認為那是一種「藝術」;從他的觀察認為,日本隊教練有可能是「看到」馬怡鴻的自信滿滿,然後故意要讓馬怡鴻的「手感冰冷」。並且,也想要趁機製造一些「壓力」,好讓中華女籃去承擔;從結果論去看,劉老師認為日本隊教練的「陽謀」是得逞了。但是,回過頭來看,中華女籃的教練團與球員們,是不是「正中」日本隊教練「下懷」呢?

     

    罰球不進因素

    罰球不進可能原因有那些?如果說輸球可以簡單列舉2000個理由;那麼單從罰球不進去討論,大方向至少都可以條列近10個理由。

    一、體能訓練不足:體能不佳;於是在氣喘如牛情況下,「手軟、腳軟」就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了。

    二、罰球訓練缺乏或太少:很多籃球教練只注視體能、籃球進攻技戰術以及防守技戰術;可也是,單純「罰球的訓練」卻難得一見。

     

    三、投籃動作不熟練:從籃球技術去討論,基本上的罰球,那幾乎可以算是「投籃基本動作」的延伸;因為罰球,不就是原地、中距離的投籃嗎?

    四、罰球訓練缺乏壓力情境:很多籃球教練都誤以為,罰球訓練只是一種「隨興」的訓練;所以,沒有壓力情境、在嘻笑怒罵中操作。想當然,面對壓力情境去執行罰球,焉能稱心如意?

     

    五、罰球訓練情境不當:很多籃球教練,總是把罰球的訓練安排在,準備讓球員休息的時候,或者要讓球員輪流休息去喝水的時候操作;殊不知,正式比賽情況下的罰球,總是在口乾舌燥、上氣接不著下氣、喘不過氣來、喧嘩吵鬧不已、急速衝刺等等情況下進行。所以,你幹籃球教練,假如在「情境規劃」不足情況下操作罰球訓練,球員的罰球不進就不是什麼稀奇古怪的事了。

    六、缺乏注意力訓練:很多籃球教練總忽略了,基層籃球選手的孤陋寡聞、「場面」見的少;所以,一到緊張境界的罰球,注意力就難以集中的,儘做些「負面思考」,進而不夠專注造成罰球不進情事。

     

    七、球員個人因素:球感不佳、狀況不良、家人來看球、異性朋友來看球、同學來看球、當時緊張、罰球節奏亂掉等等,以致影響了球員個人在,罰球時候沒辦法盡善盡美。

    八、其他外在因素:諸如球體沾水、球體顆粒不良、場地光線不足、對手垃圾話、彼時情況太緊張等等;。

     

        從以上千奇百怪理由說是,造成當事者罰球不進去討論,馬怡鴻要不要在罰球訓練上重新「鍛鍊與診治」,可能需要教練團的建議;而且,我判斷,嗯,如果情況沒有改善,怡鴻就需要為此去「看心理醫生」了。

     

    影響運動員表現因素

     

    壓力處置策略

     

    壓力罰球訓練

更多發表 « 前一頁 - 下一頁 »

This Blog

Syndication

Tags

No tags have been created or used yet.

News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

Archives

地址:10646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3段29號10樓之1
電話:02-2366-1520
Copyright © 2007-2016 圓球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mmunity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