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首頁 作者專欄 新聞 市民開講 活動專區 論壇

老徐園地

  • 隊友問題:控球後衛的困擾

     

     

        我們騎士隊「老黑」,自從老徐腳後跟長骨刺併發蹠底筋膜炎進傷兵名單後,幹起雙能衛角色來;可是擁有籃球先天麗質的老黑,面對「老弱殘兵」隊友總在「贛窖」聲中左右為難渡過。此時,他質疑隊友處於沒辦法讓他傳導球、責怪隊友沒準備接球動作等問題;艾,其實解鈴人還是需要繫鈴人啊!

     

    老黑的問題

        老黑的隊友(那當然就是我的隊友),對他的「幹窖」在於,只要老黑打控球時候,有幾位隊友總是從頭到尾,很少能夠接獲傳球去攻擊;想當然,這種丙組、純粹想要運動與「爽一下」的球員,你控球後衛都一直讓他們做「折返跑」,簡直就是「白目一個」。

     

    經我這麼一提,我們老黑「當局者迷」的質疑隊友來;老黑認為,隊友是處於沒辦法讓他傳導球,尤其他認為、他責怪隊友在打球過程中,根本沒準備要接球動作、沒注意球的動向等問題,他打控球的怎麼敢傳球?

     

    我們的解讀

        聽完老黑吐訴,我心想:艾,人就是這樣,都只是想到自個兒的,很少能夠用「同理心」去看事情。像他質疑隊友處於沒辦法讓他傳導球、責怪隊友沒準備接球動作等問題;這些都是單方面的觀點,如此一來當然就問題多多,幹窖、責怪聲不斷了。從我這個角度思考、解讀如下:

     

    一、老黑沒辦法傳導球:這問題關鍵在於

    (一)視野:老黑自己打球的視野不足,總經常只看到90度的範圍;想當然,隊友有空檔老黑就不知道,他的「可以傳導球對象」就少,他當然經常會出現,沒辦法將球適時的傳導。經此提醒,恍然大悟的老黑,終於「口頭」瞭解,籃球要怎麼樣打;只是,今天無故缺席的老黑,是否能夠「領悟與開竅」,還有待驗證。

     

    (二)錯誤觀念:老黑本身打球特性,總誤認為「成功一定在我」;老黑心想的是,隊友的得分總期望都是「經由他手」,而不要假手於他人,因為他是控球。他的潛意識沒有「壞意」,說球就是自己玩那種;他只是不知道控球後衛,並不需要一直把球「控制在手上」。經我說明,老黑也瞭解了「分享籃球、信任隊友」這個籃球哲學;只是,這颱風天的阻撓,要檢驗他是否有所進步的事,恐怕就要看老天爺臉色了。

     

    (三)缺乏組織:由於缺乏籃球專業素養的教育訓練,老黑面對這種雜牌軍打球,總依據過去打球「嘗試錯誤」經驗所累積下來觀念,然後逐一建立打球模式;可也是,這些沒有受過正規軍訓練的「老隊友」,和老黑打球的模式是迥然不同。於是,只知道有機會打快攻的老黑控球,就是只有雙箭頭接球攻擊,以及將球回傳給他佬;那些高個子的4、5號球員,就往往變成參與他們「折返跑」比賽下的「附屬品」。

     

    於是,那些不擅於跑快攻,以及不擅於空手移位,尋求空檔的2、3號球員,就永遠只有「陪伴」老黑他們折返跑的機會;想當然,這些以「減肥、過癮」為目標的隊友,沒摸到球情況下,在老黑不懂得組織隊友情況下,就是責怪聲連連了。我告訴老黑說:雙箭頭沒機會攻擊,將球回傳給你,你必須要注意後面跟隨而來的高個子拖車隊友;你必須要想辦法,「逐一、輪流」的將球,傳導到他們手中,讓他們去嘗試攻擊。這一來,所謂「分享籃球」的哲學,就很快可以建立起來。

     

    其次,在不能快攻的時候,你必須多多利用你那些「高大的隊友」,讓他們做好策應、分球、幫忙擋人等等內線球員的事;這就是分工合作,這就是組織你的隊友,做好「裡應外合」的事。當你的內線隊友,都能夠協助球隊做好策應、分球、幫忙擋人等事,你將會發現,你假如把球再「要回來」時;你的隊友將出現很多空檔,你將有許多可以傳導球的對象,你將可以輕鬆愉快的看你隊友「蹂躪對手」。

     

    (四)缺乏聯絡指揮:事實上,老黑的困擾之一就是隊友不懂得適時跑位,包括要遠離防守者,跑位到沒有人去的地方,包括內線隊友要適時空手切出接應球等等;想當然,在這些沒有籃球根基,而且又是老弱殘兵的隊友充斥情況,老黑找不到隊友傳導球就不是什麼稀奇古怪的事了。等我告訴老黑,擔任控球後衛就是要,「口頭指揮」隊友跑位,要明確告訴隊友要做什麼事等等之後;恍然大悟的老黑有如被人當頭棒呵,有如大夢初醒般的大叫一聲,喔,打控球就是「要講話啦」。

     

    二、隊友沒有準備要接球:對於老黑責怪隊友,認為他們總是「沒有隨時要接球」的心理,以及缺乏準備接球動作一事;就如前述我的觀察是,老黑總是喜愛一球在手、原地運球,然後抱持成功一定在他的,想要「一槍斃命」的傳導球,讓隊友迅速得分。結果,隊友空手切時,他習慣只有90度視野的限制讓他沒注意到;久而久之,隊友就「懶得空手切」了。

