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 本季NBA最好的十個轉隊球員

    球員轉隊,在職業聯盟裡是常事,換個環境會更差或是更好也是常事,其實就跟人生一樣。NBA每個賽季下來都有很多球員轉隊,不動才是奇怪了。那這個賽季有那些球員轉隊之後,表現變得更好了?我列舉以下十位,看看他們有什麼轉變。

     

    Lauri Markkanen(騎士轉爵士)

    上季:14.85.7籃板,3p-35.8%

    本季;22.88.1籃板2.1助攻,FG-53.3%3p-43.8%

     

    Markkanen的表現,是我認為今年轉隊球員中表現最出色的一個,上季在騎士隊的時候還有點找不到方向,因為Donovan Mitchell的交易來到爵士隊後,真正的找到了自己。Markkanen是真正的進攻型前鋒,進攻手段能裡能外,從進入NBA後在這方面的表現就相當不錯。

     

    有很多人認為,Markkanen在開季前歐洲杯打得出色,是本季爆發的主因。當時他在歐洲杯七場27.18.1籃板,可說是完全的燃燒爆發。打出了自信心,並把這自信心帶回了NBA。不過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爵士隊的這個環境可能更適合外籍球員在這裡安家落戶,一方面比較單純,一方面球隊確實空出了這個位置讓他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如果沒有意外的話,Markkanen應該會進入今年的西區明星隊,同時也會是年度進步最多球員的大熱門。

     

    Donovan Mitchell(爵士轉騎士)

    上季:25.94.2籃板5.3助攻,3p-35.5%

    本季:28.93.8籃板4.5助攻,3p-42.0%

     

    上個賽季結束後,爵士隊一口氣送走兩個台柱,用Rudy Gobert換了一堆未來年度選秀權,用Mitchell換了一堆即戰力。既然兩人在隊內可以搞不好,那就兩個一起送走。爵士也沒有白送,弄到了Markkenan等人,而Mitchell到騎士隊後,更有脫胎換骨的表現,成為一個真正的領袖球員,這筆交椅可以說是雙贏。

     

    Mitchell最顯著的改變在於投射能力上,三分球命中率從上季的35.5%暴增到42.4%,投籃命中率也隨三分球命中率的提升而提升,從44.8%提升到49.6%。不能小看這種改變,可說明Mitchell球季外是下過苦功的。另外,目前騎士隊的整體架構也跟Mitchell想要的機動鋒線比較接近。Mitchell這一季必然會入選東區全明星隊,甚至聯盟前三隊都非常有希望。

     

    渡邊雄太(暴龍轉籃網)

    上季:4.32.4籃板

    本季:8.03.0籃板,FG-55.8%3p-53.3%

     

    渡邊的故事已經在NBA裡成為一個勵志的典範。坦白說,在上季暴龍隊沒跟他續約後,我真的很懷疑他是否就此失業了,尤其是在夏天的國際賽上他又嚴重受傷。但這一切並沒有影響到渡邊的拚搏,在取得籃網隊的一張非保障合約後,他又開始了新一段的奮鬥。籃網隊開季後還是亂局不斷,而其中轉危為安的,除了新教練Jacque Vaughn的上任外,渡邊的表現堪稱精彩,在防守端與進攻端都產生了不錯的活力。最令人驚訝的莫過於他目前還在聯盟排名第一的三分球命中率,可見渡邊的努力。想想看如果一個拿著未保障的底薪合約球員都能這麼拚,那些其他領著更高薪的球員有什麼理由怠惰?

     

    目前渡邊的合約可望在一月的時候,轉成全額保障合約。最主要的是,他在球隊裡的地位已經比在暴龍隊的時候還要更上層樓,已經成為主要的輪換陣容。甚至在第四節的關鍵時刻也經常被留在場上。只是渡邊存在一個問題:上次在暴龍隊的時候,打出一些好表現結果就受傷,傷後回來就比較走樣。這次也是有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表現後就受傷,希望他歸隊後能保持下去。

     

    Bol Bol(金塊轉魔術)

    上季:2.41.4籃板

    本季:12.17.1籃板1.6阻攻,FG-59.5%

     

    魔術隊戰績雖然在東區墊底,但他們的比賽非常有趣。在整個NBA越來越傾向身高縮小化的同時,魔術隊卻擺出了四大一小的先發陣容,四個身高超過610吋的球員打先發,而且還挺有成效。而Bol就是一個奇蹟,上賽季在金塊隊幾乎都要對她絕望了,懷疑他還能在NBA裡待多久,這一季居然變成了魔術隊先發,而且表現還真的不錯。他在NBA的前三年才打了53場,今年就達到了一半,而且大半時間還是先發,上場時間也大幅提升,也是問鼎年度進步最多球員的熱門人選。

