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 三個聯盟十七隊,這是瘋了嗎?

    最近這半年以來,台灣籃球的發展的情況,讓我看得神經有點錯亂。現在台灣居然一共有三個籃球聯盟,十七個球隊,P+聯盟六隊,SBL五隊,T1聯盟六隊。如果扣掉璞園跟台啤各打兩個聯盟,也一共有十五隊。

     十五隊,你在開玩笑嗎?

     兩年以前,我記得當時要成立新聯盟的時候,還有人喊著「台灣籃球要團結」的口號。兩年過去了,你是否會感到今日的台灣籃壇很錯亂?如果有這個感覺就對了,表示你還是個正常人。人口數的多少,並非決定職業球隊多寡的絕對因素,但是三個實力相差不太多的聯盟並存,這麼多支球隊,情況跟民國初期的軍閥混戰差不多。

     這是好事嗎?不知道。我只知道一件事:這種局面,撐不了多久。我不禁要發出幾個靈魂拷問:我們的籃球資源夠嗎?

     一、球員夠嗎?

    要有這麼多球隊,也意味著要有這麼多的球員。以現在的情況來看,台灣的三個聯盟至少要有200名以上的球員。往好的方面想,製造了不少就業機會。當P+聯盟成立的時候,我預期會讓台灣往CBA發展的球員會回流,現在就更確定了。所以像胡瓏貿、吳永盛回到台灣打球,我並不感到意外。

     但是往壞的方面想,這就使得原本已經水平不太高的台灣職籃聯盟,素質更進一步下降。SBL看上去還能死撐著,P+聯盟第一季做得很成功,也不會收手,新成立的T1更不會。那麼原本近年來國際賽成績一蹋糊塗、球員素質嚴重下滑的台灣籃球,有足夠的球員去支撐這十幾支球隊嗎?我會打一個大問號。就算是有,整體的素質也會被拉低很多。你會看到怎樣的籃球比賽也不言可喻,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球迷想要的,更不知道,這是不是這些新球隊想要的。

     二,裁判夠嗎?

    既然有三個聯盟,裁判,肯定會是巨大的麻煩。台灣有沒有充足的裁判資源能解決突然暴增的比賽?如果被要求選邊站,怎麼辦?不要忘了,台灣還有兩個很火熱的學生比賽,HBLUBA,裁判的人手與安排,不出問題才怪。

     三,其他籃球資源,夠嗎?

    除了球員與裁判外,還有很多的籃球相關資源,夠支撐三個聯盟嗎?所謂籃球資源除了這兩者外,還包括合適的場地、贊助者等等。我們要知道,台灣本來這樣的籃球資源體量本來就沒那麼多,就算還有潛力,也需要點時間去挖。但是眼下突然暴增這麼多球隊,太不正常了,一時之間籃球資源不但不足,也難以分配。還記得當年的中華職籃CBA嗎?一開始四隊,後來變成六隊,歷時五年陣亡。現在的條件跟三十年前比如何?當年的CBA還是醞釀了很久,累積足夠的甲組球隊資源後投入。而現在呢?

     

    我並非不贊成台灣擴張職籃規模,但是擴張要有步驟,不是多就好,也不是有錢砸進來就好,這是我在大陸觀察職業聯賽發展的結論。擴張本身並非壞事,但是無度的擴張,沒有節制的擴張,絕非好事。之前中國足球的中超聯盟,有的企業瘋狂撒錢,一年丟10幾億、甚至20億以上的人民幣搞一支球隊,結果呢?一個疫情下來全面崩盤,搞得現在又乖乖縮回去節省開支,而且嚴重縮水,甚至欠薪。甚至去年的冠軍隊還解散了,這不是神經病嗎?中超的擴張搞得像超新星爆炸一樣,然後急速的收縮,讓隔壁的CBA看得膽戰心驚。所以CBA這兩年才做出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真正的訂出工資帽,並且對球員的薪資、合約加以規範限制。換句話說,CBA讓你球隊每年穩定的投入一定的數額,卻也不讓你丟太多錢進來,不管你多有錢。也就是說不讓你少砸錢,但也不讓你太膨脹。甚至必要的時候還會開開倒車,減少投入來度過難關,這跟NBA其實如出一輒。