     

    為什麼?因為,二、三位習慣空手切的隊友,經過這樣「徒勞無功」的跑步後,這種上了年紀的人,怎麼有可能還有體力再做空手切?尤其,這幾位習慣空手切的隊友,經過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老黑「無視」之後,怎麼可能會自討沒趣的再做空手切?這結果的想當然,隊友就算再空手切,隊友就算原地站位獲得空檔,當然也不會「準備接球」;因為,你老黑總是不知適時傳導球,或者是「不傳球」。

     

    三、球隊一直難以有效進攻:其實,我的觀察另一心得是,很多時候,真的老黑有做到傳導球了;可也是,少部分是隊友真的能力有限,傳導球後隊友接不好而產生失誤。或者,少部分是隊友接到球後,沒有敵情觀念的被抄掉球;甚至於比較多的是,老黑傳導球之後,隊友眼中只有籃框與老婆,當然球就一去不復返。

     

    比較可悲的是,經老黑傳導球後,隊友自信心過高;所以,球傳導之後總是在「百投不中」中進行。這屢投不中還不打緊,就因為老黑擔任控球;所以,在這種總是確認不會進球情況下,老黑他都要做「預防快攻」的回後場防守乙事。用同理心看待,假如一位控球後衛,總需要傳球給不能搞進籃框的隊友「胡作非為」;然後,「濫攤子」需要自己承擔。嗯,不想再「傳導球」給隊友,就不是什麼意外的事了。

     

    於是,我告訴老黑,假如遇到這種狀況,你控球後衛需要在隊友,連續「二次不能得逞」之後,「伸張正義」的告訴隊友:換人做做看。你不能做個「濫好人」,然後繼續傳球給這種百投不進的隊友;你控球後衛必須馬上尋找,另一位「炙手可熱」的隊友,好控制球隊有效的進攻情事。

     

    四、球隊經常顧此失彼:由於,我們這個球隊參與的,是長年累月的球季比賽;所以,彼此之間的勝負、勝率、勝場數等等,就都存在、公佈於網站上。現在問題來了,老黑擔任主力控球之後,由於他的攻擊能力旺盛並高超,也因此激起許多人的「求勝心切」;於是,想當然,老黑他就都要求自己與隊友做「高命中率」的攻擊,只做會贏球的打算,不做可能會輸球的舉止。

     

    也就是,假如傳導球給某甲會失誤,老黑就不傳;假如傳導球給某乙,某乙進攻成功率不高,老黑就不傳。嘿嘿,更可憐的問題是,像我們這種每每超過40歲,並且都是老弱殘兵的隊員裡,怎麼可能達到那種水準?所以,相互之間的責怪聲、要求聲音就自然出現、屢見不鮮了;由此,什麼分享籃球、打快樂籃球等等「口號」就被扯破。

     

    連續二天輸球之間,我趕緊申請了幾次暫停,並且當眾聲明:我們是「丙組球隊」,沒有輸贏、勝負壓力;我們隊員就是球技不好,打球經驗不佳,所以,才處在這個丙組球賽裡頭。我大聲、並且好幾次的告訴所有球員,就是因為他們球技不佳,他才會在丙組當你的隊友;他假如打的好,早就去打NBA了。尤其,各位別忽略的是,我們都是超過40歲的老頭子了;假如對勝負「斤斤計較」,請你去打乙組球隊,我們這裡是個「小廟」,容不下大和尚。

     

    喔,顧此也不會失彼;這是最近老黑無故失蹤,我們球隊發展的趨勢!

  • 網友問題:重量訓練後肌耐力衰退與減量訓練

     

        網友來信問說,重量訓練後自行「加重、增組」執行訓練;結果,出現力不從心現象。那麼,如何調整與適應?另,什叫「減量訓練」?

     

    問題

    徐老師你好:我觀看你的文章已有二年,對於籃球的戰術解盤小弟真得很感謝,因為發表此類文章的老師真得不多。對於自主訓練小弟自身有點困惑,以下是本人遇到問題也希望徐老師可以給小弟建議和指導!

     

    問題一:我是一個年齢35歲愛好籃球的人,這4年來都一直有在打菜市場杯的業餘比賽;本人從事重量訓練也有5年之久,最近一年來有著重在腿部壓腿的部份。但是近二個月小弟把壓腿重量和組數加重(一星期壓一次),另外折返跑一星期練一次,打球一週三天;但腿的肌力有點疲乏,打球時爆發力和肌耐力都下滑現象,是不是腿的訓練、練的多反而得到反效果。想請徐老師給我個建議如何改善訓練計劃!