     

    平心而論,我是搞不懂魔術隊此舉到底是何意,可能是很多主力正牌後衛受傷,不得已試試看,也不太可能就這麼玩下去。但是Bol的表現突出是不爭的事實。他不佔球權,還有不錯的三分球,也有相當的移動能力和防守覆蓋面,輕視他是會被重創的。NBA就是這麼有趣,你覺得這個球員差不多了,結果換個球隊像換個人似的,這就是所謂的「開竅」,他明白了該如何在這個聯盟裡生存。

     

     

    Royce O’Neale(爵士轉籃網)

    上季:7.44.8籃板2.5助攻,3p-38.9%

    本季:9.55.0籃板4.3助攻,3p-42.4%

     

    O’Neale的工作,在爵士隊就是個3D角色,到了籃網隊後這個角色愈發的重要。也有相當穩定的出賽時間,成為Kevin Durant非常重要的臂膀。比起在爵士隊,O’Neale的角色更為吃重,因為他可能是這個球隊裡,最健康的一個了。

     

    O’Neale的發跡也算是挺勵志的,也是選秀沒上,然後一路打上來的。得分能力不算強,但是出賽時間穩定且有一手不錯的三分球,有時候這種甘草球員很重要,他是保證一個球隊的下限。我覺得他跟渡邊雄太對於籃網都非常重要,也很有積極意義。

     

    Jalen Brunson(獨行俠轉尼克)

    上季:16.33.9籃板4.8助攻,FG-50.2%3p-37.3%

    本季:20.23.2籃板6.6助攻,3p-36.6%

     

    上季的季後賽,Brunson的出色表現使他在身價上水漲船高,他成了自由球員,並被尼克隊以41.04億簽下,現在來看,物超所值。尼克隊一直也來缺少一個先發控球,現在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有了。Brunson是攻、控兩相宜,而且低調不花俏,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穩定的選擇。

     

    而來到尼克隊後,BrunsonJulius RandleR.J. Barrett組成了不錯的進攻三角,構成了尼克隊的基本盤。Brunson這類球員到底上限在那裡是一直很令人疑惑的問題,他大學打了四年,且身體素質上沒有優勢。但是他成熟的人格與基本功底子,使他在職業道路上適應力很強。今年尼克隊的成績不錯,Brunson帶來的正面效應,顯然是最關鍵因素。

     

    Malik Monk(湖人轉國王)

    上季:13.83.4籃板2.9助攻,3p-39.1%

    本季:14.32.3籃板4.0助攻,FT-91.5%

     

    上季的Monk在湖人隊的時候,位置定位比較尷尬,在先發與替補遊走,一方面也是因為球隊的傷兵比較多,一方面,他就是不適合先發。但來到國王隊後,他的上場時間從28.1分鐘下降到23.1分鐘,但是得分略為上升,而且效率變好了。如果比較他之前所有的NBA經驗,國王隊顯然是他最能找準角色的地方,也就是第六人。

     

    Monk其實還有很大的空間,想想他也才24歲而已。不過他已經在NBA打滾到第六個賽季了,比賽經驗也有了。如果要專司第六人還簡單些,得分能力與有一些控球能力就可以。但如果想還要有更高的追求,以他的年紀是可以去嘗試。

     

    Jerami Grant(活塞轉拓荒者)

    上季:19.14.2籃板2.1助攻,3p-35.8%

    本季:21.84.3籃板2.7助攻,3p-44.3%

     

    Grant本來在活塞隊就是第一得分主力,所以其他球隊對上活塞隊的時候,他就是被針對的防守重點,過去這兩個賽季,他的出賽率實在不理想,僅打了101場,六成多一點。而活塞隊現在也要年輕化,所以就給了拓荒者。

     

    Grant原本的角色就是得分型的嗎?才28歲的他在進入NBA之後已經換了五個球隊了,此前卻只有在活塞隊是主力得分。不過既然得分大門已開,他也會比較適應這樣的進攻地位。在拓荒者隊他的壓力就小多了,上面頂著一個Damian Lillard,這一季他的身體就比較健康,且命中率明顯的提升很多。Grant是標準的小前鋒,但現今的籃球趨勢使他會經常在大前鋒的位置上。我其實一開始不是很看好拓荒者補強就補了Grant,但事後來看,他們的眼光是對的。他在活塞隊的困境實在是因為他做了太多超過他能力的事情,一個球隊二當家或是三當家,比較符合他現在的實力。

     

    Kelly Olynyk(活塞轉爵士)

    上季:9.14.4籃板2.8助攻

    本季:12.95.0籃板3.2助攻,FG-52.7%3p-43.0%

     