     像現在台灣籃球聯盟的擴張模式,全世界恐怕也很難找到。我很難相信,這是經過大腦思考下所想出的辦法,只能說是一種資本下的反彈,有錢任性,無關台灣籃球未來的發展。台灣未來的籃球發展藍圖,有過這種東西嗎?沒有。一切都是野蠻生長,長到那算到那,後來枯死萎死也無人管無人問。我很擔心,弄到最後又是90年代台灣CBA的翻版,上次台灣CBA的垮台讓很多球隊根本不敢碰職業籃球。這一次呢?我很希望我是錯的,但眼下看起來,我真的沒理由不擔憂。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2.0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 湖人新三巨頭,行嗎?

    星期五早上本來是NBA選秀的時間,我起得稍微晚了一點,但一起來還沒時間顧及選秀就已經被一則新聞驚呆了:湖人隊送出前鋒Kyle Kuzma、中前鋒Montrezl Harrell、射手Kentavious Caldwell-Pope和一個2021年首輪籤,而湖人從巫師隊手中拿到Russell Westbrook2024次輪簽和2028次輪籤。

     

    我想很多球迷跟我會有同一個想法:湖人隊這是幹什麼啊?

     

    我看NBA這麼多年來,現在也學會了一件事:你認為肯定糟糕的事情,你想得到的,人家也想得到。但他們還是做了,那就事出必有因。即使結果如你所料,但中間的曲折與過程,可能是你想不到的。

     

    同樣一個道理,對於這筆交易,對巫師隊來說,這是他們歡迎的,因為球隊就是要進入重建了,連Bradley Beal都可以兜售,何況是才來一個賽季的Westbrook。巫師隊因此甩掉了Westbrook還有兩季將近9000萬上下的薪資,也充實了球隊陣容,無疑是有利的。但在湖人這邊,我到現在還沒聽到過一個比較正面的評價。

     

    但你知我知,為何湖人還是做了呢?這才是我想探討的。

     

    首先先來看看湖人隊今年引援的目標是什麼:湖人今年有一大票自由球員,除了已經執行球員選項的Harrell外,包括Dennis SchroderAndre DrummondMarkieff MorrisAlex CarusoWesley Matthews等等都是。我預料湖人會想留下Talen Horton-Tucker,其他成為自由球員的人全都放走。但是留有這樣的陣容,他們不可能奪冠,所以他們需要另外一個「巨頭」。那得要拿誰換呢?湖人球迷最希望的是Damian Lillard,但以這樣的條件人家根本不換、而且Lillard去意未堅。那還能換誰?你會發現,能動手的,少得可憐。指望Chris Paul來跳出4000多萬的合同來降薪加盟?別笑死人了,Paul本賽季在太陽離總冠軍難道比湖人還遠?

     

    那簽來像Kyle Lowry這樣的行不行?Lowry會要多少?不能低估Lowry在市場上的魅力,能給好條件要他的球隊多的是,而且人家也拿過總冠軍。我估計Lowry沒平均年薪2000萬簽不下來,而這遠非湖人可以承擔的。

     

    所以,湖人只有一條路:交易掉KuzmaCaldwell-PopeHarrell,才能換到一個全明星級別的球員,也就是另外一個所謂的巨頭。我猜想,湖人隊一定不是以Westbrook為第一目標,一定也徵詢過像Beal等其他球員的可能性。但湖人本身提出的籌碼其實並不豐厚,Kuzma本來就有離開湖人之意,Harrell的效能也不如預期Pope的三分球也挺坑的,所以等於是三個臭皮匠,到別的球隊去進入輪換沒有問題,但能有多大前景則要打個大問號。但能不能換到?還得看別人

     