     

    問題二:在比賽期間重量訓練是否要持續練習,或是減量訓練,不曉得職業球員比賽期間的訓練表,還有包括重量訓練嗎?以上二點麻煩徐老師指導謝謝。

     

    討論一

        一個長期從事重量訓練的社會人士,在每星期只從事一次重量訓練的「頻率」情況下,把操作的組數與從事的次數都同時增加,感覺肌肉有些疲勞,也感覺打球時爆發力和肌耐力都下滑現象;由於,你部分的敘述不夠詳細,所以,我以猜測來和你討論。]

     

    合理情況,每星期只從事一次的重量訓練,假如要「循序漸進」,最好是先從「次數」上著手;例如,操作次數從11下增加到14下這樣的循序漸進。要將操作重量負荷和組數「同時增加」,多數情況都是在增加負荷重量不多情況下操作;例如,仰臥推舉45kg做二組11下,經過二個星期的「適應」後,再增加到50kg二組11下。你假如把重量與組數同時增加,例如仰臥推舉55kg三組14下;這樣負荷,當然是「雙重負荷增加」,想當然肌肉是容易疲勞。

     

    這裡另外重點是,你在訓練過程中,必須要先讓你的肌肉,適應一個星期以後再增加,你千萬不可以這個星期仰臥推舉做45kg二組11下,下個星期就提升到仰臥推舉做45kg三組12下;也就是,最好是二個星期才做調整增加。其次,你要循序漸進,也應該要以到達「肌耐力」某種水準以後,你才可以循序漸進增加次數;像我所舉的例子來說,做45kg二組各11下,加總只是22下的水準。這樣要「冒然」增加到45kg三組12下,多數情況是肌耐力未達水準(約35下以上);你的增加是「一下子」多了14下(二組11下=22下、三組12下=36下,36-22=14),想當然,不只你的肌肉尚未適應,你的肌耐力水準也未達此負荷,所以肌肉會疲勞。

     

    再者提醒你,有些研究已經顯示,每星期操作一次的課訓練,「只能維持」肌力水準,這個道理我在,運動訓練法的講義裡已經提過不下二次;所以,當你每星期只是從事一次訓練,肌力水準並沒有進步情況,你要「冒然」增加負荷重量與操作組數,這豈不是自討苦吃?尤其,這樣也不符合循序漸進呀!

     

        當然,疲勞原因很多,甚至於包括你提的,折返跑都會讓你的肌力衰退、發生疲勞現象;因為,我們在「速度與速耐力」訓練裡就提過,這種敏捷性的無氧與乳酸訓練,最容易讓人類產生疲勞。假如你恢復做的不好,又是上班族,肌耐力水準也不佳情況;這樣「」,不累才怪。由此也衍生出,你是不是敏捷性的安排不當?你的折返跑是安排在重量訓練當天,或者,折返跑安排在每週三次的鬥牛當天嗎?若是,真有可能是「過度使用(over use)」了;如此,想當然,不疲勞才怪!

     

    如果,再深入探討,我猜測,疲勞與肌力下降原因,其實也包含你的「鬥牛時間」有些時候過長所致;基本上,你要瞭解,為什麼運動和飲食都一樣的要求,最好是「定時與定量」?因為你的身體要去適應啊!暴飲暴食對腸胃不好;運動的過量也對身體不佳呀!甚至於不是危言聳聽的,你假如過度使用(或說過度訓練)後,你回家又不休息,還忙不過來、或者還應酬、並且沒有做整理活動等等;以上所述這些事情,都是在你訓練後每日重覆發生,你的身體器官不累壞才怪!

     

    總結,適當休息,並且要做整理活動,鬥牛的時間與強度同樣要斟酌循序漸進,並且做好控制;敏捷的訓練折返跑,最好安排在非鬥牛時間。要循序漸進,最好把訓練次數逐漸提高到30下左右,再將負荷重量增加,下一次的增加再以組數為主,這樣循序漸進的增加。

     

    討論二

        比賽期間「要不要繼續」操作重量訓練?從多數的學術文獻討論,答案是可以的、肯定的;尤其,假如遇到比賽期超過五天的話。也因為,你本來習慣於每星期從事三次以上重量訓練的人,經過一、二天沒有操作重量訓練,肌力就會衰退;那麼,比賽到了第四天、或第五天之後,你假如持續沒有操作重量訓練,你當然就會覺得「軟腳」。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高競技的選手裡,她們幾乎「全年無休」的原因;像我認識的舉重選手,那些世界級與奧運奪牌的選手,你只有在「大年夜」看到她們休息。什麼除夕、大年初一的,都不可能休息。另外一個有趣的鏡頭是,某年的國際田徑邀請賽,我親眼目睹了「世界級」的三鐵女選手(鉛球兼鐵餅選手),在檢錄完之後,竟然還跑去操作重量訓練,然後繼續參與比賽;由此你可以瞭解,重量訓練的操作,全因人而異。

     

    像也是相對的,有的人說,從事重量訓練後,我就會肌肉僵硬,不能適應投籃等打籃球的技術動作;這部分多數是「習慣與適應」的問題,這也可能是因人而異。這裡有二個例子提出來給讀者參考的是,一是像是姚明,他總多是在比賽後去從事「力量訓練」;你為了要保持肌力水準,或者要讓肌力進步,你又擔心重量訓練影響籃球技術動作,在二者難以兼顧、不操作重量訓練又不行,只好在比賽後操作。這個調整一下在,比賽後再進行重量訓練,這也是可行之道。

     

        至於,有的人是「不以為意」的,像前述三鐵女選手一樣;你操作重量訓練之後,反而會覺得很有力量,這就另當別論。這也在很多情況,你會發現有些球隊在比賽前,教練會要求選手,做伏地挺身或者折返跑之類的訓練道理一樣。

     