    Olynyk從出道以來到現在的表現還算穩定,但上賽季到活塞隊時,狀況很不好,所以被交易到爵士隊。本季他又恢復得很好,不論攻守都有不錯的表現。特別是對手會比較注意去防守Markkanen,他就有比較多的機會。Olynyk也已經31歲了,現在是他球技最成熟的時間。

     

    其實Olynyk這種球員是比較適合爵士的。你會發現很多外籍球員來到爵士隊後,都可以表現比較穩定。鹽湖城的生活比較單調,也比較適合練功,你不會花太多心思在其他的事情上,因為也沒地方去想。對於非美籍的球員來說,比較能專心在球場上,這未嘗不是好事。

     

    Bruce Brown(籃網轉金塊)

    上季:9.04.8籃板2.1助攻,FG%-50.6%

    本季:11.14.3籃板4.2助攻,3p-40.6%

     

    原本在籃網隊也算是個要角,來到金塊隊後,變成前鋒的主力球員。主要是金塊隊的前鋒傷病很多,特別是Michael Porter一直不很健康,Brown也只能頂上,而且頂得還不錯。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Brown與籃網隊的O’Neale都是比較同類型的球員,身高都是645的矮壯型鋒衛球員,結果Brown兩年1300萬簽了金塊,籃網卻寧願交易來43600萬的O’Neale。主要可能還是O’Neale的防守比較受到信賴。不過Brown的表現要是持續下去,他的下一張合約相信也能比照O’Neale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2.0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 Draymond Green這一拳打出了什麼?

    NBA上個賽季爭冠的兩支球隊金州勇士隊與波士頓塞爾提克隊,在球季還沒開始前都出了點事情。先是塞爾提克隊原本的總教練Ime Udoka因為管不住下半身,被球隊禁賽一年(至少);接著又是勇士隊在練球的時候,陣中大將Draymond Green打了Jordan Poole,而且視頻流出,罪證確鑿,一下子變成媒體與球迷撻伐的對象。Green的處份還沒明確,他自己就已經自請停賽並公開道歉。這兩支球隊還會出這等事情,也頗令人意外。

    Udoka的事情在NBA裡不太多見,我且按下不表。但GreenPoole這事,恐怕很多球隊都有。球隊裡面練球,若有肢體碰撞、言語爭端而產生鬥毆,即使是自家人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大多數的情況,推搡兩下,吵個幾個來回算是正常,

    真的出手的還不太多,但絕非罕見。而大部分的情況是,球隊會以內部處理來解決。所謂「內部處理」,就是該罰球的罰錢,該道歉的道歉,最嚴重的就是內部禁賽。

    Green這事情為什麼會捅大了呢?關鍵就在於視頻流出,而且,兩個人跟勇士隊的薪資,還沒有商定。也就是說,他們的薪資高低,很可能會導致另一個人的離開。雖然勇士隊否認此事件與薪資無關,但旁觀者將其聯繫在一起,恐怕也不是無事生非。而勇士隊的姿態也很有意思,還沒商討如何處份Green,卻先把矛頭指向流出視頻的人。

    我看了Green的道歉記者會,不管是被球隊命令的還是自己主動道歉,這個是滅火的第一道程序,誰叫你先出手打了人?接著Green自己無限期停賽,已示悔過,追到這個地方,對Green的處份可以暫緩,而相關禁賽罰款不能沒有。也就是大事化小,因為Poole畢竟也沒受什麼傷。但是,打人的視頻流出,這必須追查,因為NBA球隊練球,一般是不開放的(除媒體日、或特定邀請的人可以參觀),所以當時在那個角度可以拍攝到視頻的人,不管他用多少錢賣給媒體,都必須追查。通常,那是球隊的內部人員,或是現場的工作人員(經紀人都不一定在場,在場也未必能進去)。當天誰在現場,這是可以查出來的。如果是球隊內部人員,當即開除,沒有第二句話。

    而事情因為視頻流出而捅大,使得球迷和媒體會拿這件事去看勇士隊,以後GreenPoole也會變成新聞焦點,甚至影響兩人的比賽情緒。這兩人這一季若未被交易還要一起打球,你認為大家就會這樣放過他們嗎?這是勇士隊不願意看到的現象。

    你認為勇士隊這算是壓下來嗎?當然是壓下來。一般人可能認為把事情壓下來不是好事,但有的事情就是要強壓下來,用時間來化解。前面說了,這種事情並不罕見,大多數能內部處理是最好,就像一個公司解決一個內部的違規行為,難道每次都需要公諸於世?但是一旦視頻流出,性質就不同了。比如說:Green是否霸凌球隊年輕人?諸如此類的話語就會嚴重影響到球隊形象、甚至打亂球隊的佈局、也就是必須交易其一。但我不認為勇士隊會在這個時刻,想要失去Green或是Poole,但若媒體與球迷的壓力巨大,就不一定了。換句話說,視頻不流出,勇士隊還能自己內部處置這些問題,但視頻一流出,就不是勇士一個隊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對勇士隊、乃至於整個NBA的問題。

