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
  • 林書豪若加入台灣職籃聯盟是否影響未來職籃發展格局?

    由於北京首鋼隊並沒有行使對林書豪的外援優先續約權,也就是說,林書豪下一季是否還在北京首鋼,甚至是不是會留在CBA,都成了很大的疑問。而現在所知的是,林書豪本人還在考慮中。我們且不說林書豪是否會登台,但假使到台灣打職籃會是什麼樣的影響力?

    我的看法是:林書豪的到來,將使PLGT1的決戰時刻,會提早來臨。

    台灣是否有足夠的市場容量,容納現在兩個職籃聯盟並存,我一直很懷疑。因此在這幾年之內,最少五年,台灣的職籃聯盟就會有不斷的球隊加入、退出,一個既擴張又消滅的時期。SBL會最先消亡,蹲回到最低標準的四支球隊,且重要的球員將會離開到PLGT1,在三年內影響力幾乎可以弱到忽略不計。而PLGT1也可能繼續擴張,或是有球隊轉換聯盟,兩、三年內可能還不會有球隊退出,但之後就說不準了。PLGT1現在還算是良性競爭,各自打拼求進步,等到出現惡性競爭的時候,就會是慘烈的廝殺了。不過最近幾年,也將是PLGT1的競爭時期,直到有一方把另一方吃掉為止。

    這個情況,讓我聯想到60年代末期的NBAABA

    1967年,ABA成立的時候,草創之初就有11個隊,而同時期的NBA也就是12個隊而已。也就是說美國一下子冒出了11支水準不低的職業籃球隊來與NBA競爭。這令NBA大為緊張,而在隨後的幾年,用前所未有的速度開始擴張:1968年,14個隊;1970年,17個隊;1974年,18個隊。到1976年,ABA垮台,NBA收併馬刺、溜馬、金塊與籃網,成為22個隊。至此NBA變成獨大聯盟,沒有其他的籃球聯盟能夠與之挑戰。

    反觀ABA呢?1967年有11個隊,一直到解散就一直沒有增長過,1972年變成10隊;到1975年只剩下9隊,而且還有兩隊才開始沒多久就退出。最後到1976年結束的時候只剩下7隊。而且在這其中,有些球隊也是退出後有人遞補上來,跟NBA的穩定擴張完全不同。

    這並不是說球隊擴張是聯盟生存的指標,這畢竟是美國,像現在弄30個隊也能維持高水準的職籃聯盟。但台灣則不同,現在PLG從草創的4支變成了6支,T1從去年一創立就有6隊,可以說跟NBAABA當年的競爭情況,有相似之處。

    NBA為何最後打垮了ABA,原因很多,足可寫篇論文來描述。但其中一個最大關鍵,在於Kareem Abdul-Jabbar的爭奪戰中,ABA失利,成為ABA日後難以危境的遠因。Abdul-Jabbar1969年投入NBA選秀,同時也引起了ABA的搶人行動。以當時的情況來看,NBA球團的財力會比ABA雄厚,抽到NBA選秀狀元的公鹿隊,是以一支球隊來對抗ABA的搶人,如果Abdul-Jabbar投入ABA將會去紐約籃網隊,但籃網當時的財力不足以爭取他,因此想聯合其他球隊共同支持他們爭取到Abdul-Jabbar。然而Abdul-Jabbar還是比較精準的看到了未來,投向公鹿隊。這個選擇,無疑像是豐臣秀吉與明智光秀的「天王山之戰」一樣。

    ABA如果當年爭取到Abdul-Jabbar,不代表他們就一定不會覆滅,但至少可以支撐很久、甚至有機會發展成跟NBA分庭抗禮的聯盟。而失去他,也意味著大量的轉播、商機收入等等因素流失,ABA球隊先天已經不良,後天又沒爭取到最大尾的球星,走下坡也是必然的事。

    那麼,跟林書豪何干?因為林書豪對於台灣的職籃來說,就相當於Abdul-Jabbar。他會有相當的票房號召力,不論加入那個聯盟都會是利多。但這是短期的,所以也有不可比之處。