    那放眼整個聯盟,有那個明星球員是能配平交易薪資、且該隊又想換掉的?目前在兜售的只有兩個,一個是七六人隊的Ben Simmons,一個就是Westbrook了。別看Simmons這季後賽打得很瞎,你拿這三個臭皮匠去換也換不到。有很多人認為Simmons的價值很低,簡直開玩笑,看看七六人開出的要價就知道他們不會輕易換出。換句話說,Simmons可以賣,但不是你湖人這開出的籌碼可以換得起的。

     

    很多人認為,湖人應該退而求其次,找射手也好,找控球也好,不必換到所謂全明星級別的。如國王隊的射手Buddy Hield等等,湖人倒想這麼幹,但人家也有兩千多萬,當然也要最大價值的換到人,KuzmaCaldwell-PopeHarrell這三個拿其中兩個換,人家也不幹啊。

     

    因此,湖人交易來Westbrook,我只能說是無奈的選擇。

     

    湖人交易來Westbrook會存在幾個大問題:

     

    其一,湖人還能有薪資空間嗎?

     

    Westbrook來了之後,他跟LeBron JamesAnthony Davis三個人的薪資就已經達到1.2億了,這也就是說,這三個人把薪資空間全吃光了。你只有可能找些願意低薪投靠的老將過來一搏,像Carmelo Anthony等等,或是受過大傷、別隊不敢賭的球員等等,不管是什麼位置,都可能是這樣的球員。那麼,球隊的年齡會很大,你的防守怎麼辦?體能沒問題嗎?湖人沒有選擇餘地,除了老將,誰願意底薪加盟?

     

    湖人現在只有一個590萬的中產可用,另外還有可能操作的是先簽下Schroder後再交易掉,,先簽後換,看能換到什麼。但能操作到什麼陣容,實在是難以樂觀。說難聽點,這點錢就算是想留Drummond都難。

     

    其二,Westbrook的特點,能解決湖人隊的問題嗎?

     

    眾所周知,Westbrook很占球權,這點我覺得LBJ會在這部分做些退讓。但是Westbrook的投籃其實是令人擔憂的,這是他長久以來的問題。另一方面,Westbrook的失誤率也非常高。不論是外線或是控球方面,我始終不認為在這方面做得很出色。所以他是湖人的解答嗎?我實在難以認同。

     

    其三,也是最關鍵的,Westbrook來到湖人隊後能適應這樣的組合嗎

     

    Westbrook在過去兩個賽季已經轉了兩次隊,在火箭與James Harden搭不起來;在巫師倒是打得不錯,至少保證了巫師隊的戰績還好。但是風格也沒怎麼改,也就是到那都不改本色這正是Westbrook的籃球。來到湖人後,他會改變嗎?我個人覺得不用擔心他們會在性格上有所衝突,但不代表打法上就完全契合。只要它們三個1+1+1小於3,湖人就是失敗。

     

    那湖人隊管理層,難道就不清楚這些事情嗎?絕對不是。

     

    前面說過,湖人隊這筆交易有不得已的苦衷,但從另一個層面來看,這是一場豪賭,也符合湖人特點的豪賭,不能只看壞處而不看好的一面。Westbrook打球很激情,也很有鬥志,可以給暮氣沉沉的湖人隊帶來新的元素。Westbrook可能是炸彈,他的技術特點用不好會傷到自己,但是有一點很重要的是,他始終是球隊裡最想贏的那個人,如果用打仗上來比喻,他會是第一個跳傘的,也會是最後一個撤退的。湖人隊很需要這種精神上比較積極主動的球員,因為另外兩個人,LBJ在打不過的時候會露出放棄的感覺,這是因為年紀;AD就更容易如此。所以,湖人得賭Westbrook一把,藉他燃起湖人的鬥志。

     

    我個人覺得這筆交易,巫師隊是達到了目的,並不能算說是絕對的贏家。真正的贏家是Westbrook,他至少又贏得了一次衝擊冠軍的機會,而且還是回到LA,還是跟LBJAD合作。本來他可能以為,自己就只能在比較弱的球隊當地方一霸,職業生涯後半生就這麼過了,但沒想到還有這麼個機會。Westbrook想必會更加珍惜,他也一定會做出應該做的犧牲。

