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能迅速提高聯賽水平,那就把你的球員送出去磨練。」

奧運結束之後,中國男子籃球代表隊總教練尤納斯在記者問到,「如何提升中國籃球水準?」時,講了這麼一句十分中肯的話。

同樣的答案,拿來針對台灣籃球的現況,自然也可以比照辦理。然而,身為以SBL為命脈的雜誌員工,當然會眼光短淺地希望,這些所謂的球星們能夠永遠留在台灣long stay。只是這樣對嗎?我想,答案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回到現實面。

看到目前籃協提出24人名單「憲法」的籠罩之下,所有出走的想法若與之抵觸皆為無效的前提,短期內台灣的球星要想出國賺外幣,抑或讓球技更為精進,可能性當然是非常之低。

但是,若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將外籍球員送到台灣磨練本土球員」,會不會是個有效的方法?

以簡浩的狀況為例,華裔,讓台灣球迷有親切感、長得有明星相,讓球團有「點」得以操作。重點是身手在中等水準,既可以讓安逸慣的SBL球員多點刺激,也不至於壓縮到太多本土球員的上場時間。

從各個層面來看,多讓這類型的「華裔球員」起義歸國,都該是件樂觀以待的情況。

可惜的是,目前簡浩即便已經拿到了中華民國的身份證,要想回到SBL,還是得遵守SBL「太多」的相關規定。要嘛是重新加入選秀,浪費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要不然就只剩下投身台銀這條路可走。以目前的機率來看,我只能說五十五十而已。

這當然是件可惜的事。

我所強調的,並非針對簡浩這個個案,而認為SBL必須為他量身打造「簡浩條款」,而是誠心的希望,SBL的高層們對於台灣籃球的現況,應該將眼光放的更遠一點,讓所謂的規定,能夠得以因時制宜。

畢竟大量放寬華裔球員的加入,回過頭來,最後的得利者還是球團本身的。至於長、中、短期所得到的效益順序,我想,以台面上各位領導的智慧,應該可以瞭解裡頭的邏輯所在吧。

當球迷們對於台灣籃球自身進步的緩慢而感到日漸不滿時,尋求外來「適當」的刺激,絕對會是讓SBL產生化學變化的一帖妙方。而此刻,便是個最好的時機點。

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