    以現今來說,林書豪的第一志願應該還是留在CBA。但是留在CBA也有困難時,才會考慮到台灣來。林書豪雖然已經申請了中華民國身份証,但以CBA的規定,他還是只能用「外援」身份打CBA,也就是不論在登錄還是上場都是要佔掉一個外援名額。而林書豪倘若加入台灣職籃,去了PLG,將使現在人氣已經很高的PLG會更佔絕對優勢;而加入T1的話,這就精彩了,預期能帶來很強的票房效應,等於是彌補了T1最弱的一環,有很大機會跟PLG在市場的瓜分上分庭抗禮。換句話說,爭奪林書豪,將是這兩大聯盟的天王山之戰,一點也不為過。

    但林書豪可比當年的Abdul-Jabbar嗎?我以為至少有三個地方是不同的:一是林書豪的年齡已大,以及他現在的身手都在逐漸的消退。再有多少票房號召力,也沒有幾年,更不要說他是否會一直打到退役都未可知。我的看法是,林書豪即便來台灣打球,頂多也是打一兩個賽季,然後退役。

    二是林書豪對台灣的球迷來說並不新鮮,到底能帶來多大影響,也需要觀察。

    其三,他加入PLG是錦上添花,T1的人氣更是難以望其項背。若加入T1是雪中送炭,然而就算加入T1,縱使在人氣上可以大幅回升,但關鍵還是T1的後續發展路線和行動,是不是能掌握到這個契機。

    台灣兩大職籃聯盟的競爭,目前還是草創時期,球迷也新鮮,所以現在看起來還挺熱鬧。接著會有些「利多因素」浮現,比方說旅外球員的歸來,當然也包括林書豪。不過這些利多因素總有被用完的一天,而且也很難評估到底能帶來多少的影響力。職業聯盟的經營可以視其為加分選項,但不能視為一種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有了就飽了。所以後續經營是不是還能夠掌握兩個原則:「合理支出,廣開財路」,這才是重點。林書豪及其他旅外球員的歸巢,肯定也會受到許多高薪競逐,會出現很多天價的合約也在情理之中。但競逐到無度,最後球員薪資壓垮球隊,也不是沒有過的事情。

    以現在PLGT1來看,就企業的財力,一般認為T1的球隊財力比較雄厚,至少不比PLG差;然而在目前的市場經營與人氣上,PLGT1要好很多。如果T1持續的虧損下去,很難說什麼時間點會產生變化也未可知。而且我說的情況還必須是政治經濟形勢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如果有外部變化,比如像是20多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當時直接壓垮了很多營建業,而當時台灣CBA也受到劇烈影響而收攤。

    我個人是希望林書豪可以考慮回台灣打職籃,不過依現在兩岸的情勢,要下這個決心恐怕不容易吧!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2.0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 這種球,你輸得嘔嗎?

    最後55秒領先9分,然後最後被約旦在中線附近三分絕殺,中華隊在亞洲杯重返八強的美夢破碎了。我在電視機前看,跟現場呆在球場站著看的中華隊球員一樣,這種輸法,真的挺想吐的。

    坦白說,中華隊在最後一分鐘前,表現真的可圈可點。我不會以最後的結果來否定球員的努力,他們這場打得很好,就算是最後的結果不好。我也不會去責備誰,

    但是這樣的球,我們男籃女籃國家對輸了多少回?如果要說什麼「雖敗猶榮」,這種話我是非常厭惡的。我會去想把最後一分鐘的比賽,反覆的給每個球員觀看,看看這球是怎麼輸的,也許對每個人都會有比較大的心理衝擊。這種做法,像是四年前世界杯足球賽,日本對比利時那場。日本隊前60分鐘20領先,最後14秒,卻被比利時絕殺逆轉,23。那一場比賽是我第一次看足球看到掉淚。之後NHK製作了一個50分鐘的節目:「羅斯托夫的14秒」。從領先到追平,然後最後14秒被反擊逆轉,他們去訪問球員等於再次鞭屍,直面當時到底怎麼想的。我覺得我們也應該去思考這件事:輸球可以,但要知道怎麼輸的,要把這種「痛感」,刻苦銘心的刻在腦海裡,然後讓它不再發生。

    中華隊最後一分鐘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光是李愷彥的罰球造成的嗎?絕對不是。從領先9分打到輸,很顯然我們犯了所有能犯的錯誤所蝶加起來造成的結果,使得阿拉真主最後真的幫約旦一把。這不是單純的運氣不好,而是我們給了約旦機會。有多少人看到最後一分鐘的時候覺得中華隊可以拿下了?我想很多,包括我在內,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這次亞洲杯,看得出中華隊的許多問題。首先,CBA三將與台灣本土聯盟出來的球員,差距有點大。有時這不是真的實力問題,而是經驗問題,面對比你高、比你壯的對手,很多球員的技術變形。也許因為這幾年的疫情因素,使得我們的球員只能自己跟自己打,現在聯賽雖然很熱鬧,但就像是臭棋跟臭棋下,你很難進步。