     

    現在就判斷湖人一定不行,可能還言之過早,還得要看他們後續的操作,也許他們已經有了比較具體的補強方案才出招。此外,我更看重三人組合之後,彼此之間做出的改變。如果大家都不變,我不相信按他們三人的風格和現有狀態可以走到最後。但萬一有人變了,比如說,LBJ專心得分了,像這種變化我會非常期待。說不,這三個人會比想像中要更契合,誰知道呢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2.0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 台灣球員2020-21年CBA表現

    這個賽季的CBA,台灣球員的人數只有7位,表現上也只能說差強人意。現在由於台灣自己也有了P+聯盟,會不會進一步讓台灣在CBA打球的球員回流,還需要觀察,但我認為是會有比較正面影響的。以下就是目前七位台灣球員在CBA裡的表現。(數據截至2021124日止) 

    劉錚(上海隊)289.35.3籃板2.4助攻1.4抄截,27.2分鐘

    被上海隊重金挖角來的劉錚,照理說他的表現應該是台灣在CBA球員中的一哥,但是來到上海後也僅是中規中矩,但也不如他在浙江廣廈隊的表現。據我了解是他一直在帶傷打,只不過不那麼突出。上海隊現在的後衛很多,兩個外援都是後衛,劉錚在球隊的角色往往也是偏重於防守,所以繳出來的成績單也算是及格的。

    上海這個賽季大手筆引進不少球員,劉錚只是其中之一,還有中國男籃在世界杯的國手可蘭白克,但是有的傷,有的不好用。球員陣容看起來豪華,但是一把好牌打得勉勉強強。我覺得劉錚的角色定位大概就是這樣了,表現很難有更突出的地方。

    陳盈駿(廣州隊)3113.64.1籃板7.8助攻2.3抄截,3P-42.4%FT-91%35.7分鐘

    陳盈駿的表現可以說是現在台灣球員在CBA裡面最頂尖的。比起大陸一些頂尖的本土控球後衛,表現毫不遜色。由於廣州隊這一季迎來前遼寧隊的教練郭士強,他本身也曾經是中國國家隊的主力後衛,也培養出像郭艾倫、趙繼偉這樣的球員。而郭士強來到廣州隊後發現陳盈駿是他最可以信賴的球員,所以陳盈駿現在被重用的程度超過以往。

    我其實從來就不曾擔心過陳盈駿,早知道他是個個性很成熟、學習態度也很好的球員。這個賽季廣州隊還在努力衝季後賽,只是球隊的本土球員中能戰的比較少,陳盈駿基本上快沒替補。如果球隊能在引進兩個比較好的本土球員可以輪換,他還能更好。有時候就是看阿駿先是要忙著先替隊友找機會,強按著自己的進攻欲望。我認為他有場均能拿18分以上的能力,如果他想開殺的話並不困難,只是他得先顧整個球隊的整體性。

    林韋翰(青島隊)317.42.4籃板4.6助攻1.8抄截,23.6分鐘

    林韋翰這兩個賽季下來我看他比賽的場數很多,我很喜歡他打球的態度與積極性。我認為林韋翰是每個現在想去CBA挑戰的台灣球員中最好的楷模,他不僅是很認真的應對比賽,也跟隊友、教練相處得很好。要知道青島隊是個沒什麼明星球員的球隊,球員的資質普遍來說相對比較平庸,但是靠著團體性表現還不錯。林韋翰不僅在去年過年後早早的歸隊與球隊合練,這個賽季也是一樣,對於比賽的認真態度,真的非常棒。

    林韋翰在青島隊的作用非常明顯,他是除了外援亞當斯之外唯一的正規控球後衛。而最近因為亞當斯受傷的緣故,林韋翰的上場時間有所增加,主要是與大外援中鋒相配合。林韋翰的傳球能力很好毋庸置疑,也經常代替教練在場上提醒隊友。如果要說缺點,就是外線能力需要更好。

