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
  • 台啤香港行

    最近籃球最發燒的話題之一就是台啤香港行,在海峽杯籃球邀請賽中,不敵香港國家隊和大陸甲A八強之一福建潯興,在參賽四隊中只獲第三,沒有打出SBL總冠軍的身價與態度。

     

    球迷也納悶,台啤四名主力吳岱豪、何守正、陳世念、林志傑因傷退出瓊斯杯中華隊集訓,卻可以在香港打海峽杯籃賽,這又是怎麼回事?

     

    SBL季外應該輕鬆一下,也順便提供一些輕鬆一下的個人看法給大家參考:

    *台啤應邀前往香港海峽杯,就我知道那是去年就答應的事,去年在福建舉行海峽杯,台啤已經跟負責創辦這項賽事的福建晉江籃球界「大腕」們結識,並且相約香港見,這是一場友誼之約,也是每年例行的籃球外交。

     

    大腕們的招呼和尊重,以及禮遇台啤的友善,讓「海峽杯」這項賽事情感交流和推廣意義,勝過一切。目前香港國家隊的領隊,也就是香港第一南華隊的老闆都是福建人,他們想要積極推動籃運、廣結善緣、提升福建和香港的籃球實力,不在話下。

     

    *做為客人,台啤全員赴會是一種尊重與禮貌,球員帶傷上場亮相,也要給主人面子,這是友誼的表現。這也是吳、林、何、陳四人會上場亮相的主因。

     

    那麼為何台啤四人不打瓊斯杯中華隊,卻在海峽杯亮相,我的理解是:中華隊是要接受5-6周的強力密集訓練,一天兩餐,重量加倍,這四人的新傷舊傷和疲累,那裡受得了。台啤從四月封王就放假,休養足足兩個月,在海峽杯前才小練幾天球赴賽,那種內容、等級與顧慮是完全不同的。

     

    *陳信安、曾文鼎因傷退出中華隊休養的情況,也很類似,要上場打當然可以,但能發揮多少功力、實力,不無疑問。如果像瓊斯杯備戰這種練法和操法,已經又傷又累,SBL總冠軍賽都帶傷上場拚的國手,已經禁不起過度的操勞,這是做為教練、球員,一定會有的顧慮和基本考量。

     

    如果瓊斯杯改為亞籃賽或亞運兩項正式國際大賽,我相信這些因傷請假退隊的國手們,一定會有許多人會請攖再戰,力拚到底,那是一分榮譽感和責任的驅使。

     

    *台啤在海峽杯「輕鬆打」,那是一種季外的調息與友誼的昇華,能贏當然要贏,但爭輸贏也要看場子和主人、人情,因此台啤用人、調度都非常開放,球員不分主副,全都上場,但有傷絕不硬撐。香港是地主,也早已非昔日香港,動輒輸中華隊2030分,香港最近兩屆亞籃賽都只輸中華隊10-15分,而且中華隊全場比分都拉不開,以香港目前的實力,要擊SBL任何一隊,都不是什麼高難度的事,更何況是在香港打。

     

    潯興連續兩季是大陸甲A的八強球隊,鋒衛兩大主力劉玉棟、龔松林都是前大陸國家隊主力,實力不容小覷,經驗老到,打法硬實,當然也非三腳貓。海峽杯最後一戰香港力克潯興,贏走冠軍,證實了香港籃球已經不是我們10年前印象中的那支香港隊。

     

    *對香港和潯興來說,兩隊都想要贏得海峽杯冠軍,香港是地主,非贏不可,這比賽對香港隊來說,相當於香港瓊斯杯,外隊真的很不好打。對潯興來說,新任總教練劉嘉發來自台灣,一要證明自己實力,二是面子裡子都要顧,三得向海峽杯發起的家鄉父老交代,他們也有非贏不可的壓力。

     

    台啤在SBL季外,為海峽杯帶去人氣,結交朋友,認真看待,但不計輸贏,平日在SBL大多負責防守板凳末端冰桶的許誠文、潘仁德都成了球隊主力之一,這是一種季外的試練和球隊運作。

     

    *台啤香港行,輕鬆一下,這是一場兩岸籃球友誼的昇華之旅,明年會到澳門辦,香港籃球目前掌權的「大腕」都與福建有相當地緣關係,他們積極推動和深植籃球風氣、提升競爭力,不計代價投資耕耘的用心,才是我們要學習和了解的深度。

     

     