    陳盈駿已經30歲了,劉錚也早過30了,比較年輕的就林庭謙,而林庭謙能搭配誰?我們的本土聯盟球員進步幅度太緩慢了,雖說職業隊沒有為國家隊負責的義務,但是我確實很擔心現在的職業聯盟對於球員的養成做得不夠。

    其二,老毛病,罰球。真的稱得上水準的也僅有旅CBA的那幾位。我們整個職業聯賽很多球員的罰球水準跟高中生差不多,這不應該。中華隊現在在亞洲要碰到強隊,想贏球都要很多環節做得很好,如果你罰球不行,戰術跑對了卻得不到分又有何用?以我過去看台灣球隊的練球情況,我認為球隊對於這方面的訓練是不夠的。我敢擔保,整個東亞裡,空位投籃能力最差的就是台灣。那你還能拿什麼贏球?

    再說回來,罰球這件事,我曾經私下問過幾個教練國內球員的訓練狀況,你說球員沒練,那是不可能的。但問題是比賽時因素很多,那又是另一回事。我也可以認同這個觀點,但是如果去比對陳盈駿、林庭謙的罰球,跟台灣本土聯賽球員的罰球,你不覺得差距不小嗎?這又是為什麼?說白了還是訓練方面的問題。也許有人會說,美國隊打FIBA賽事的罰球也不好,這我不否認,但人家是NBA球員,容錯率可以很高,我們拿什麼比?就拿對約旦來說,我們罰3422,罰丟了12個,其中還有陳盈駿罰11全進,其他人連一半都沒有,這不就是給人機會嗎?

    其三,體能。體能會影響很多事情,也包括罰球。而CBA三將這次被重用,體能消耗巨大,多少也是跟我們的選訓過程不理想,沒法徵召到最好的陣容出戰有關。這個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持續的跟職籃球隊溝通協調。

    我現在已經很佛心了,中華隊只要精神面貌保持好,打什麼樣子我都不會罵人了。這次的中華隊還是表現很不錯的,這點要予以肯定。輸了球說誰揹鍋,講這個都沒必要,因為有很多技術上的缺失或是錯誤都是長久累積的結果。這幾年會是中華隊國際賽成績最慘烈的時候,有時候會有好表現、但輸給意料之外的球隊也不用奇怪,球迷要有心理準備。

    這種球,輸得很嘔,恐怕要被FIBA官網掛上鞭屍好一陣子,但輸得絕對不冤,因為是我們自找的。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2.0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 Kevin Durant,我真的看錯你了!

    Kevin Durant向籃網隊申請交易的事情,已經波及到整個聯盟夏天自由球員市場的運作。如果如媒體所言,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球隊想要交易KD而向籃網隊詢價,那誰還在乎自由球員市場的結果如何?最大的魚不就是在這嗎?

     

    但是,我很失望。

     

    KD為什麼要離開?看起來,他是很不滿籃網隊應對Kyrie Irving的方式,沒有給Irving一份長約。Irving雖然執行了最後一年的球員選項留在籃網隊,但事實是他自己在自由球員市場乏人問津,沒有人願意接盤或是交易。除非是像湖人隊那種想要人家少拿3000萬或是拿Russell Westbrook送走交換的天方夜譚者。不過籃網隊恐怕還是會視情況在球季中交易掉Irving。不管KD想走的理由是什麼,是對藍網隊對待Irving強硬的態度也好,還是對籃網的前景擔憂也罷,KD始終沒有搞清楚一件事(或者是他很明白,但硬要球隊買單):籃網隊之所以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Irving對待球隊的不確定性,是最根本的原因。也就是說,這個局,Irving是打壞根基的最大罪人,而你KD,卻無識人之明,還站在他那邊。

     

    我始終覺得,Irving從騎士隊到了塞爾提克隊後,他的世界觀變得如何奇怪我姑且不說,對於比賽與隊友的態度與方式,變得及其令人厭惡。等到了籃網隊後,第一個賽季因為KD的受傷,他得獨撐,這還沒啥問題。但隨著後面一系列事件,先是明尼亞波利斯的黑人事件,到後來不打疫苗導致主場不能參賽,他的行為變得殊不可解。缺席比賽,然後使得球隊的輪換進入惡性循環,KDJames Harden往往又要帶傷打。然後Harden受不了了,自請交易,籃網在季後賽裡被塞爾提克橫掃出局。我請問一句:你要是藍網隊老闆蔡崇信,你會如他的願給他頂薪嗎?你要是藍網隊其他上場的球員,有這種隊友能接受嗎?