    所以,NBA球隊在做危機管理的時候,次序是什麼?首先要看看,這個事情是不是能在自己的控管範圍內(就是不必勞動NBA總部、甚至司法追查的事務)。如果是,像Green這個事件,基本上算是,就連Udoka也算是,也就是球隊內部處理可以解決的。雖有傷害,但傷害面控制到最小,剩下的由時間解決。通常這種情況下,球隊不會明確的說太多具體傷害的內容,媒體跟球迷畢竟對於含混其詞的說法有想像空間,但想像空間不會殺人。

    第二,萬一傷害面擴大到整個社會觀感的時候,比如Green打人的視頻被流出,整個社會就會倒逼你嚴肅處理這個事情。你這時無法含混其詞了,因為有視頻為證,而且要看視頻的衝擊性,很顯然,這次的視頻使球迷對於Green有個霸凌者的印象,是很有衝擊性的,在社會面上對勇士隊的影響不可等閒視之。勇士隊除了要先追查洩漏視頻者外,也要開始滅火。Green先躲一陣子不失為一個辦法,但光躲沒用,回來了一樣要面對媒體的反覆詰問。所以這時勇士隊需要先公開處份Green,關鍵在於Poole能不能公開的表示原諒Green(但不能強逼),這是比較可能經由時間而平息下去。

    第三,也是最不得已的情況,就是GreenPoole有一個要離開。我不覺得勇士隊會做到這個地步,至少這一季不希望發生。所以現在所做的危機管理,就是「降溫」,Green先離開公眾視線再說。但若勇士隊沒有很好的處理,使兩人的矛盾加劇,被逼做此決定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NBA球隊有的時候在管理面上挺像幫派的。球隊有比較明顯的球星時,球星去壓其他的球員,這是一種類型,比如湖人、籃網、勇士都是如此,管理層只要能管住球星即可;另一種是教練或管理層有比較高的權威,用他們的方式來管理球隊秩序,搗亂的、內鬥的都給我滾,像爵士、公牛、塞爾提克等,是比較明顯的例子。而最多的是球隊管理層與球星共管,這就很考驗球星的成熟度了。

    我估計最後勇士隊給Green的處份是:無薪禁賽10場或以上,罰款50000以上。這對Green也許沒什麼大不了的,但以他過去這段時間的種種言行與表現,勇士隊就算以前沒考慮過交易他,現在也會開始起心動念了。就算能留下,勇士還能用他滿意的價格續約嗎?往好的方面想,Green經過這次的事件,歸隊之後必須要花更多心思在球場上,帶著一種「負罪感」回到球隊,他才能贏回球隊與球迷對他的信任。我看了他的道歉視頻後,是有這種感覺的,其他球隊切勿見獵心喜,覺得勇士隊好欺負了。而發生這種狀況的前提是,Green自己能認清他到底做錯了什麼,以及隊友能否接受他的道歉。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2.0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 林書豪若加入台灣職籃聯盟是否影響未來職籃發展格局?

    由於北京首鋼隊並沒有行使對林書豪的外援優先續約權,也就是說,林書豪下一季是否還在北京首鋼,甚至是不是會留在CBA,都成了很大的疑問。而現在所知的是,林書豪本人還在考慮中。我們且不說林書豪是否會登台,但假使到台灣打職籃會是什麼樣的影響力?

    我的看法是:林書豪的到來,將使PLGT1的決戰時刻,會提早來臨。

    台灣是否有足夠的市場容量,容納現在兩個職籃聯盟並存,我一直很懷疑。因此在這幾年之內,最少五年,台灣的職籃聯盟就會有不斷的球隊加入、退出,一個既擴張又消滅的時期。SBL會最先消亡,蹲回到最低標準的四支球隊,且重要的球員將會離開到PLGT1,在三年內影響力幾乎可以弱到忽略不計。而PLGT1也可能繼續擴張,或是有球隊轉換聯盟,兩、三年內可能還不會有球隊退出,但之後就說不準了。PLGT1現在還算是良性競爭,各自打拼求進步,等到出現惡性競爭的時候,就會是慘烈的廝殺了。不過最近幾年,也將是PLGT1的競爭時期,直到有一方把另一方吃掉為止。