    胡瓏貿(福建隊)294.33.3籃板2.0助攻1.3抄截,18.4分鐘

    看胡瓏貿在福建隊很難受,全隊也只有他比較肯防守。然後他犯規的速度也有時候也很快,差不多6分鐘犯規一次。福建這賽季不僅是傷兵問題,球隊能打球的本土球員也缺得驚人,控球更是CBA倒數的差,所以現在戰績在CBA墊底也是很正常的。

    我其實也想建議瓏貿回台灣打球算了。因為他這個位置、這個打法,太吃虧了。回台灣打球還可以發揮,但在CBA裡他很難找到共鳴,教練也不清楚怎麼使用他。

    周儀翔(北京隊)272.61.6籃板1.9助攻,17分鐘

    如果給周儀翔一個評價,我只有四個字「該回家了」。周儀翔上賽季在北京隊時還有防守的作用,但是進攻能力基本是沒有了。他本季的投籃命中率低到23.7%,三分球更是低到13.5%。很多時候,他在場上時北京隊進攻就等於是四打五,對手根本就不防他,他也投不進。這是周儀翔本來的面目嗎?很多轉播過北京隊的球評都問我:「周儀翔現在連框都不瞄了,怎麼回事?」這跟李學林後期在北京隊的情況簡直一模一樣。

    若說是教練的安排,我是不信的,再怎麼樣也不會沒有進攻的機會。我現在看周儀翔打球都很難過,不知道為什麼會打成了這個樣子,北京隊給他的薪水不低了,然後他打得讓北京隊球迷天天在網上罵他,其他球隊球迷也根本看他不上。防守端有很好嗎?也沒有。這就是周儀翔的籃球?與其要在這樣混日子還不如回台灣打球。

    林庭謙(天津隊)339.31.8籃板2.7助攻1.8抄截,36.2%22.4分鐘

    林庭謙在CBA的頭幾場比賽我看了之後,就已經不太擔心他了。他有超乎年齡的成熟跟籃球智商。所缺的,只是身體還不夠強壯跟比賽經驗而已。但我覺得過兩、三年,林廷謙絕對是台灣最好的得分後衛。

    天津這個隊,恕我直言,他們這批球員大多是青年隊一起上來的,所以你看他們有時候打球的這個腦子也是集體性,有時候根本不知道他們在幹嘛,尤其是控球的實力,在CBA絕對是倒數三位的。林庭謙的投籃我不擔心,甚至他的快攻、傳球與一些預判性的防守都很好,我很希望他可以試著去兼任控球。

    吳永盛(新疆隊)183.11.1籃板1.6助攻,9.1分鐘

    吳永盛在新疆隊的上場時間並不多,但還是比在上海時要好了些。新疆今年的傷兵不少,跟吳永盛競爭的,主力控球曾令旭經常傷病,但是球隊在球季前又從深圳挖來了上賽季重傷的後衛于德豪,所以吳永盛上場的機會大都是球隊大贏或大輸的時候才上。有時候球隊真的沒控球了,他會有機會頂上去。總的來說,比起在上海隊時,吳永盛是比較有進步的。

    我覺得永盛要加強的是他的投射能力,他去CBA時主要還沒有太多職業賽的經驗就已經過去了,而且也還沒有充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並不像陳盈駿那樣已經在世大運期間擔綱就發光發熱,他到底能力到什麼程度,我也不太清楚。回台灣打個兩年磨練自己的技術與自信,我覺得也是種方式。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
  • 林書豪此時取得中華民國護照意味什麼?

    看到很多媒體與球迷對於林書豪取得中華民國護照的問題各自解讀,我簡直啞然失笑。中國的球迷也就算了,台灣的球迷這般解讀,簡直讓我寒心。

     

    有的人認為他也許會想以「本土球員」身份打CBA,有的也許認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甚至想他有機會代表中華隊打國際賽。

     

    但在我看來,人家也許就是想多拿個護照而已,有何不可?