  • 陳子威「餘威繞樑」

    就在陳子威一拐架傷南韓球員之後,WNBA開扁了,陳子威的拐子餘威繞樑,三日不去,不知道是那記拐子該死,還是南韓那傢伙倒楣,或是WNBA才是正宗的「籃球格鬥之母」。

     

    陳子威賞給對方一個拐子是事實,但他實在也不需要承受這麼多的責難與罵名。

     

    瓊斯杯男子組的最後註腳與記憶竟然是「威哥那記暗拐」,雖然不能掩蓋中華男籃戰績並不理想的事實,但威哥一拐成名,轉移焦點,倒也功德一件。

     

    從新聞事件的衍生與創造力來看,陳子威的那一拐讓瓊斯30成為歷史,有趣的層面勝過輸球的真實意義,新中華隊的實力本來就不及這次邀訪對手,過分苛責並不相襯,陳子威的神來一拐還被抓來做為鞭屍之用,這種智慧與反應,也叫人佩服。

     

    我並不是要特別替陳子威打知名度,但他那記拐子似有意、還無心,實在微不足道。更何況,比起WNBA在底特律奧本山宮球場的拳腳戲,演出的女主角之一是「灌籃公主」帕克小姐,威哥的拐子,真的稀鬆平常多了。

     

    拐子,原本就存在球場上,那是籃球的一部分,你拐來、我回送,我送你、你還手,這就是籃球,裁判看到了就吹,看不到就漏吹,看不準就亂吹,這也是球賽的一部分。一旦雙方受不了,情緒失控,就會擦槍走火,演出帕克小姐主秀的WNBA女子拳擊賽,這也是球賽的一部分。

     

    認同拐子,接受群架,並不是要將之合理化,因為那都是球賽的一部分。但拐子裡的氣勢和凶猛鬥志,肢體格鬥中的火氣、情緒,那都是昇華出來的力量,不管正面或不正面,都不需要用個人的對與錯,是與非價值觀,去框住它。

     

    陳子威架拐的氣勢和火力,這是球員打球的氣勢與張力,只是他架的太直接、太明顯,更倒楣的是打傷了對手,引發火氣和衝突。

     

    帕克小姐面對球場上東拉西扯的肢體和拐來拐去,也感到不耐,帕克小姐有沒有明著來、暗著去,我們也沒有查覺,但雙方的火氣和怒氣,隨著火力衝撞與格鬥,激情四射,最後引爆「格鬥高潮」。這也是球賽的一部分。

     

    或許,真有觀眾喜愛看看這種沒有預期的拳腳戲和意外,這是意外插曲和餘興節目,就像NHL職業冰球的拳腳文化一樣。但並不表示,這種衝突和拐子被合理化了。

     

    陳子威的激情演出,是氣勢和鬥志的昇華,中華隊就是需要這種打球的「架勢與自信」,至於拐子是明著來,還是暗著出,那是技巧和經驗,也是考驗裁判的演出,合不合理,只能讓教練和球員、球迷自己去斟酌和學習了。

     

    17年前,我跟文爺大培兄在某公園鬥牛打全場,我們正在為「全國乙組籃球聯賽」備戰,大培兄是我親密隊友,我在拉下一記籃板之後,原本火氣上升的情緒更為亢奮,也真的受不了前後左右不斷的拉扯推擠,拱來戳去,下籃板後右肘順手一揮,以一記霸王肘正中伺候了文爺,以及他戴著眼鏡的左眼,只見當場破碎的鏡片四射,血濺四溢,我們兩人一起進了急診室。

     

    急診護士小姐看到外傷急診兩人,非常有經驗又冷靜的說,「那個嚴重的先進來」,我順手一比,大培兄就進去急診手術室縫合,只聽到他哀嚎痛哭,鬼吼鬼叫,讓人不捨….

     

    文爺左眼下方好像縫了七、八針,我的右肘縫了6針,很長一隻蜈蚣,是為吾友永恆註記。

     

    我必須聲明一下,我的操守與品德還算正常,請不要誤會,也很孝順父母,兄友弟恭,重倫理尊輩分,努力工作,我只是上了球場會不經意狠狠的揮肘、架拐,當對手一再惹我時,我必然會反擊回來而已。

     

    這就是籃球。

     

  • 我愛中華

    當中華男籃在瓊斯杯第七名之戰,以7483輸給南韓大學明星隊,落居瓊斯杯第八名時,中華隊成員、教練團、球迷、所有關心籃球的,想必都沮喪到無法自已。

     

