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之後,台灣有許多「太超過」的事情發生,但關於SBL本身,似乎一片寂靜,寂靜的有些「太超過」,甚至散發出某種近似於「豁達恬淡」的老莊氛圍。

 

前陣子我請教一位SBL委員會的相關人士,球季結束之後,SBL委員會除了大致底定12/27在苗栗開打之外,還有什麼其他大方向確定的,他的回答是:「沒有」。對此,我很失望。

 

今年夏天,SBL有許多球隊進行了許多的活動,其中不外乎球迷感謝會、移地訓練、打打盃賽。這些方向對球團而言,固然都是正確,也是該做的事。然而,這些「該做的事」卻都只是屬於單一球隊的活動,對於整個SBL形象、招牌的提升,不僅效果是杯水車薪,甚至可以說是毫不相干。

 

因為當原本球迷基礎就已十分薄弱的SBL,一旦只是在每年的12月到5月,大家約一約一起打球,打完之後就各自放暑假,或者關起門來自己悶著頭苦練,就等於是分散了各自的宣傳效果,也讓球迷只能在心中「遙想」,上一季,他們所支持的球隊所帶給他們的感動。

 

就如你此刻所瞭解的,這份「遙想」,實在讓人感到太不確定。而所謂的回饋球迷,也不是球員在廠商代言活動中露露臉、在球迷會上與球迷玩玩遊戲這麼簡單。

 

SBL唯有在季外不斷的以整個聯盟的名義,持續性的舉辦相關活動、文宣及曝光,才有辦法真正讓球迷記得,SBL,始終存在。而就算無法讓七支球隊在同一時間點上同時出現,幾個球隊相約打個簡單的夏季聯賽,讓老將、新秀有些磨練、活絡筋骨的機會,也未嘗不是個「聯手出擊」的好方法。

 

不久前裘爺曾經在專欄中提過「夏季聯盟」的構想,甚至在兩三年前,就已經有人在SBL委員會中討論到,這當然也是個不錯的建議與構想。但是,最後的結果往往都是不了了之。無法成事的結果,當時還在中視任職的我不太瞭解。然而當前陣子我結束了拜訪各個球隊高層的「請益之旅」後,我才大概明白,其中的原因到底為何。

 

在這趟行程當中,幾乎有超過半數以上的球隊都提到了同一個想法:希望能將票房的收益攬回到球隊身上來,換句話說,就是將票務從目前經辦的籃協手中給搶回來。從付出者要求回饋的角度來觀察。這的確是個很合理的要求。

 

那麼為何不做呢?

 

因為誰要來做?這才是關鍵的問題。

 

眾所皆知的,票務與場務、賽務,三者幾乎是密不可分的,一旦要將這關於票務的「好處」給拿回來,其他的雜事自然得跟著處理,可是這些球團高層平常日理萬機,底下的人也得焚膏繼晷的為球團賣力,哪還有空閒的時間,為「我們大家」的未來而努力。

 

換句話說,團結力量大,這老祖宗在使用筷子時就已想到的遺訓,此時此刻尚無法適用在SBL身上。當SBL永遠只有一個委員會、七個球團、一百多名球員,以及一個叫啥都可以的招牌,卻沒有一個正式的組織、執行人士與決策方向時,這裡頭的筷子,永遠只能一根一根的被折斷。

 

當然我也瞭解,就算沒有了SBL,裕隆、台銀,幾個國內籃壇的老牌勁旅將來依舊會屹立不搖的存在著。可是當SBL消失的這一天來臨時,不要說球迷,球員、球團本身又能忍受自己這樣「僵而不死」的狀況多久?

 

請別告訴我,到那時候我們總還有籃協主辦的社甲聯賽可以期待。

 

我會告訴你,這個回答實在太超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