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觀看NBA季後賽太陽VS馬刺的系列賽,每次一看到馬刺教練波波維奇使出的駭客戰術,總是為站上罰球線就汗流雨下的俠客歐尼爾捏一把冷汗(當然,朱爺的頭毛,也是同一時間我所關心的選項之一)。

 

至於太陽究竟是不是因為馬刺這主動出擊的戰術,才讓球隊的進攻節奏大亂,我想,比我更有研究的NBA專家大有人在,精闢的賽後評論大可不必由我來贅言。

 

但是,在此同時讓我有感而發的是,在短期決勝負的季後賽中,是否真的就需要像馬刺這樣的戰術,主動、積極並且持續的針對對手弱點痛擊,才有機會贏得比賽?

 

就拿剛結束的SBL總冠軍賽來說,在仔細回想系列賽中的每個環節之後,似乎就是這麼一回事。

 

李雲光執教之下的裕隆,在傷兵累累,戰力捉襟見肘的情形下,球員整合上無法再做任何的加強,自然是情有可原。

 

然而,例行賽中遇到各種情況總是保守中力求穩定的裕隆,在總冠軍賽中遇上了團隊士氣、戰力都調整到高峰的台啤,卻讓人覺得不全然像是第一輪兩邊系列賽中,勝負決定在雙方實力的差距上,而是因為裕隆總是處在一種「力有未逮」的無法具體言喻的感覺上,才因而敗下陣來的。

 

我指的是,裕隆似乎可以更好,不是嗎?

 

當台啤替補第八、九人的王建唯,都能有效的扮演關鍵角色時,裕隆扣掉長骨刺的周士淵、半夜不慎撞傷腳的周泓諭,替補線上總還有身高187公分的張益銘可以利用身高壓制陳世念,或者利用魏永泰、吳志偉來執行與吳岱豪的肉搏戰與犧牲打吧。

 

當然,我能明白替補球員永遠不會是一場影響比賽勝負最重要的關鍵,而奇兵的奏效多半時候得有點運氣成分在。

 

但是,一旦陳信安、陳志忠兩人的進攻火力變成了零星散彈槍;善於防守、居中策應的李啟億成了第一替補而無法發揮原有的功能時,戰力明顯居於下風的裕隆,說不定,就該想想還有哪些是可以先發制人的戰術,才不會老是處在「敵動,我才動」的劣勢之下。

 

「化被動為主動,化主動為更加積極的主動」,我想,經過今年的季後賽之後,「王者」裕隆,應該學到了寶貴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