     

    蔡老闆從接手籃網隊,讓他們組建這樣一個陣容的時候,或許是想馬上立足於紐約想瘋了,而且Irving加上KD的組合太誘惑,所以對他們相當大方。還記得KD從勇士隊來的時候,還得受傷停賽一年,但籃網照樣奉上頂薪合約。而Irving因為抗議缺賽或是不打疫苗的期間,球隊也尊重Irving的決定。但是這個「尊重」不代表認同,更不代表我支持你有更進一步的行動、或者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我的忍耐度。而IrvingKD這種串聯互保的行動,不論IrvingKD威脅藍網、還是KDIrving來威脅藍網,他才不吃你這一套。說白了,當蔡崇信覺得你們兩個是互相串聯來威脅我,這已經超過了他的底線。

     

    像蔡崇信這種美國的少數族裔商人,你尊重他,他也會很尊重你;你把他當凱子,要是不太過份,他吃點虧也會跟你和平相處;但要是你威脅他、想吃定他,他一定會跟你幹到底。因為,從KDIrving來了之後,可說是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的對待,但你們兩個非但無尺寸之功,還搞的球隊烏煙瘴氣,這些年到底帶給籃網什麼?一個成功商人會和氣生財,但絕非沒有底線,如果蔡崇信真的給了Irving頂薪續約,那對其他辛勤打球的球員,公平嗎?作為一個老闆,他絕對不會忍受這樣的價值觀。而Irving還認為他的頂薪理所當然,是他的到來帶來了KD

     

    我覺得蔡老闆的從商之路中,大概比較少接觸到這種黑人的頂尖運動員的群體,該怎麼跟他們相處還不太清楚,也不太理解他們之間所謂的「兄弟情誼」是怎樣的,所以只能尊重,以恩與利結其心。結果對他們越好,越尊重他們,就越把你當凱子,蹬鼻子上臉的。說句不好聽的,這不是犯賤,是什麼?籃網原本還願意給Irving開兩年合約,這已經是最後通牒了,這不僅是告訴Irving,我已經忍你忍夠了,更是敲打KD,如果你覺得不公要離開,那麼我們也不會妥協。

     

    Irving在最近這兩年一下子躍升我在NBA最討厭的球員(很不幸,另一個叫Ben Simmons),他覺得這個世界好像都是欠他什麼。我對Irving的看法是:做為一個朋友,可能他可以是好朋友;但作為一個要共謀大事的隊友,他完全不合格。所以現在為什麼Irving乏人問津?恐怕所有的球隊管理層都有了一種默契:這個人我不要。湖人要不是有LeBron James,恐怕也不敢要,更不要說他的薪資還這麼高。我覺得他心理最病態的是,他自認為已經站在一種思想上的制高點去看世人,世人對他的批判都基於誤解與刻意歪曲。實際上,他根本也只是腳墊得高了一點而已。Irving說什麼總冠軍是他唯一的目標云云,根本就是說一套做一套,在這條路上他犧牲過什麼?他什麼也沒有犧牲,他說的話一個字都不能相信。

     

    但我更不理解的是KD,居然在此時提出想要被交易,尤其是Irving已經要留下的情況。你想挽回你的朋友在整個聯盟中的形象,最好的做法,難道不是珍惜這一年打出一些名堂來?而你選擇的是走人?