        緊接著談到比賽前的「減量訓練」,這個和運動訓練裡「休息與恢復」有關的理論;基本上讀者要瞭解,比賽前減量訓練意義是說,比賽前的大訓練量、高負荷訓練等等強化手段,在即將到來的比賽前7天至14天,為了要讓身體組織器官,獲得充分的休息,讓組織器官的疲勞逐漸消除,然後追求在7至14天之後的比賽中可以「完全發揮」,這種把體能鍛鍊的質與量做,逐漸調降的訓練稱之減量訓練。

     

    (減量訓練)的思考是,由於調整期與比賽前期持續高大訓練量,很難做好休息與恢復;而問題是,由於疲勞的身體,無法做好體能與技術的極致發揮。所以,循序漸進的把體能訓練負荷的質與量「逐步遞減」,讓身體的組織與器官獲得緩衝。這個循序漸進的遞減,從100%逐步遞減為95%、90%、85%、80%等等依此類推。那麼,為什麼會有7天與14天、甚至3天前才做減量訓練的差別?這個和你先前的訓練,所打的基礎是否充份有關。

     

    也就是說,你假如是如前面所述的舉重隊一樣「經年累月」,很少休息的紮實訓練,你大概要在10至14天左右就開始做減量訓練。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說,你假如太慢做減量訓練,一整年訓練的疲勞很難完全消除。另一例則是,你假如在賽前一、二個月或三個月,才聚集明星球員而成一個球隊要集訓的情況;這種短時間才聚集的訓練,基本上體能的訓練,往往急就章、不夠紮實。所以,你假如要做減量訓練,最好是要等到賽前約3至7天才開始操作;這告訴我們說,賽前一、二個月或三個月聚集才做的訓練,不至於過於疲勞。

     

    這裡相關的問題與觀念是,肌力與肌耐力訓練越紮實,她「衰退越慢」;相反,肌力與肌耐力訓練,越不紮實,「衰退越快」,這是已經在許多的學術研究證實,也在我們運動訓練法的講義裡撰述,請讀者自行參閱。至於網友最後的問題,職業球員比賽期間的訓練表,還有包括重量訓練嗎?我只帶過甲組籃球隊,沒有擔任過職業籃球隊教練;所以,只能告訴你說:業餘甲組籃球隊,比賽期間還是繼續操作重量訓練;若從運動訓練的理論去思考,為什麼職業球隊,比賽期間不用操作重量訓練?尤其,比賽期那麼冗長;不從事重量訓練,她們的肌力怎麼樣維持、怎麼樣可以進步?

  • 籃球隊集訓前教練與主將「溝通」事項

     

        籃球隊要集訓了;教練的「哲學」,主將瞭解嗎?教練要球員打「怎樣的籃球」,主將瞭解嗎?教練「為什麼」要和主將溝通?為什麼要用「溝通」這個名詞?教練與主將要溝通「那些內容」呢?來吧,讓我們來深入探討吧!

     

    你的籃球教練哲學是什麼?

        在上個學期虎尾科大籃球隊輸球,複賽就被淘汰進入「休整期」之後,陸陸續續看了幾個籃球名教練的領導與管理相關書籍,包括介紹Bob Knight,Joan Mellen 所著的「HIS OWN MAN」,與介紹Dean Smith ,David Chadwick所著的「THE 12 LEADERSHIP PRINCIPLES OF DEAN SMITH」,還有美國前Princeton大學教練Pete Carril之籃球哲學等等,在在都讓人印象深刻。

     

    因此,假如你現在問我:你的籃球教練哲學,用三句話簡單介紹,我會怎麼樣說?嗯,我會毫不猶豫告訴你:防守、嚴密組織以及分享籃球等是我的認知。我不認為,亞洲人要在世界籃球「出人頭地」,依靠進攻就可以得逞;尤其,像我們虎科大這樣的籃球環境,基本上就是很難招收到身高190cm以上的長人。甚至,HBL甲組前八強的主將,也不會來到我們這個鄉下地方;所以,你不投入「防守」,要在大專甲一級與甲二級脫穎而出,那有些癡人說夢。

     

    其次談到重視「組織的嚴謹」在於,就因為我們虎科大的球員身材普遍矮小,你假如採取普遍性追求單打的擋切戰術(motion offense),卻偏向於毫無章法的濫戰打法;以現有的虎科大球員先天素質不佳,後天又都是HBL後段班的球員,甚至是HBL後段班的替補球員,再不然就是乙組的球員,經驗與技術都普遍欠缺來說,如此憑什麼可以去,追求攻擊籃框的「高成功率」?由此,你假如不嚴格要求、追求有效率的攻、守,那來贏球?

     

    至於講究的「分享籃球」來說,既然虎科大球員都不是名校出身,虎科大球員大伙也都不是大牌球員,更不是追求以「籃球」為終身職業的情況,經驗與技術根本不足以「左右戰局」,為什麼都只是某些人「可以攻擊籃框」而已?想當然,大家都有球玩,共同享受「辛苦訓練」後的結果;那是藉由比賽中,把辛苦訓練的技戰術拿出來共同運用;然後,大伙從中獲得樂趣,從中享受打籃球的歡愉。

     

    這就是我的籃球教練哲學;那是腳踏實地、那是務實的籃球,那也是和現實生活有些相仿,和實際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以著重防守來說,那像「勤儉與努力賺錢」;這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是相當務實的。因為,既然沒有雄厚的資金與財力支援,當然以勤撿為要;而虎科大男籃,當然是沒有什麼本錢,不是嗎?

