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球季面臨重整的台灣大前陣子剛從南韓移訓回來。每個人談及在那的經驗,都說獲益良多。由教練團設定的幾個「奇兵」,這次也都體驗到了過去從未有過的籃球視野。

奇兵之一是以往主要設定是以供輸、傳導為主的吳永仁,他在南韓與當地大學的對抗賽中,教練阿龍賦予了他等於是無限開火權的空間。

我很好奇,台灣大有沒有本錢可以讓他這麼「勇於出手」。

在球隊缺少得分手的前提下,教練團的用心良苦能夠理解。但即便他個人以及團隊上多了帳面上的分數,但球隊卻因此少了組織攻勢的核心人物。這一來一往到底是賠還是賺,不知道籃球博士有沒有算出來。

畢竟得分與助攻兩者一向難以兼具,撇開「投籃很爽」的快感不說,過去得分武器不多,身材條件並不突出的吳永仁,長期下來會不會變得顧此失彼?或者讓人跌破眼鏡?我很期待吳永仁到時候的表現。

至於另外一個奇兵李偉民,身高185公分的他,則被教練團設定是打四號。很難想像他扛起南韓205公分長人的時候,那是什麼樣的畫面。

技術顧問古吉雄告訴我,李偉民在南韓擔任四號打得相當稱職。我相信每次練完球還會額外自主訓練的他,體能條件沒問題。但先天條件的不足,是否光靠努力與信心就能彌補?球季開打之後,何守正、吳洋輝、周泓諭等人應該會告訴眾人答案。

回過頭來,不管你是否認同總教練鄭志龍這兩個調度,但顯然台灣大這支球隊的小球戰術,會比大家原來所想像的還要「小」,還要來得「快」。

只是攤開台灣大的球員名單,功能性球員並不多,適合打小小球嗎?小球戰術需要的是能跑擅投的球員,不僅籃子要夠準,體能還要夠勁爆,兩者兼備才能發揮小球戰術的最大效益。攤開台灣大的球員名單,要找出比其他球隊更快、更準的人,還真是不多。

況且小球戰術往往不能兼顧防守,一旦我砍一刀你刺一槍,台灣大會不會因此失血的更快?沒有超級得分手,沒有驚人球星的球隊,如果反其道而行,將節奏放慢,打起以防守為主的陣地戰,說不定是另一個考慮的方向。

我能認同奇兵戰術的推出,偶一為之可以殺對手個措手不及。但台灣大長期的計畫應該還是會回歸務實的基本面,有計畫、循序漸進,針對位置的訓練、補強以及作戰。

而這,也應該才是阿龍他所謂三年計畫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