    球員盡力,但他們打的並不出色,團隊融合也不佳,這樣的結局確實很讓人沮喪。

     

    打完瓊斯杯這場「籃球聖戰」,中華男籃打出許多使命和啟示:

     

    整合問題:不管是那一代中華隊,從2001年大換血到現在,中華隊面臨的問題都一樣,就是「整合不力」。

     

    過去七年,中華隊不管是菁英出擊,還是主力缺席,不論是集訓加移訓45個月,還是短期集訓5-6周,中華隊的團隊戰力與整合,總是不盡理想,打不出合理、相襯的戰力。整合不力的問題和瓶頸,當然與球員能力、教練能力息息相關。


    球員問題:精英中華隊,還可以靠球員的天分與特異功能,靠個人傑出的表現,打出驚奇之作,演出奇蹟(比如:07年亞籃賽擊敗地主日本)。一旦精英不在,新人老少一體出擊,中華隊的整合狀況也不理想,甚至更嬴弱,團隊戰力更不好。

     

    球員的基本動作,對球賽的理解力和團隊意識,還有更重要的防守態度和意志,都是形成整合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很顯然國內的聯賽和訓練,教練的觀念和球員習慣、基礎訓練,都要有所警惕和改善。

     

    教練問題:韓國教練鄭光錫行不行?每個人各有定見和觀點,但整合不力,融合不佳,團隊戰力未能發揮,教練絕對首當其衝,難辭其咎。

     

    受限於語文問題,影響溝通方式和密集度的需求,瓊斯杯新中華隊顯然在精神教育、團隊凝聚、攻防戰術溝通,以及教練球員互動了解上受限太多。

     

    當總教練無法和球員暢所欲言,激盪士氣,同時完整的溝通和相互理解,只能用猜與碰碰運氣時,中華隊要凝聚戰力,打出整合性,談何容易。

     

    拋開執行力與執教能力,光是溝通、互動、激勵士氣,都可能形成困擾,教練的經驗和智慧,無法完全灌注在球員身上、腦袋裡,中華隊當然很難凝聚出戰力,同時更深入的理解比賽,發揮潛能。

     

    瓊斯杯的定義:瓊斯杯是一場行銷聖戰,中華隊只能贏、不容輸的舞台,這是民族意識的激盪,更是籃球行銷與歷史的總合。可惜,中華隊輸掉了今年這場聖戰,他們輸的結果是非戰之罪,只是輸的內容和方式,需要好好省思。

     

    輸,對新中華隊來說,有其必然性,因為卡達、約旦、哈薩克、埃及國家隊,以及澳洲、美國隊的戰力與組織,都優於新中華隊。但中華隊沒能打出年輕球隊的特色,像全場壓迫,如活力四射的運動力,還有滿場飛奔的激情,這是教練執教與整合之失。

     

    瓊斯杯30年,早已經從歷史、傳奇、情感,定義為「行銷聖戰」,輸掉這場聖戰,損失的是收入和名聲,但籃球要重新振作起來,仍需要完整的精湛思維與經營手法,更重要的是SBL超籃賽季與精采賽事的提升,才能挽救輸掉這場聖戰的損失。

     

    中華男籃打完了「聖戰」,我想說一句「我愛中華」,雖然輸球,儘管打的並不出色,但我能理解其中的原因和枝枝節節,還有許多細膩的心理和處境。

     

    輸球,不該沮喪,既然輸了,何妨往前看,多想想,在未來的球場上找回來失去的東西和自信。

     

    這才是參與慘烈聖戰之後,最正確、最需要的心態。

     

  • 中華男籃體檢日記

    瓊斯杯新中華隊6連敗收場,罵聲連連。

     

    其實新中華隊打成這樣,既沒有組織、又欠缺章法和韌性,同時籃板球大量失控,攻防節奏失靈,球員理解比賽的智慧普遍不夠,以至於團隊戰力不彰,沒有打出年輕球隊該有的士氣、活力和團隊。

     

    很多檢討的聲音指向球員,說年輕球員的經驗不足,基本動作不紮實,以至於在強大防守壓力下,就現出原形。至於大家都看到的因素,包括身高太矮,籃板球失控,外線失靈,節奏失當等問題,則是檢討之餘的外在因素。

     

    有趣的是,還沒有聽到誰去檢討韓國教練不行的。轉播瓊斯杯的ESPN球評沒有,因為他們不敢去碰觸這個敏感問題,中華籃協也沒有,因為韓國教練是他們找來的。

     