    這個情況,讓我聯想到60年代末期的NBAABA

    1967年,ABA成立的時候,草創之初就有11個隊,而同時期的NBA也就是12個隊而已。也就是說美國一下子冒出了11支水準不低的職業籃球隊來與NBA競爭。這令NBA大為緊張,而在隨後的幾年,用前所未有的速度開始擴張:1968年,14個隊;1970年,17個隊;1974年,18個隊。到1976年,ABA垮台,NBA收併馬刺、溜馬、金塊與籃網,成為22個隊。至此NBA變成獨大聯盟,沒有其他的籃球聯盟能夠與之挑戰。

    反觀ABA呢?1967年有11個隊,一直到解散就一直沒有增長過,1972年變成10隊;到1975年只剩下9隊,而且還有兩隊才開始沒多久就退出。最後到1976年結束的時候只剩下7隊。而且在這其中,有些球隊也是退出後有人遞補上來,跟NBA的穩定擴張完全不同。

    這並不是說球隊擴張是聯盟生存的指標,這畢竟是美國,像現在弄30個隊也能維持高水準的職籃聯盟。但台灣則不同,現在PLG從草創的4支變成了6支,T1從去年一創立就有6隊,可以說跟NBAABA當年的競爭情況,有相似之處。

    NBA為何最後打垮了ABA,原因很多,足可寫篇論文來描述。但其中一個最大關鍵,在於Kareem Abdul-Jabbar的爭奪戰中,ABA失利,成為ABA日後難以危境的遠因。Abdul-Jabbar1969年投入NBA選秀,同時也引起了ABA的搶人行動。以當時的情況來看,NBA球團的財力會比ABA雄厚,抽到NBA選秀狀元的公鹿隊,是以一支球隊來對抗ABA的搶人,如果Abdul-Jabbar投入ABA將會去紐約籃網隊,但籃網當時的財力不足以爭取他,因此想聯合其他球隊共同支持他們爭取到Abdul-Jabbar。然而Abdul-Jabbar還是比較精準的看到了未來,投向公鹿隊。這個選擇,無疑像是豐臣秀吉與明智光秀的「天王山之戰」一樣。

    ABA如果當年爭取到Abdul-Jabbar,不代表他們就一定不會覆滅,但至少可以支撐很久、甚至有機會發展成跟NBA分庭抗禮的聯盟。而失去他,也意味著大量的轉播、商機收入等等因素流失,ABA球隊先天已經不良,後天又沒爭取到最大尾的球星,走下坡也是必然的事。

    那麼,跟林書豪何干?因為林書豪對於台灣的職籃來說,就相當於Abdul-Jabbar。他會有相當的票房號召力,不論加入那個聯盟都會是利多。但這是短期的,所以也有不可比之處。

    以現今來說,林書豪的第一志願應該還是留在CBA。但是留在CBA也有困難時,才會考慮到台灣來。林書豪雖然已經申請了中華民國身份証,但以CBA的規定,他還是只能用「外援」身份打CBA,也就是不論在登錄還是上場都是要佔掉一個外援名額。而林書豪倘若加入台灣職籃,去了PLG,將使現在人氣已經很高的PLG會更佔絕對優勢;而加入T1的話,這就精彩了,預期能帶來很強的票房效應,等於是彌補了T1最弱的一環,有很大機會跟PLG在市場的瓜分上分庭抗禮。換句話說,爭奪林書豪,將是這兩大聯盟的天王山之戰,一點也不為過。

    但林書豪可比當年的Abdul-Jabbar嗎?我以為至少有三個地方是不同的:一是林書豪的年齡已大,以及他現在的身手都在逐漸的消退。再有多少票房號召力,也沒有幾年,更不要說他是否會一直打到退役都未可知。我的看法是,林書豪即便來台灣打球,頂多也是打一兩個賽季,然後退役。

    二是林書豪對台灣的球迷來說並不新鮮,到底能帶來多大影響,也需要觀察。

    其三,他加入PLG是錦上添花,T1的人氣更是難以望其項背。若加入T1是雪中送炭,然而就算加入T1,縱使在人氣上可以大幅回升,但關鍵還是T1的後續發展路線和行動,是不是能掌握到這個契機。

    台灣兩大職籃聯盟的競爭,目前還是草創時期,球迷也新鮮,所以現在看起來還挺熱鬧。接著會有些「利多因素」浮現,比方說旅外球員的歸來,當然也包括林書豪。不過這些利多因素總有被用完的一天,而且也很難評估到底能帶來多少的影響力。職業聯盟的經營可以視其為加分選項,但不能視為一種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有了就飽了。所以後續經營是不是還能夠掌握兩個原則:「合理支出,廣開財路」,這才是重點。林書豪及其他旅外球員的歸巢,肯定也會受到許多高薪競逐,會出現很多天價的合約也在情理之中。但競逐到無度,最後球員薪資壓垮球隊,也不是沒有過的事情。