     

    從一些過往的消息來看,蔡崇信與Sean Marks對待KD真的如曹操對待關羽那樣。球隊的決策會問他意見,很多事情都予以優渥對待。但是因為Irving,至於嗎?我認為這種操作太不成熟。或許,這種不成熟,才是真正的KD,在球場上,他是死神,是人見人怕的殺手。但是很多處事的方式上,我真的覺得他不像他年齡那樣的成熟,甚至有點幼稚。

     

    KD第一次離開雷霆時,我挺難過,因為就算能拿到冠軍,他也只是增加人家冠軍的機率;好,在勇士拿了兩個總冠軍、收到兩個FMVP後,他離開勇士我是贊成的,因為他想試著去另一支球隊做領袖了。但他並沒有成為領袖,而是想跟Irving左右藍網的許多事,然後碰到這個不負責任的夥伴。他的領袖氣質在那裡?他有做為球隊老大應該有的擔當嗎?還是只看Irving的眼神,把其他人的企盼都推諸腦後?如果說第一次離開雷霆是因為自己想嚐嚐總冠軍的滋味,第二次離開勇士是想證明自己有帶隊能總冠軍的能力,而這一次,KD的離開證明自己根本就不是領袖球員,只是個將才而非帥才,而且毫無識人之明。分不清楚誰對他好、誰對他不好,分不清楚一個領袖球員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什麼事。這些東西,連比他年輕的Giannis Antetokounmpo都明白,而KD還搞不清楚,太滑稽了。

     

    所以這次,我真的失望。不管KD被交易到那裡,那支球隊應該還可能是問鼎冠軍的熱門球隊,但我所重視的不是這個。我以前所認知的那種球隊領袖、MVP級別的,除了自己要好,還要幫助隊友也好,而不是獨善其身,不爽就走。很顯然,KD不構成我所期待的那種領袖球員。

     

    在這次KD尋求交易之後,所謂的「球星報團」,這種風氣應該會很快落幕。我所謂的「報團」是指兩個或以上的明星級自由球員,他們之間的約定一起到某一隊這種事;或是強迫球隊交易到某個地方去與其他人聯手之類的。我很難想像NBA裡還有幾個夠份量的球星能幹出這種事來了。尤其現在最火熱的幾個年輕球星大都是歐洲人,外來的球星是不太會去想抱團的,他們可比美國這些自以為是的傢伙要有骨氣多了。這種抱團主要的弊端是帶給很多球隊很大的不確定性,造成了許多管理上的麻煩。我不敢說以後就不會有了,但是會這麼做的球星會越來越少。籃網這個組合,毫無疑問就是個抱團失敗的典範。

     

    另外,奉勸一句,想要跟你的好朋友維持友情,最好不要一起工作或是有金錢往來,要嘛毀了友誼,要嘛毀了工作,機率挺大的。而像Irving這種人,當朋友或許可以,但當隊友或同事,算了吧,你不知道何時他會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出賣你,最好遠離。

  • 陳將双的下一步怎麼走?

    最近去現場看了HBL的四強賽最後兩天(複賽的時候我還在隔離,準決賽時在新莊我就不太想去),現場見識到這個傳說中的台灣第一高中生,確實名符其實。在315日星期二的國小籃球聯賽的記者會時也現場碰到了他與光復高中的總教練陳定杰。我跟將双沒有聊很多,跟定杰倒是聊了一些。

     

    大家最關心的是,陳將双的下一步是什麼?網上沸沸揚揚的傳這傳那,其實也很簡單:再議。但不管怎麼再議,也沒太多時間可拖就是了。

     

    雖然我想說的是陳將双的下一步會怎麼走,不如說,台灣頂尖高中球員的下一步,又有那些地方可去?

     

    最多數人選擇,也就是絕大部份的選擇,就是打UBA。以陳將双來說,已知的部分是UBA他只報名了政大跟世新,如果去UBA就是二者擇一,這個部分比較不複雜。但不複雜的也只是進去不複雜,如果他想提早打職業賽,就很複雜了。政大也好,世新也好,是否肯讓他提早去打?我覺得是很有疑問的。

     

    其二,是去選擇台灣的職籃,P+聯盟或是T1。這兩個聯盟對於陳將双的加盟,都沒有年齡上的問題,那就只有他的選擇問題了。不過打了職籃就意味著不進大學。

     

    其三,旅外,這個就複雜一點。我分東西南北說。

     

    東,就是美國。不過我不清楚到美國去是指打NCAA,還是有其他的方式?畢竟將双今年已經是19歲了,雖然此前有在美國高中打球,但是是否能順利入學或拿到獎學金,還很成問題。但若是像發展聯盟,你會覺得他去得了嗎?當然如果有門路管道,留美應該是第一選擇。

     