     

    同理,在一般公司行號裡,多數都採取「裁員與人事縮編」的事實中;組織假如不夠嚴謹,紀律缺乏、員工相互之間鬆散,工作效率當然不彰。在虎科大男籃,只有8個後段班的體保生裡,你還想要飛天鑽地,這有些不切實際;因此,為什麼不腳踏實地嚴謹一些?再者,以現實「艱困環境」中,所有員工假如不能共體時艱,有苦同擔、有難共負、有樂同享;這個公司行號要「迄立不搖」,就有些癡人說夢。同理,以虎科大這種陣容,你說要在各路英雄好漢群集的世界脫穎而出,打到大專甲二級前四名,那簡直有些天方夜譚;所以,你打的籃球假如虛有其表、不夠嚴密,打進總決賽是談何容易?

     

    你希望球員打怎麼樣的籃球?

        所以,經由以上介紹,讓球員瞭解教練的籃球哲學之後,教練與球員之間的認知,應該會趨於一致,進而就容易「同舟共濟」的去完成一些理想與目標。那麼,除此之外,有了明確的教練哲學,籃球教練應該還要做什麼呢?明確「指示」打球技戰術與觀念等,是籃球教練在集訓前,就要先擬定好、並「確認」的事;所以,像似你教練堅決要多打快攻,在進攻方做對持(運)球掩護(on ball screen)的時候,你要求做好交換防守(switching),或者,堅持採取盯人防守等等,都是你在集訓前,要擬訂訓練計畫就需要確認的事。

     

        多打快攻這觀念,可能對很多籃球教練來說是「一種笑話」;教練們、或者讀者群裡,可能在觀賞NBA比賽中不難發現,不主張打快攻的NBA教練比比皆是。由此,你是否堅決打快攻,就必須要早一點告知你的主將、甚至於所有球員們;你千萬不能夠在比賽進行了,才要「修改、規勸」你的球員要怎麼樣去打快攻,這就容易發生難以適應、球員水準難以發揮情事。

     

    至於,所舉例子,在進攻方做對持(運)球掩護(on ball screen)的時候,你要求做好交換防守(switching)等問題;其實,我們以「前車之鑑」去思考,1996年亞特蘭大「男籃世錦賽」,美國夢幻隊的兵敗,就敗在於教練George karl對此的防守舉棋不定所致。彼時的美國夢幻男籃隊在防守上,一下子採取交換,一下子要求做障礙緩衝(show or hedge)等等;在夢幻男籃集訓時間不多,大家觀念與默契不齊情況,這樣沒有統一的防守,當然是「漏洞百出」了。讀者可以看到相對的例子是,2008年北京奧運裡的美國男籃,那是從頭到結束都採取「交換防守」;想當然,防守者都處於一致性、有所準備等情況,進攻方要獲得蛛絲馬跡的漏洞,進一步去破解就有些困難了。

     

    最後包括你幹籃球教練的,是否堅持採取盯人防守一例來說,你教練的方向與原則必須讓球員「有所瞭解與準備」;像有一年美國派出二軍到東南亞友誼賽,總教練在敵情不明情況,和球員開會後決定,以盯人的「不變去應萬變」。結果,真的在盯人防守中,熟識了對方基本動作不佳、體能也不好的訊息;由此,當你幹籃球教練的,已經心裡有譜的準備要「幹什麼」的時候,你應該讓球員知道,藉以藉由「心裡」有所準備,而和你教練共同努力做好事情。

     

    溝通的543

        或許教練與讀者群會認為:為什麼要和主將溝通呢?我從「教師」這個角度去思考是,一般來說,國中三年級以上的年輕人,普遍都已經在心理上就擁有所謂「自尊心」,以及對事情的「是非判斷能力」了;由此,假如你是一位國中、高中、大學、甚至是社會乙組等等的籃球教練,你要「決定籃球怎麼樣打」,為什麼不需要和一位可能對籃球有些概念的主將溝通?

     

    尤其如果,你的球員裡多的是,過去擁有諸多基礎的籃球訓練,也參加過國內、外許多大大小小比賽的球員,甚至有些球員對籃球的某些觀念已經「根深柢固」;以他們已經擁有那麼多的閱歷討論,你籃球教練的「哲學與認知」,一定和所屬球員對籃球的認知雷同?未必對不?所以,你在集訓前,為什麼不「主動」去溝通?

     

    再者,或許教練與讀者群會認為:為什麼要「溝通」這個名詞呢?現在,由於我們的「出發點」是在於,尊重球員,並期望教練與球員,雙方可能有些不同籃球觀念、有些出入的籃球哲學上,做一個某一方、甚至有可能是雙方都要做「調整」的事;所以,我們當然傾向採取「溝通」這樣行為,而不是一般的「要求」這個威權、派令的字眼。

     

    可也是,從領導與管理的學術理論去看,溝通的方式有「縱向與橫向」二大類。也因為,多數主張威權管理的領導者,一般都採用縱向溝通;至於另一派,主張民主方式領導的人,則多數建議以橫向溝通為意。所以,以不違背溝通的出發點、溝通的原意去思考,採取「橫向溝通」的方式去進行,似乎是一個妥善的行為;像我所面對的是虎科大,球員他們已經是大學生、算是知識份子,這種溝通,若太過堅持、過於威權等,就有可能出現「背道而馳」鏡頭了。

     

    最後討論,到底要和主將溝通「那些問題」?以下是虎科大的「案例」;讀者從中看到什麼?還請不吝來信「橫向溝通」一番。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籃球隊,進攻核心人物與教練溝通內容

    一、我的教練哲學裡的(一)防守、(二)組織嚴密、(三)分享籃球等,你認同與否?為什麼?