     

    去年在中國舉辦的世界杯男籃賽,中國男籃並沒有直接取得奧運資格後(事實上已經跟奧運絕緣,打會外賽晉級的機會幾乎是零),原本中國男籃要歸化林書豪的理由除了象徵因素之外,幾乎就沒有了。道理很簡單:以中國男籃的實力,就算加了林書豪也不可能在會外賽脫穎而出;而沒有奧運資格後,中國男籃還有什麼理由去歸化他呢?沒有足夠份量的比賽可打,也欠缺理由。

     

    我必須強調:「歸化球員」這件事在很多國家視為理所當然,但在中國卻是民族主義問題,沒有那麼簡單。在世界杯之後我曾經私下建議一些中國的籃壇人士像足球一樣,純粹的以籃球角度考慮歸化的問題,而不是以民族主義角度去思考,但他們實在拉不下這個面子。甚至有人告訴我,除了林書豪,他們不會考慮歸化任何人;而現在沒有歸化林書豪的必要了,那就更不可能了。所以儘管中國球迷與媒體曾經有過這個呼聲,但是在世界杯之後,也基本已經沒有了。

     

    那麼林書豪此時取得中華民國護照,是否去CBA就能被視作內援、等同其他台灣球員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除非,有人願意為林書豪開綠燈。但綠燈一開,受惠的也不只是林書豪而已,而是普遍的在國外出生的華人球員。這個是政策問題,並不是中國籃協或姚明自己說了算的。況且,林書豪會不知道這個規則?

     

    CBA的外援標準,不太可能因為林書豪而改變(我也沒有聽說過要改變)。林書豪來到CBA打球,作為外援球員,可能很多人認為林書豪還不到頂級外援的水準;但若是內援,林書豪肯定是CBA本土球員的頂級,頂級的意思就是年薪可以達到1500萬人民幣甚至2000萬年薪都有可能。但這個薪資,作為外援他會拿不到嗎?在CBA北京首鋼隊這一年,即使是以外援的標準,我認為林書豪的表現也是在所有外援的水準之上。換句話說,即便是作為外援,林書豪也多的是球隊搶著要。以林書豪在CBA帶來的票房效應與實力,稍微強一點的球隊,那怕是作為外援,他都很搶手。如果林書豪真的想要賺錢就好,去新疆五百萬美金都會請。要知道很多外援都有管理問題,林書豪不但沒有這個問題,還會講中文、樂於與隊友溝通,北京隊很多球員都受益於他的傳授,還能幫助年輕的教練,北京隊今年能打進四強、還差點把廣東拉下馬,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績。說林書豪是不合格的外援或是差的,那跟瞎了狗眼沒什麼兩樣。

     

    所以說是為了CBA的本土內援身份,我認為並不準確。當然如果視同內援,對於球隊實力的提升是更有幫助,但林書豪下一季還在不在北京隊都是未知數,我實在沒什麼理由認為CBA的考慮是他申請中華民國護照的因素。更何況不要高估了「台灣球員」的身份,那反而是個限制,CBA一個隊就只能有一個台灣球員,用這個身份並不特別有利。唯一能解釋的是,CBA下賽季是四節四人次,用本土球員的身份出賽當然更好,但那也是對球隊好,對林書豪來說,根本沒差。本來不管內援外援,林書豪會去的CBA球隊就不是很多,要認真數的話也就兩、三個球隊而已,這跟他是內援外援根本沒有區別。

     

    我厭惡的是,只是從「林書豪想去CBA賺錢所以申請中華民國護照變成本土球員」的角度去思考他為何這麼做,覺得他就是利益考量去諷刺他不但是搞不清楚狀況,而且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算是,他有錯嗎?

     

    那麼,林書豪有沒有可能來台灣打球?這比去CBA打球,會是更複雜的問題。

     

    首先,我也不認為林書豪有代表中華隊出戰的可能,因為中華隊的現況是更沒有重要比賽可打。加入職籃?也許有這個可能性,但是現在台灣不論是SBL的未來或是P-League,都還是未知數。也許他35歲以後會考慮這件事,但不是現在。如果認為林書豪持有中華民國護照就會為中華隊出戰,至少在我看來是過於一廂情願的。

     

    我說句難聽話,現在的中華隊就算擁有林書豪又如何?歸化球員八字沒一撇,找了大半年都沒找到,效率之低令人難以想像,林書豪來了除了讓人去做宣傳外還能改變什麼?打中華隊又有什麼意義?