    西,就是大陸,中國CBA或是NBL聯盟,這是我最不建議他去的一條路。以陳將双的打球風格未必在那裡吃香,再者,會給他的薪水也不會好,更談不上重用,有很大概率會變成另一個吳永盛,沒怎麼發揮就回來。如果真對CBA有興趣,我會建議25歲球技比較成熟以後再考慮。NBL,根本不用考慮。

     

    南,我是指澳洲的NBL,我覺得這也是一條路。由於澳洲也有不少華人社區,特別是布里斯班,陳將双如果想磨練球技,澳洲也是很好的選擇。不過NBL也存一些問題,就是他們開打時間比較急迫,所以要去的話,時間上必須加緊。我原先也沒有太注意澳洲的NBL,但最近兩年開始注意這邊,發展得非常迅速,也吸收中國球員如周琦這樣已經成名的球員,是個從各方面都在往上走的聯賽,不可低估。

     

    北,就是日本的職業聯賽,這當然也是可以考慮的。

     

    我甚至會想,為何不能去立陶宛呢?台灣現在不是跟立陶宛關係不錯嗎?而且之前也有立委出來說這事,我認為去立陶宛也很好。只不過戰爭因素到底會怎樣,誰也不知道。況且路途遙遠,家人可能會比較擔心。

     

    我相信旅外不管是那個方向,台灣都有足夠的人脈去找管道,供陳將双、或是以後的球員去參考。比起大陸的年輕球員,台灣球員的自由度比較高,主要是到高中階段沒被球隊或是相關利益有關者綁死,路能走得暢一點。

     

    雖然沒有跟陳將双深聊,但是感覺上是個比較成熟的小大人。作為我們來說只能把所有的選擇的可能,優缺點盡自己知道的告訴他。除了西進大陸這條,我覺得時機不好外,其他的都可以選擇。他說他對自己的球技還有很大的追求,我個人會比較希望他旅外。因為在台灣打球,不管是UBA還是職業隊,進步也是會有,但進步多少,就很難說了。陳將双的技術面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但他已經具備了打職業比賽的體格,就只是球技上需要更加精進。

     

    順便說一下,我看到有人問「陳將双是不是HBL史上最強高中生」?我覺得並不是。這話問得讓我這種看過那麼久HBL的人都挺尷尬,前面還有田壘、陳信安、曾文鼎、吳岱豪、張宗憲、胡瓏貿、周儀翔等等這些的,陳將双當然可以被列入討論,但以統治力來說應該還不到這個級數。不過他就是今年台灣最好的高中球員,這點無庸置疑。

  • 高國豪值不值700萬年薪?

    回台灣已經一個多月,之後沒什麼大變化就待在台北了。在此之前,我對很多台灣發生的籃球事件所知還不是很詳細,所以回來花了一點時間消化。其中發現球迷對於高國豪的薪水很感興趣,跟P+聯盟新竹攻城獅簽了53500萬,也就是700萬的年薪。我們也常議論NBA的球員誰薪資太高,誰是物美價廉,討論台灣球員的比較少,因為怕說出來傷感情。剛好昨天有人問我,高國豪能拿700,像陳盈駿要是回來得拿多少?

     

    這是個好問題。我自己設想,陳盈駿要是現在回來,至少要年薪1500萬以上。但這個數字是合理的嗎?那就要先從高國豪的薪資合不合理開始看。

     

    一個球員到底值不值他的身價,有時候要考慮很多事情跟情境。也就是不同的情況下,他的身價會有其合理性—即便你事後看起來根本名不符實。高國豪的身手,我對他的印象也僅是在他的高中跟亞青階段,但連中華隊都還沒進入就拿到這些薪資,當然很多人會認為,這是個溢價的球員。

     

    但是,從聯盟競爭的角度來看,這個價錢對高國豪來說就是一個「無可拒絕的價碼」。一方面看中高國豪的人氣,一方面也看中他的潛力。所以一個新人處在一個聯盟的競爭環節上,會被哄抬價格搶人,你不能說這個價錢不合理。我相信,不管是T1聯盟或是SBL,都很難下手。

     