    二、你認為目前球隊的「進攻戰術設計」,有沒有什麼問題?

    三、你對轉換快攻裡的「固定式快攻」與「開放式快攻」有多少瞭解?

    四、你對轉換快攻裡的「機遇戰(early action)」有多少瞭解?

    五、你對「UCLA切」有多少瞭解?

    六、你對「掩護變化(screen away)」有多少瞭解?

    七、你對「內外組合(in side out)」有多少瞭解?

    八、你對球隊「整體防守」觀念有多少瞭解?

    九、你對整體「進攻與防守」有什麼建議?

    十、你「怎麼樣做」,可以讓隊友發揮更極致?

  • 2009年虎尾科技大學系際杯籃球冠軍賽記事

     

     

        前天晚上應邀參觀了,2009年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系際杯籃球賽的冠軍賽;從男、女二場總決賽裡可知,體能、運球過人上籃、禁區擦板投籃,以及3分外線、快攻與進攻籃板球是雙方輸贏關鍵的「六大因素」。

     

    女子冠軍賽

        女子組的比賽,體能、運球過人上籃、禁區擦板投籃是三種輸贏關鍵因素;尤其,到第四節雙方體能快速下降,這些平常很少運動的「系代表隊」,基本上就是可以繼續運球前進就可以過人。假如還有體力在過人之後可以上籃,剩下的,就是「進與不進」的問題了。

     

    從比賽實務去探討,那些學校代表隊的成員,從先前每星期練球四次的「高份量」培養與鍛鍊;讀者不難理解,這些校隊級別的系代表隊成員,幾乎都可以在這種水準不高的比賽打滿40分鐘。反觀,那些凡常、每星期難得「運動一次」的系代表隊成員;可以排得上主將的,經過第一節的往返奔波、舟車勞頓,第二節的比賽已經出現「步態蹣跚」了。體能,在此不難看出,她在這種水準的比賽重要性程度。

     

    像前天的比賽到第四節雙方的得分,基本上就剩下校隊的二大主將財經系的老闆娘和休閒系的Michael得分而已。其他人,多數是體力不濟;假如還有體力的,就是那些替補、卻不會上籃的。因此,你可以想像,這樣的球賽,除了「驚聲尖叫」的可惜聲之外;雙方在那裡做「毫無收穫」的折返跑、失誤連連、你丟我撿就是賽事概況。

     

    也由於多數系隊的防守不佳;因此,多數在校隊參與過訓練的球員,經過校隊在運球上籃與傳接球上籃練習的次數是「不勝枚舉」情況下,想當然,過人上籃進球的成功率就相當高。相對的,在比賽中發現,那些「不是校隊」的系隊成員,儘管可以運球過人上籃;但是,在比賽中,卻不曾出現「上籃可以進球」的事。這裡,雖然是層次不高的球賽;可也是,顯然和多次提及的,運動技術發揮與否和「練習量」絕對有所關係。

     

    第三個女子組比賽特殊的問題是,禁區裡頭的「擦板投籃」技術;那是在禁區裡頭的攻擊,不論是上籃也好,投籃也罷,採用擦板投籃、懂得採取擦板投籃的,進球次數與比例高的驚人。像這種水準不高的球賽,在禁區裡得球機會,坦白說是相當多;可問題是,有辦法把球投進的女球員,並不多見。像休閒系的二位「女巨人」,身高170cm左右,體重約在70至80kg之間,在這種男生居多的學校,當然是「鶴立雞群」,每每總能夠在禁區得球投籃;可也是,我幫她倆算一算,四節比賽下來,在禁區投籃超過15球只進一球。反觀,休閒系的Michael與財經系的三位校隊代表,總共在禁區裡得球約20次中,利用擦板得分,就超過10球20分以上;讀者從這裡體會出什麼來?

     

    男子冠軍賽

        男子組的比賽,概略統計去看,3分外線、快攻與進攻籃板球是雙方輸贏關鍵。3分球會影響輸贏關鍵有三,一是這種系際杯男子組的比賽,很多的防守方,儘管佈陣的是什麼2-3或3-2之類;可也是總經常會「不自主」的,那些外圍處於高位的防守者會對,持(運)球者壓迫,進而讓弱邊的進攻方簡易得球。現在問題來了,在弱邊的進攻方得球之後,這種系際杯水準的球員,往往不懂得運球前進去做,「越靠近籃框命中率越高」的攻擊手段,多數總是就「原地投3分球」;所以,想當然,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賭博,當然就是影響輸贏的結果。

     

        這種系際杯會以3分球定輸贏另外關鍵在,防守方儘管採取區域防守;但是經過進攻方傳導球之後,弱邊45度3分線位置的空手進攻球員,往往會變成「沒有人防守」。加上,多數這種球賽防守技術裡的「隨球移動太慢」;以及,弱邊高位「責任區」的防守者,往往不知道他的責任區有人。於是,在弱邊的空手進攻球員,想當然就容易得球攻擊;加上前述,系際杯水準的球員,往往不知道殺到禁區得分比較容易的概念,後續就是接球馬上投3分球囉。

     

    第三種3分球定輸贏狀況是在這種球賽裡,很多時候也往往會出現「特殊球員」主導球賽;例如某研究所學長擔任控球,或者某甲體保生主導控球情況。於是,運球、運呀運的;靠,不守我?我當然「飆3分」囉!我是老鳥、我體保生打的比你們那些543之流的後輩學弟還好,我這個「冒然」投3分球,誰敢硜聲?如果,再加上那些24秒進攻權限將屆,控球的人「不得不」投3分球;你可以瞭解這種球賽,已經變成有些「3分球比賽」之嫌了!