     

    再者,以林書豪的身價,SBL球隊大概是沒可能負擔得起;而P聯盟也許會希望林書豪的加入帶來新聯賽的宣傳效果還是有可能的。但以林書豪的身價,年薪千萬台幣都不在話下。所以我會懷疑,台灣現在的球隊能請得動他?就算錢不是林書豪唯一考量的因素,但在能打的時候有更好的選擇,林書豪有這個必要回台灣打球嗎?

     

    最後我想說的是:有很多的酸民,因為林書豪去中國打球、做公益去酸他如何如何。林書豪可也沒虧欠台灣什麼,倒是這些網路酸民除了打打嘴砲、鍵盤愛台灣之外,還能做點什麼?對這種人我還真是不屑一顧,也替林書豪不值。

  • 行銷,將是台灣新職籃聯盟最重要的課題


    新的台灣職籃聯盟(名稱尚未定)將要在12月開打。有很多有興趣的朋友跟我詢問這個聯盟到底有什麼特點?我說,最特殊的地方,就是這是一個行銷公司與團隊為主導的聯盟。這跟過去我們所認知的職業聯賽,會有很大的不同。

     

    我看到很多球迷對於新的聯盟都有一些建議,但在我看來,實力,一開始可能未必能比SBL球隊更好;很多聯賽的規章制度,需要有具體的訂立,但並不是很著急。最重要的一環,還是行銷。

     

    當然行銷也不代表說是把一個爛比賽說得天花亂墜,最重要的還會是比賽內容。但是SBL的比賽內容就算不差,還是一樣乏人問津。可見行銷這一環,可以說是台灣籃球推向職業化最大的弱點。如果用一個比方:籃協那一套就像是舊的老雜貨店,店開在那裡,願意來買就買,不來買就算了;而新聯盟就要像現在的便利商店一樣,賣的東西雖然很多跟老雜貨店類似,但是知道要促銷、做活動、打折等等,主動去找客戶,不是等客戶來咬鉤。

     

    我個人以為:以過去的經驗來看,新聯盟的行銷策略不能仿效過去操作台灣CBA或是NBA的作法,也就是聯盟之上成立一個聯賽公司來主管一切。美國可以,中國可以,因為它們的經濟體量大,然而台灣地小,想做出效果就得要什麼錢都賺,也就是放寬贊助商的尺度。過去不知道怎麼幹,只好學學別人,但也沒有考慮是否適合台灣的情況,所以行銷起來格外費力又效率低。

     

    既然是四個球隊各有各的行銷公司,所謂行銷也不會只是負責賣票的多寡,還要包裝主場,甚至是因地制宜的行銷策略,結合地方特色、特產、觀光、美食等等資源,既然各隊有各隊的主場,何不把觀光資源吸收進來?如果職業運動可以帶動地區產業發展,地方政府不會不配合,甚至可能贊助、幫忙。

     

    如果能成功,將是台灣職業體育史上的奇蹟,足夠寫在運動行銷範本中的模式。這幾家的運動行銷公司很多我的熟人,他們其實都憋了一口氣:幫人做成了很多很成功的活動,偏偏對自己的職業籃球無能為力,這是奇恥大辱。你可以說他們是運動行銷的國家隊,也可以說是「復仇者聯盟」。

     

    換句話說,我所希望看到的現象是:

     

    1. 除少數獨家贊助商外,可能會有不同競爭品牌在不同主場的廣告同時出現。我預計,除了球衣跟使用球外,可能就沒有獨家的贊助了。甚至連飲用水、運動飲料等等,都可能依主場不同而不同。除非,有個漂亮的價格來爭取獨家。

     

