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後賽打得火熱,場外各球隊之間的球員異動卻在檯面下猶如鴨子滑水。當我聽到楊玉明有可能轉戰中國CBA聯賽,台銀的許致強、陳順詳有球隊向他們洽詢轉隊的可能性時,不禁想對現行的制度面提出點建議。

 

外卡賽

從季初打得火熱,到季中一度只有76人購票創聯盟新低,最後到季末連幾支確定淘汰的球隊成員都產生了厭戰的心態。這樣的現象,顯示賽制上有其增加變化的必要性。

 

其中外卡制度或許就是個可以考慮的方向。

 

在季後賽席次中,由例行賽前三名球隊取得其中的三張門票,另外最後四、五、六、七名的球隊,則增加設立一個外卡賽,或者挑戰賽,來爭取最後一張季後賽門票,讓後段班球隊球員至少在確定淘汰之際,保持每一戰都是決戰的心態,也讓球賽在球迷、媒體以及行銷三者之間更具有話題性。

 

洋將A級球隊條款

每年都要換個球隊續留台灣的洋將桑德斯,在下一季有可能回到已更名的老東家台灣大的懷抱。但是被稱做為東森條款的洋將三年期限,則將在今年球季結束之後,即將進入最後一個賽季。

 

換句話說,桑德斯最晚將在明年賽季結束之後離開SBL

 

當然,桑德斯不會是這裡所要討論的重點。只是當外界看到洋將對於本土球員球技上的刺激,以及造成球迷之間討論的話題時,常態性的引進洋將,則應該是可行的。

 

比如說,讓四到七名的球隊都能增額一名洋將,並且從中以薪水和身高分級,打進季後賽的球隊只能聘請B級的洋將,另外三支球隊則可聘請A級洋將,以平衡球隊之間的實力。

 

季中借將

在考慮到國內球隊生態並不適合球員交易,被討論到的球員有可能意願不高,真的被交易的球員恐怕也聊備一格,沒有太多影響,可能季中借將的方式,會更適合台灣籃球市場。

 

借將的制度行之有年,台啤老將羅興樑過去就曾在cba時代被達欣借調。去年球季的周資華也是另外一個例子。而季中借將的方式,以往則應該還沒討論過。

 

舉例來說,明星賽前領隊會議中各隊提出保護名單,並且就保護名單之外的球員,以討論借將的可能性,甚至舉行選秀會擴大舉行,至於季後賽或者球季結束後,則由雙方球團與球員三方之間協商,討論最後的落腳處。

 

我承認,這個想法所考量的角度,其實是較為著重在話題的製造上,而多過真正實力的均衡。但是這一季像楊玉明這樣的球員幾乎廢在板凳上,而達欣也白白浪費了鈔票,若因應實施了這個制度,說不定對雙方來說,也是個雙贏的局面。

 

自由市場與人為介入

前幾天,當我向裘爺提出我的想法時,他的看法其實比較傾向NBA的自由市場經營,而不贊成在球員、球隊實力之間,做太多人為的介入。畢竟台灣終究是個人治的社會,有些事情還是要在模糊地帶,才有權衡的空間。

 

然而,我的想法卻是,條文終究是可以因人治宜,就像當初關於洋將的三年條款,時間一到再來針對現狀修正,這樣對於剛起步的SBL,或許會有更多的幫助。

 

就像菲律賓PBA的職業籃球,他們針對菲律賓國內市場,訂定一些外人看似不合理的規定,卻使得籃球成為他們國家最受歡迎的運動,其中制度面的建立應該功不可沒。

 

而上述中我所提出來的,其實只是眾多需要討論的話題之一罷了。這些內容不一定對,也不一定合各球團老闆們的胃,但是當聯盟針對市場設立了權宜的措施,甚至建立起長久以來大家所討論更基本的制度面,或許以後就不再會有所謂五年魔咒的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