    以現在PLGT1來看,就企業的財力,一般認為T1的球隊財力比較雄厚,至少不比PLG差;然而在目前的市場經營與人氣上,PLGT1要好很多。如果T1持續的虧損下去,很難說什麼時間點會產生變化也未可知。而且我說的情況還必須是政治經濟形勢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如果有外部變化,比如像是20多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當時直接壓垮了很多營建業,而當時台灣CBA也受到劇烈影響而收攤。

    我個人是希望林書豪可以考慮回台灣打職籃,不過依現在兩岸的情勢,要下這個決心恐怕不容易吧!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2.0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 這種球,你輸得嘔嗎?

    最後55秒領先9分,然後最後被約旦在中線附近三分絕殺,中華隊在亞洲杯重返八強的美夢破碎了。我在電視機前看,跟現場呆在球場站著看的中華隊球員一樣,這種輸法,真的挺想吐的。

    坦白說,中華隊在最後一分鐘前,表現真的可圈可點。我不會以最後的結果來否定球員的努力,他們這場打得很好,就算是最後的結果不好。我也不會去責備誰,

    但是這樣的球,我們男籃女籃國家對輸了多少回?如果要說什麼「雖敗猶榮」,這種話我是非常厭惡的。我會去想把最後一分鐘的比賽,反覆的給每個球員觀看,看看這球是怎麼輸的,也許對每個人都會有比較大的心理衝擊。這種做法,像是四年前世界杯足球賽,日本對比利時那場。日本隊前60分鐘20領先,最後14秒,卻被比利時絕殺逆轉,23。那一場比賽是我第一次看足球看到掉淚。之後NHK製作了一個50分鐘的節目:「羅斯托夫的14秒」。從領先到追平,然後最後14秒被反擊逆轉,他們去訪問球員等於再次鞭屍,直面當時到底怎麼想的。我覺得我們也應該去思考這件事:輸球可以,但要知道怎麼輸的,要把這種「痛感」,刻苦銘心的刻在腦海裡,然後讓它不再發生。

    中華隊最後一分鐘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光是李愷彥的罰球造成的嗎?絕對不是。從領先9分打到輸,很顯然我們犯了所有能犯的錯誤所蝶加起來造成的結果,使得阿拉真主最後真的幫約旦一把。這不是單純的運氣不好,而是我們給了約旦機會。有多少人看到最後一分鐘的時候覺得中華隊可以拿下了?我想很多,包括我在內,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這次亞洲杯,看得出中華隊的許多問題。首先,CBA三將與台灣本土聯盟出來的球員,差距有點大。有時這不是真的實力問題,而是經驗問題,面對比你高、比你壯的對手,很多球員的技術變形。也許因為這幾年的疫情因素,使得我們的球員只能自己跟自己打,現在聯賽雖然很熱鬧,但就像是臭棋跟臭棋下,你很難進步。

    陳盈駿已經30歲了,劉錚也早過30了,比較年輕的就林庭謙,而林庭謙能搭配誰?我們的本土聯盟球員進步幅度太緩慢了,雖說職業隊沒有為國家隊負責的義務,但是我確實很擔心現在的職業聯盟對於球員的養成做得不夠。

    其二,老毛病,罰球。真的稱得上水準的也僅有旅CBA的那幾位。我們整個職業聯賽很多球員的罰球水準跟高中生差不多,這不應該。中華隊現在在亞洲要碰到強隊,想贏球都要很多環節做得很好,如果你罰球不行,戰術跑對了卻得不到分又有何用?以我過去看台灣球隊的練球情況,我認為球隊對於這方面的訓練是不夠的。我敢擔保,整個東亞裡,空位投籃能力最差的就是台灣。那你還能拿什麼贏球?

    再說回來,罰球這件事,我曾經私下問過幾個教練國內球員的訓練狀況,你說球員沒練,那是不可能的。但問題是比賽時因素很多,那又是另一回事。我也可以認同這個觀點,但是如果去比對陳盈駿、林庭謙的罰球,跟台灣本土聯賽球員的罰球,你不覺得差距不小嗎?這又是為什麼?說白了還是訓練方面的問題。也許有人會說,美國隊打FIBA賽事的罰球也不好,這我不否認,但人家是NBA球員,容錯率可以很高,我們拿什麼比?就拿對約旦來說,我們罰3422,罰丟了12個,其中還有陳盈駿罰11全進,其他人連一半都沒有,這不就是給人機會嗎?