     

        從前天的比賽裡去概略統計,飛機系與製造系雙方3分球命中率,概略都在10%至35%之間,這比SBL數據還略遜一籌;只是,看前天的比賽,飛機系之所以能夠把球賽帶進「延長加賽」,主要關鍵還是那個屏中畢業體保生彥廷的3分命中所致。而,相對的,也比較有趣的是,前天比賽裡的延長賽中,最後不到10秒投進球的,卻也是製造系那個徘彎族的校隊「阿美」的3分球命中,設計系方能夠以4分領先;然後在時間即將終了,飛機系犯規戰術情況,阿美的罰2中1,製造系最終以5分取勝。

     

        這裡提出給讀者去思考的是,這種系際杯比賽,100個球員裡頭,不到2個人會去練投3分球;由此可以推測的是,他們的投籃命中率不會很高,可為什麼球員他們喜歡投3分球?我觀察是「觀眾使然」;因為,我們一般觀眾,根本不會去統計某甲球員已經投17中0,然後去「告誡球員」。

     

    我們的觀眾只知道在,某甲球員投18中1的3分球之後,歇斯底里的為某甲球員叫好;由此,我們用同理心看待,假如你是那個某甲球員,那種「情境」之下,你會不會「情不自禁」的投3分球?所以,拜託觀眾們,請幫球員統計他們的投籃命中率,並且,有機會多多告誡他們,糾正他們的「籃球觀念」。

     

        快攻,在這種系際杯的比賽「時而可見」;為什麼?因為這種水準的比賽,有近半數的球員其傳導球觀念是,以為對手「不會抄球」的傳導球;所以,傳球被抄截後就是對方快攻。其次,有些球員不善於「處理球」;對手壓迫防守就嚇死般的趕緊收球,然後,不知道隊友在那裡的胡亂傳球。想當然,容易「傳球給對手」;然後讓對手輕鬆快攻上籃。

     

    也有部分的球員是,一箱情願打球,並且胡亂、像無頭蒼蠅的運球切入;等到發現前進無路,卻也毫不考慮的收球。其後結果,其一,收球後先想傳球再找隊友;於是,當然容易傳球給對手,進而讓對手快攻。其二,收球瞬間一箱情願的想進攻;卻在「看不到籃框」情況下,趕緊找隊友傳球。嗯,多數當然是傳球給對手,然後讓對手快攻。其三,收球急停後被對手壓迫,不會利用三角步法擺脫,又無知的「擔心3秒、5秒違例」等;於是,很簡單、不知隊友在那裡的把球「」出去,當然簡單的讓對手抄球快攻。

     

    雙方比賽的比數是60幾比60,相差5分;可也是,總結果以快攻獲得的分數,都不約而同的「超過10分」。嗯,沒錯,也就是雙方利用快攻獲得了1/6以上的分數;這告訴我們什麼?傳接球要領、處理球、打球的觀念在此是「相當重要」;傳導球的觀念在,這種水準的比賽之前,教練(或者說多數是隊長)是要不斷指導與教育的。並且,還要多多設計與規劃情境,讓這些沒有打過球的系代表隊球員,模擬情境去練習怎麼樣因應、怎麼樣去傳導球;然後,在「練習賽」中不斷學習與修正,進而在正式比賽中因應自如。

     

    籃板球好壞是這種比賽另一個輸贏關鍵;因為,像製造系的得分,竟然有14分以上是,搶奪了進攻籃板球之後的「籃下強硬擦板得分」。尤其,輸球的飛機系,也有10分是在搶到進攻籃板球後的二波進攻得逞;這告訴讀者什麼?同樣的,1/6以上的分數都是這樣得來,你能說「籃板球」不重要嗎?這裡提醒讀者的是,臨場,雙方都有人不曰而同的大聲、高分貝強調:「籃板」;可也是,強調、提醒有功用嗎?

     

    沒有用;因為,多數情況,沒有那一個系隊,會練習「區域防守下怎樣搶防守籃板球」?因為,沒有那一個系隊教練或隊長,平常充分練習「卡位籃板球技術」;很簡單的問題與思考是,當你都沒有練習過卡位技巧,怎麼可能會在比賽中運用?這就好像,一個國小二年級的學生,從來都沒有練習過「99乘法」;你這個家長或老師,卻在這個國小二年級的學生,買了9個蘋果、一個需要8元情況下,告訴他、提醒他,用99乘法去計算的道理一樣。

     

    籃球技術是要「指導與練習」的;這是最近,指導了一些基本動作缺乏的體保生,也指導了一些非體保生之後的心得。就像那天,SBL達欣籃球隊的訓練員,那個台南出身的控球員,在Nike訓練營裡,高聲叫喊「卡位籃板」;而,我們卻看不到國內那些菁英青年球員,有所反應一樣。因為,好多基層籃球教練,對交叉步卡位、遠距離卡位的前進步再轉身步卡位技巧是「不知道」;或許,我們應該在籃球電玩裡,加上一些「防守卡位籃板球技巧」,才能夠改善這個,相當拙劣的技術與觀念。