    1. 各個主場會有很多由各隊行銷公司自己找的廣告贊助商進入,價格不一定很高,但是數量上可以找得比較多,先把聲勢做起來,自然會令人看到前景與商機。很多的贊助商可能會地方化,比如新竹的球隊會加入貢丸等等的小吃廣告,但在其他主場就未必能看見。這種商家未必能出高額的廣告贊助費用,但是對地方觀光有利,會更顯鄉土風格。

     

    1. 換句話說,以往在聯賽之上的公司還要負責聯賽行銷,現在不用了。聯盟之上當然可以成立聯賽辦公室,但行銷的重大問題,除了獨家贊助商外,這個辦公室(或是聯賽公司)就只負責規章層面的運作討論,其他的就交由各隊的行銷公司負責營運。比如說選秀、球員薪資問題、獎懲等等問題,這不是由聯盟辦公室來開會議決。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這個聯盟會比較有趣的地方,它有其創新之處。

       

    2. 轉播,應該會是SBL與新聯盟的一個決戰點。當初ABANBA的競爭為何失敗,就是因為丟掉了轉播的主戰場。但是在台灣,轉播權利金沒有大到能夠左右聯盟成敗的地步,但是行銷程度的好壞某些層面會影響到轉播權利金。因此新賽季的轉播之爭,SBL不會沒人轉,但新聯盟更會在這個戰場上遍地開花,有可能有好幾個頻道轉他們的比賽。

     

    反過來看,過去的CBA,所成立的CBA公司,本身就有很大的人事開銷費用,還要負責行銷等等問題,而他們的做法是從上而下,由頂層的人來做決策,用NBA的那一套來操作台灣籃球市場,結果當然會灰頭土臉。SBL成立後,籃協有時候會外包給別人、甚至讓轉播單位去做行銷,但是這些模式都失敗了,因為失敗了,所以才會讓人覺得台灣市場是怎麼做都沒有辦法搞職籃的主觀印象,進而有「台灣沒有職業籃球市場」的論調如果擺脫過去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以各球對自己的行銷公司來操作,而不是由上面來統籌,說不定還能殺出一片新氣象。之前富邦、夢想家的主場經營很成功,給了他們信心,因為有一個操作方式在那邊,未必不能成功,甚至可能是台灣籃球市場經營的解方。如果按照過去的老路,我們已經失敗了兩次,沒有必要再走第三次。

     

    如果新聯盟的行銷操作方式是我所想的這樣,那麼,它將是一個非常值得觀察的操作模式。它適合於觀光資源豐富、地方產業發達、但小國寡民的國家來操作。過去因為NBA影響我們太多,而它又是如此的成功,所以很多東西會被固化,覺得學他們就是對的。但是就籃球而言,在亞洲範圍裡,日本可能才是真正適合台灣的學習模式。思維要變,策略也要因地制宜,世界上沒有什麼道理擺在那裡都說得通的。NBA的例子很成功,但他們的模式,不是放諸四海皆準。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些建議與看法,也許他們會做得比我想像中更好。但我醜話講在前面,如果新聯盟只是行銷好一點的SBL,那就沒有成立的必要。我可以不介意草創之初他們的實力跟水準是否合格,但是我想看到的是,行銷團隊做出來的聲勢與成績。有了創新的思維與模式,才能帶領台灣籃球走向更好的一步。其他枝枝節節的問題,比如洋將多少、球員薪資等等問題,不是我觀察的重點,自然有人會處理。

     

    台灣籃球很快會進入到休耕期,過去十年來,很多好手流失到大陸去打CBA,如今在CBA對台灣的球員也進行選秀制度後,也說明了現在CBA已經不需要台灣球員的元素與現實了。也就是說,未來會去打CBA的台灣球員將是少數,台灣會很需要聯賽重新厚植自己的球員實力。會旅外的還是去旅外沒關係,但本土聯賽不能再死氣沉沉,才能讓我們的球員找到尊嚴和自信。

更多發表 « 前一頁 - 下一頁 »

News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

Post Calendar

<2024年4月>
週日週一週二週三週四週五週六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1234
567891011

搜尋

Go

Archives

Syndication

SkinName:iroha_Blog2
Powered by Community Server (Commercial Edition), by Telligent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