    其三,體能。體能會影響很多事情,也包括罰球。而CBA三將這次被重用,體能消耗巨大,多少也是跟我們的選訓過程不理想,沒法徵召到最好的陣容出戰有關。這個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持續的跟職籃球隊溝通協調。

    我現在已經很佛心了,中華隊只要精神面貌保持好,打什麼樣子我都不會罵人了。這次的中華隊還是表現很不錯的,這點要予以肯定。輸了球說誰揹鍋,講這個都沒必要,因為有很多技術上的缺失或是錯誤都是長久累積的結果。這幾年會是中華隊國際賽成績最慘烈的時候,有時候會有好表現、但輸給意料之外的球隊也不用奇怪,球迷要有心理準備。

    這種球,輸得很嘔,恐怕要被FIBA官網掛上鞭屍好一陣子,但輸得絕對不冤,因為是我們自找的。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2.0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 Kevin Durant,我真的看錯你了!

    Kevin Durant向籃網隊申請交易的事情,已經波及到整個聯盟夏天自由球員市場的運作。如果如媒體所言,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球隊想要交易KD而向籃網隊詢價,那誰還在乎自由球員市場的結果如何?最大的魚不就是在這嗎?

     

    但是,我很失望。

     

    KD為什麼要離開?看起來,他是很不滿籃網隊應對Kyrie Irving的方式,沒有給Irving一份長約。Irving雖然執行了最後一年的球員選項留在籃網隊,但事實是他自己在自由球員市場乏人問津,沒有人願意接盤或是交易。除非是像湖人隊那種想要人家少拿3000萬或是拿Russell Westbrook送走交換的天方夜譚者。不過籃網隊恐怕還是會視情況在球季中交易掉Irving。不管KD想走的理由是什麼,是對藍網隊對待Irving強硬的態度也好,還是對籃網的前景擔憂也罷,KD始終沒有搞清楚一件事(或者是他很明白,但硬要球隊買單):籃網隊之所以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Irving對待球隊的不確定性,是最根本的原因。也就是說,這個局,Irving是打壞根基的最大罪人,而你KD,卻無識人之明,還站在他那邊。

     

    我始終覺得,Irving從騎士隊到了塞爾提克隊後,他的世界觀變得如何奇怪我姑且不說,對於比賽與隊友的態度與方式,變得及其令人厭惡。等到了籃網隊後,第一個賽季因為KD的受傷,他得獨撐,這還沒啥問題。但隨著後面一系列事件,先是明尼亞波利斯的黑人事件,到後來不打疫苗導致主場不能參賽,他的行為變得殊不可解。缺席比賽,然後使得球隊的輪換進入惡性循環,KDJames Harden往往又要帶傷打。然後Harden受不了了,自請交易,籃網在季後賽裡被塞爾提克橫掃出局。我請問一句:你要是藍網隊老闆蔡崇信,你會如他的願給他頂薪嗎?你要是藍網隊其他上場的球員,有這種隊友能接受嗎?

     

    蔡老闆從接手籃網隊,讓他們組建這樣一個陣容的時候,或許是想馬上立足於紐約想瘋了,而且Irving加上KD的組合太誘惑,所以對他們相當大方。還記得KD從勇士隊來的時候,還得受傷停賽一年,但籃網照樣奉上頂薪合約。而Irving因為抗議缺賽或是不打疫苗的期間,球隊也尊重Irving的決定。但是這個「尊重」不代表認同,更不代表我支持你有更進一步的行動、或者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我的忍耐度。而IrvingKD這種串聯互保的行動,不論IrvingKD威脅藍網、還是KDIrving來威脅藍網,他才不吃你這一套。說白了,當蔡崇信覺得你們兩個是互相串聯來威脅我,這已經超過了他的底線。

     

    像蔡崇信這種美國的少數族裔商人,你尊重他,他也會很尊重你;你把他當凱子,要是不太過份,他吃點虧也會跟你和平相處;但要是你威脅他、想吃定他,他一定會跟你幹到底。因為,從KDIrving來了之後,可說是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的對待,但你們兩個非但無尺寸之功,還搞的球隊烏煙瘴氣,這些年到底帶給籃網什麼?一個成功商人會和氣生財,但絕非沒有底線,如果蔡崇信真的給了Irving頂薪續約,那對其他辛勤打球的球員,公平嗎?作為一個老闆,他絕對不會忍受這樣的價值觀。而Irving還認為他的頂薪理所當然,是他的到來帶來了KD

     

    我覺得蔡老闆的從商之路中,大概比較少接觸到這種黑人的頂尖運動員的群體,該怎麼跟他們相處還不太清楚,也不太理解他們之間所謂的「兄弟情誼」是怎樣的,所以只能尊重,以恩與利結其心。結果對他們越好,越尊重他們,就越把你當凱子,蹬鼻子上臉的。說句不好聽的,這不是犯賤,是什麼?籃網原本還願意給Irving開兩年合約,這已經是最後通牒了,這不僅是告訴Irving,我已經忍你忍夠了,更是敲打KD,如果你覺得不公要離開,那麼我們也不會妥協。