    然而,高薪搶人之後,才是問題的開始。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這個聯盟,以及這個球員,如果沒有打出符合價值的成果,這個薪資就會是虛高,甚至成為一切惡性循環的開始。比方說,中國足球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球員在這兩年的薪資被腰斬了一半不只;CBA也曾有這個現象,在新的團隊薪資規定出來後,動輒拿一兩千萬(不管檯面上或檯面下)的現象就沒有了,很多人認為這是踩煞車,但不踩煞車的話,就會有一些中小球隊玩不下去了。砍價的不僅是本土球員,也包括外援。所以現在CBA的作法是:保證每個球隊的最低投入,同時限制球隊的最高投入。你必須要把該花的錢花了,但也要避免進入錢鬥的惡性競爭中。一支球隊的開銷,球員的薪資往往占了七成甚至八成以上,如果球員的身價虛高,誰都受不了。

     

    其實就一個聯賽來說,最怕的一種老闆往往就是花錢不要命的。花了錢造成惡性競爭後,然後燒完就沒了摸摸鼻子迅速退場,好像沒他事情一樣。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這種,但我無法判斷新竹攻城獅也是這種老闆,首先我提過因為整個聯盟都再處於競爭當中,所以先用高薪搶人,還是很符合邏輯的思路。所以現階段,我不會覺得高薪哄搶高國豪、甚至溢價哄搶是不正常的。因為有時候就是有出現在這個結點能賺到這桶金的人,你不能去批評高國豪。有人敢要不一定有人敢給,但有人敢給就一定有人敢要,這是人性。

     

    但之後呢?我認為要使高國豪符合他的身價,有幾個關鍵;

     

    其一,高國豪自身能不能可持續性的成長,至少要入選中華隊國手?現在三個聯盟並立,比賽很多,但是球員的實力真的能稱得上職業嗎?我最擔心的事情之一就是球員的水準沒有得到合理的進步。這不像以前,台灣球員自己打也沒看到錢途就西進CBA,現在有了這個舒適圈,還會尋求自我挑戰嗎?高國豪會變成怎樣的球員,還是會把「高七百」這個稱呼戴在頭上,賺完這波就泯滅眾人,這是高國豪自己要有覺悟的。

     

    其二,高國豪有責任讓自己更好,球隊也有責任。你不是搶了人進來就好,而是要培養他使其成為符合身價的球員。現在的三個聯盟大多是先搶了人進來打比賽,但對於球員的養成、以及後續的規劃就比較欠缺。以前有一兩個聯盟已經招呼不來,現在三個聯盟,所謂養成更是無從談起。現在台灣本土聯盟的球員跟旅外的陳盈駿、林庭謙都產生了很巨大的差距,胡瓏貿回來都能殺爆,請問我們自己培養的球員在這幾年下來是進步了還退步了?答案很明顯。球隊還需要投入更多去培養球員的技能,否則就是洋將聯盟而已,久了就膩了,而且還無所得。

     

    其三,就是整個聯盟,甚至整個職籃圈,SBL我已經不指望了,P+T1必須要持續的為「台灣職籃」這四個字的市場,持續的努力突破,打出他們在社會上的價值。黑人很辛苦的在給P+做榜樣宣傳,T1就弱了很多。但即便黑人做了這許多,P+的經營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T1就更自不待言。我說句不好聽的話,現在台灣的職籃聯盟現在能養得起年薪頂薪500萬的都夠嗆,但既然有人開了口子,硬著頭皮也只能往前進了。如果聯盟沒有這個價值,高國豪的薪資也只有回落空間,而沒有上升空間。換句話說,這個聯賽要是沒有那個價值,球員的高薪也會泡沫化,中超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

     

    簡而言之,高國豪現在的薪資到底合不合理,我不做評價,因為要看他本人、球隊的養成以及日後整個職業籃球聯盟的走勢發展,才能去判斷,光憑個人表現什麼的來說還言之過早。我還是要強調一點,高國豪的身價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情,是所有聯盟、所有球隊跟球員的事情。要使這個社會認知球員拿這個薪資合不合適,需要整體把球賽、水平、影響力擴大,才會有更多的高薪球員出現。否則,也只是炒短線而已。我經常被大陸球迷問到高國豪何時來CBA打球,現在看起來是不太容易了。我也希望高國豪自己要努力精進,打出符合自己身價的表現,自己努力比什麼都重要。

更多發表 « 前一頁 - 下一頁 »

News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

Post Calendar

<2024年4月>
週日週一週二週三週四週五週六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1234
567891011

搜尋

Go

Archives

Syndication

SkinName:iroha_Blog2
Powered by Community Server (Commercial Edition), by Telligent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