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

行銷,將是台灣新職籃聯盟最重要的課題


新的台灣職籃聯盟(名稱尚未定)將要在12月開打。有很多有興趣的朋友跟我詢問這個聯盟到底有什麼特點?我說,最特殊的地方,就是這是一個行銷公司與團隊為主導的聯盟。這跟過去我們所認知的職業聯賽,會有很大的不同。

 

我看到很多球迷對於新的聯盟都有一些建議,但在我看來,實力,一開始可能未必能比SBL球隊更好;很多聯賽的規章制度,需要有具體的訂立,但並不是很著急。最重要的一環,還是行銷。

 

當然行銷也不代表說是把一個爛比賽說得天花亂墜,最重要的還會是比賽內容。但是SBL的比賽內容就算不差,還是一樣乏人問津。可見行銷這一環,可以說是台灣籃球推向職業化最大的弱點。如果用一個比方:籃協那一套就像是舊的老雜貨店,店開在那裡,願意來買就買,不來買就算了;而新聯盟就要像現在的便利商店一樣,賣的東西雖然很多跟老雜貨店類似,但是知道要促銷、做活動、打折等等,主動去找客戶,不是等客戶來咬鉤。

 

我個人以為:以過去的經驗來看,新聯盟的行銷策略不能仿效過去操作台灣CBA或是NBA的作法,也就是聯盟之上成立一個聯賽公司來主管一切。美國可以,中國可以,因為它們的經濟體量大,然而台灣地小,想做出效果就得要什麼錢都賺,也就是放寬贊助商的尺度。過去不知道怎麼幹,只好學學別人,但也沒有考慮是否適合台灣的情況,所以行銷起來格外費力又效率低。

 

既然是四個球隊各有各的行銷公司,所謂行銷也不會只是負責賣票的多寡,還要包裝主場,甚至是因地制宜的行銷策略,結合地方特色、特產、觀光、美食等等資源,既然各隊有各隊的主場,何不把觀光資源吸收進來?如果職業運動可以帶動地區產業發展,地方政府不會不配合,甚至可能贊助、幫忙。

 

如果能成功,將是台灣職業體育史上的奇蹟,足夠寫在運動行銷範本中的模式。這幾家的運動行銷公司很多我的熟人,他們其實都憋了一口氣:幫人做成了很多很成功的活動,偏偏對自己的職業籃球無能為力,這是奇恥大辱。你可以說他們是運動行銷的國家隊,也可以說是「復仇者聯盟」。

 

換句話說,我所希望看到的現象是:

 

  1. 除少數獨家贊助商外,可能會有不同競爭品牌在不同主場的廣告同時出現。我預計,除了球衣跟使用球外,可能就沒有獨家的贊助了。甚至連飲用水、運動飲料等等,都可能依主場不同而不同。除非,有個漂亮的價格來爭取獨家。

 

  1. 各個主場會有很多由各隊行銷公司自己找的廣告贊助商進入,價格不一定很高,但是數量上可以找得比較多,先把聲勢做起來,自然會令人看到前景與商機。很多的贊助商可能會地方化,比如新竹的球隊會加入貢丸等等的小吃廣告,但在其他主場就未必能看見。這種商家未必能出高額的廣告贊助費用,但是對地方觀光有利,會更顯鄉土風格。

 

  1. 換句話說,以往在聯賽之上的公司還要負責聯賽行銷,現在不用了。聯盟之上當然可以成立聯賽辦公室,但行銷的重大問題,除了獨家贊助商外,這個辦公室(或是聯賽公司)就只負責規章層面的運作討論,其他的就交由各隊的行銷公司負責營運。比如說選秀、球員薪資問題、獎懲等等問題,這不是由聯盟辦公室來開會議決。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這個聯盟會比較有趣的地方,它有其創新之處。

     

  2. 轉播,應該會是SBL與新聯盟的一個決戰點。當初ABANBA的競爭為何失敗,就是因為丟掉了轉播的主戰場。但是在台灣,轉播權利金沒有大到能夠左右聯盟成敗的地步,但是行銷程度的好壞某些層面會影響到轉播權利金。因此新賽季的轉播之爭,SBL不會沒人轉,但新聯盟更會在這個戰場上遍地開花,有可能有好幾個頻道轉他們的比賽。

 

反過來看,過去的CBA,所成立的CBA公司,本身就有很大的人事開銷費用,還要負責行銷等等問題,而他們的做法是從上而下,由頂層的人來做決策,用NBA的那一套來操作台灣籃球市場,結果當然會灰頭土臉。SBL成立後,籃協有時候會外包給別人、甚至讓轉播單位去做行銷,但是這些模式都失敗了,因為失敗了,所以才會讓人覺得台灣市場是怎麼做都沒有辦法搞職籃的主觀印象,進而有「台灣沒有職業籃球市場」的論調如果擺脫過去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以各球對自己的行銷公司來操作,而不是由上面來統籌,說不定還能殺出一片新氣象。之前富邦、夢想家的主場經營很成功,給了他們信心,因為有一個操作方式在那邊,未必不能成功,甚至可能是台灣籃球市場經營的解方。如果按照過去的老路,我們已經失敗了兩次,沒有必要再走第三次。

 

如果新聯盟的行銷操作方式是我所想的這樣,那麼,它將是一個非常值得觀察的操作模式。它適合於觀光資源豐富、地方產業發達、但小國寡民的國家來操作。過去因為NBA影響我們太多,而它又是如此的成功,所以很多東西會被固化,覺得學他們就是對的。但是就籃球而言,在亞洲範圍裡,日本可能才是真正適合台灣的學習模式。思維要變,策略也要因地制宜,世界上沒有什麼道理擺在那裡都說得通的。NBA的例子很成功,但他們的模式,不是放諸四海皆準。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些建議與看法,也許他們會做得比我想像中更好。但我醜話講在前面,如果新聯盟只是行銷好一點的SBL,那就沒有成立的必要。我可以不介意草創之初他們的實力跟水準是否合格,但是我想看到的是,行銷團隊做出來的聲勢與成績。有了創新的思維與模式,才能帶領台灣籃球走向更好的一步。其他枝枝節節的問題,比如洋將多少、球員薪資等等問題,不是我觀察的重點,自然有人會處理。

 

台灣籃球很快會進入到休耕期,過去十年來,很多好手流失到大陸去打CBA,如今在CBA對台灣的球員也進行選秀制度後,也說明了現在CBA已經不需要台灣球員的元素與現實了。也就是說,未來會去打CBA的台灣球員將是少數,台灣會很需要聯賽重新厚植自己的球員實力。會旅外的還是去旅外沒關係,但本土聯賽不能再死氣沉沉,才能讓我們的球員找到尊嚴和自信。

Published 12-07-2020 09:43 by 朱彥碩
Filed Under:
Anonymous comments are disabled

News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

Post Calendar

<2020年7月>
週日週一週二週三週四週五週六
282930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1
2345678

搜尋

Go

Archives

Syndication

SkinName:iroha_Blog2
Powered by Community Server (Commercial Edition), by Telligent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