     

    Irving在最近這兩年一下子躍升我在NBA最討厭的球員(很不幸,另一個叫Ben Simmons),他覺得這個世界好像都是欠他什麼。我對Irving的看法是:做為一個朋友,可能他可以是好朋友;但作為一個要共謀大事的隊友,他完全不合格。所以現在為什麼Irving乏人問津?恐怕所有的球隊管理層都有了一種默契:這個人我不要。湖人要不是有LeBron James,恐怕也不敢要,更不要說他的薪資還這麼高。我覺得他心理最病態的是,他自認為已經站在一種思想上的制高點去看世人,世人對他的批判都基於誤解與刻意歪曲。實際上,他根本也只是腳墊得高了一點而已。Irving說什麼總冠軍是他唯一的目標云云,根本就是說一套做一套,在這條路上他犧牲過什麼?他什麼也沒有犧牲,他說的話一個字都不能相信。

     

    但我更不理解的是KD,居然在此時提出想要被交易,尤其是Irving已經要留下的情況。你想挽回你的朋友在整個聯盟中的形象,最好的做法,難道不是珍惜這一年打出一些名堂來?而你選擇的是走人?

     

    從一些過往的消息來看,蔡崇信與Sean Marks對待KD真的如曹操對待關羽那樣。球隊的決策會問他意見,很多事情都予以優渥對待。但是因為Irving,至於嗎?我認為這種操作太不成熟。或許,這種不成熟,才是真正的KD,在球場上,他是死神,是人見人怕的殺手。但是很多處事的方式上,我真的覺得他不像他年齡那樣的成熟,甚至有點幼稚。

     

    KD第一次離開雷霆時,我挺難過,因為就算能拿到冠軍,他也只是增加人家冠軍的機率;好,在勇士拿了兩個總冠軍、收到兩個FMVP後,他離開勇士我是贊成的,因為他想試著去另一支球隊做領袖了。但他並沒有成為領袖,而是想跟Irving左右藍網的許多事,然後碰到這個不負責任的夥伴。他的領袖氣質在那裡?他有做為球隊老大應該有的擔當嗎?還是只看Irving的眼神,把其他人的企盼都推諸腦後?如果說第一次離開雷霆是因為自己想嚐嚐總冠軍的滋味,第二次離開勇士是想證明自己有帶隊能總冠軍的能力,而這一次,KD的離開證明自己根本就不是領袖球員,只是個將才而非帥才,而且毫無識人之明。分不清楚誰對他好、誰對他不好,分不清楚一個領袖球員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什麼事。這些東西,連比他年輕的Giannis Antetokounmpo都明白,而KD還搞不清楚,太滑稽了。

     

    所以這次,我真的失望。不管KD被交易到那裡,那支球隊應該還可能是問鼎冠軍的熱門球隊,但我所重視的不是這個。我以前所認知的那種球隊領袖、MVP級別的,除了自己要好,還要幫助隊友也好,而不是獨善其身,不爽就走。很顯然,KD不構成我所期待的那種領袖球員。

     

    在這次KD尋求交易之後,所謂的「球星報團」,這種風氣應該會很快落幕。我所謂的「報團」是指兩個或以上的明星級自由球員,他們之間的約定一起到某一隊這種事;或是強迫球隊交易到某個地方去與其他人聯手之類的。我很難想像NBA裡還有幾個夠份量的球星能幹出這種事來了。尤其現在最火熱的幾個年輕球星大都是歐洲人,外來的球星是不太會去想抱團的,他們可比美國這些自以為是的傢伙要有骨氣多了。這種抱團主要的弊端是帶給很多球隊很大的不確定性,造成了許多管理上的麻煩。我不敢說以後就不會有了,但是會這麼做的球星會越來越少。籃網這個組合,毫無疑問就是個抱團失敗的典範。

     

    另外,奉勸一句,想要跟你的好朋友維持友情,最好不要一起工作或是有金錢往來,要嘛毀了友誼,要嘛毀了工作,機率挺大的。而像Irving這種人,當朋友或許可以,但當隊友或同事,算了吧,你不知道何時他會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出賣你,最好遠離。

更多發表 « 前一頁 - 下一頁 »

News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

Post Calendar

<2023年4月>
週日週一週二週三週四週五週六
262728293031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123456

搜尋

Go

Archives

Syndication

SkinName:iroha_Blog2
Powered by Community Server (Commercial Edition), by Telligent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