  • 網友問題:轉身跳投動作流暢與大角傳球

     

     

        我們那個中央大學的大前鋒來信問道:轉身跳投動作的流暢性關鍵在那裡?還有吊大角傳球問題等;這二個問題,我們就深入來討論。

     

    問題

    想請問有關如何讓動作變得更SMOOTH!我很欣賞kobe的跳投、翻身跳投、左右晃動翻身跳投、假晃後跳投等!!看kobe的動作真的很舒服,整個動作很流暢,很柔軟!!雖然那可能是NBA得等級!!不過有辦法讓自己的動作更趨向那樣嗎?除了不斷的練習,還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加強的嗎?還想請問老師,有關進攻時吊大角的情況,要怎樣的情況必較適合?是吊弱側邊嗎?那吊的位置是不是45度角會比對底角好?

     

    問題討論

    從運動訓練法的書籍理論去尋找,要讓技術動作流暢,除了技術動作「練習量」要充分(熟能生巧)之外,以及技術動作「眉角]」(或者說是施力點)把握要正確,再剩下來的,就是技術動作的「敏捷性」是否優異(這也包括運動訓練法講究的專項敏捷性能力)等三項關鍵而定;所以,你操作者,甚至包括指導教練皆然,你不能「捨本逐末」的,不練習、不去腳踏實地練習,然後奢求技術動作的流暢。否則,你還就是原地踏步。

     

    其次,也由此,假如你操作者(或者包括指導教練),必須瞭解與掌握籃球技術動作的要領;你必須「知其所以然」然、勤加練習以後,才能夠從熟能生巧裡,去領悟「巧能生妙」的境界。有好多籃球學習者與籃球教練,往往對於一些籃球技術動作,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甚至,對有些籃球技術動作要領「一問三不知」;想當然,你儘管愛好籃球,或者你是籃球教練皆然,在不知其所以然情況,就不能把握技術要領,而將籃球技術發揮到淋漓盡致了。

     

    當然,最後要提的,也是運動競技現實的問題,體能就是技術動作發揮淋漓盡致的問題關鍵;而特別提醒的是,體能,除了我們一般常見的普通性敏捷性之外,她還包括「專項性敏捷」。這也是現代競技運動,比較細膩的運動科學觀念;因為,每一項運動的技術動作,敏捷性需求的「」都不一樣。想當然,專項敏捷也就迥然不同了。

     

    以轉身跳投為例,你的「轉身與跳投」這二個技術動作,必須要練的精熟、缺一不可;會轉身,不會跳投,或者,會跳投不會轉身等等,都會讓轉身跳投的技術動作拖泥帶水、不能流暢。其次,以轉身的技術動作「眉角」來說;引導手的手肘,引導腳的腳尖是否同時用力、是否懂得用力,這二項要點則是轉身跳投技術動作,「快速與否」的重要關鍵。

     

    再者,跳投的技術動作,當然要先把原地投籃的技術動作精熟之後,再去掌握「跳起來就投」的技術動作要領;並且是,轉身將球要高舉瞬間,這個「二隻手臂轉移」的動作力量,結合「雙腳蹬跳」的力量,集中合而為一變成垂直力量,將球投擲出去。當然,這裡的一、雙手高舉轉移的快速與否,二、手腕與手指頭是否快速將球彈、壓、推出去,三、雙腳蹬、墊而跳快速與否之爆發力(應說敏捷性較為合理),這三者就是我們稱謂的「專項體能、專項敏捷性」。

     

    如果,你還要奢求技術動作的「柔軟性」;你不難理解,轉身跳投的技術動作所需要的是,雙腳腳踝、腰部、雙手肘部、二邊肩膀、雙手手腕、手指頭等等身體器官部位,就都是轉身跳投技術動作的柔軟與否關鍵。從以上討論,你該怎麼樣加強,進而達到那種境界水準呢?練習、深入瞭解技術動作要領、加強相關部位的體能之專項敏捷性等,當然就是問題關鍵。

     

    至於籃球技戰術裡的大角傳球,你首先要掌握的是,你「為什麼」要吊大角?是發現傳導球,一直沒辦法從有球邊獲得空檔之後,需要採取強、弱邊的轉移,進而找到防守缺口去攻擊;還是,本來就是在傳導球瞬間,發現弱邊空檔的大角傳球?

     

    二者的大角傳導原由不同。前者是有些戰術執行不力之後,不得不的行為;後者則有些是,隨機應變、不堅持已見的行為。由此,這種大角傳導球,一定會出現在45度或底線區域嗎?從實務上去觀察,你不難看出,沒有絕對的事;當然,前者的戰術執行,有可能在佈陣時配置關係,而出現固定該傳導的位置,進而才會造成45度或底線區域的大角空檔。但是,假如是後者,隨機應變的大角傳導球,那就沒有所謂固定在那裡出現空檔了。

     

    由此,有所謂大角傳導球是45度比較好,還是底線區域的大角傳導球比較好嗎?答案顯然沒有;除非,戰術設計的相當嚴謹。

     

更多發表 « 前一頁 - 下一頁 »

This Blog

Syndication

Tags

No tags have been created or used yet.

News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

Archives

地址:10646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3段29號10樓之1
電話:02-2366-1520
Copyright © 2007-2016 圓球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mmunity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