    球隊帶不好,團隊戰力打不出來,該檢討就要檢討,這是對事不對人,不能光是檢討球員。做為教練的,也應該要有擔當站出來,坦承組織、整合成果不佳,未能凝聚出團隊戰力,把年輕球員融合在一起,打出更強大的戰力,創造奇蹟。

     

    我想幫球員講講話,他們都很有心,都很盡力,並且全力以赴,許致強、王志群、李學林、李豐永、李啟億、楊敬敏、楊哲宜、歐陽進恆,上場的那個不拚,那個不求好心切。但他們上了球場卻無法融合為一個團隊,整合出戰力,發揮最大的團隊戰力,這又是誰要承擔責任?

     

    負責指揮作戰,負責調兵遣將,負責組織和整合的教練團與總教練,就應該要站出來承擔責任。

     

    現在去扯球員基本動作不紮實,那簡直就是「開玩笑」,扣除未入選的6名主力,這批球員是我們最好的菁英,他們基本動作不夠紮實,大多數新進國手經驗不足,無法打硬仗,只有生猛的活力和速度、拚勁,這都是早知道的情況。

     

    教練團本來就應該針對新中華隊這種特質與特性,去擬定防守策略,去製訂進攻戰術,去教導球員如何打團隊籃球,做好防守與卡位,減輕因為身高、卡位不確實問題,導致籃板球失控的傷害,降低失誤率,製造最好的出手空檔,同時把防守做的更積極、更富侵略性、也更完整。

     

    新中華隊這批球員,還可以整合的更好、更有戰力、更具對抗性,可惜教練團沒有做到,球員也沒有學到太多。

     

    這是整體的失誤,不只是球員的基本動作與經驗問題。

     

    至於中華隊6連敗,這不是意外的戰局,6名主力國手不在陣,新中華隊國手當家,要對卡達、埃及、約旦、哈薩克國家隊和美、澳強權,原本就是艱苦的任務,只是中華隊應該要打得更好、更有韌性,同時打出一支球隊的樣子,而不是只能打爛仗與掙扎。

     

    這是球員信心不足問題,也是教練團整合與執行力不足所致。

     

    球員的能力就是如此,身高就是如此,但整合與凝聚戰力的關鍵在教練,戰略運用與戰術執行的制訂也在教練,新中華隊未能在瓊斯杯打出讓人滿意的球賽,教練團要承擔的責任比球員更大、更重。

     

     

  • 三分球不是原罪

    「中華小球」贏得不少讚賞,但也換來許多質疑,質疑的聲音很大的一部分來自

    「三分球太多了」。

     

    SBL到瓊斯杯,我們經常聽到國內球員三分球投太多的「質疑」。這樣的說法其實也沒錯,三分球可以豪取、偷襲、提升士氣,但也可能帶來傷害、進攻模式呆板,並表現出無能的球賽內涵和理解力。

     

    從今年瓊斯杯看來,新中華隊平均每場三分球出手約在30次左右,不會少於25次,但也沒有多到40次,這項平均值大概比SBL賽季各隊三分球出手次數平均值略多兩、三次。

     

    三分球投很多不好嗎?我不認為。

     

    國內球隊和中華隊三分球一向投很多,甚至比最擅長三分球的南韓隊都多,這是引起許多爭議與質疑很重要的關鍵,當然命中率並不理想、穩定,球賽也大多沒有因為三分球戰術,力挽狂瀾也是主因。

     

    以三分球做為進攻主軸,通常有幾個狀況:

     

    第一、戰術呆板:三分線外見機就砍,這是沒有戰術或戰術執行不力最後的解決手段,也可以是戰術呆板的一種解讀。

     

    第二、習慣使然:國內球隊一向以鋒衛為主軸,球都在後場球員的處理下結束,即使是內線長人也經常在外圍持球,負責終結進攻,三分球投很多、投太多,自不意外。

     

    第三、擅長:其實國內球隊最擅長的進攻並不是小組合作或內線、擋切,而是外線轟炸,這是球隊、教練、球員最習慣也最擅長的打法。

     

    三分球投的多,不是原罪,只要出手機會來了,只要大多數出手都很合理,只要能改變比賽、扭轉局勢,只要可以做為突襲和奇襲的目的,沒有什麼不可以。問題是:如果這又是中華隊唯一,也是最擅長的武器,那麼何不大膽去試、去砍、去投,嘗試改變比賽。

     

    中華隊三分球投很多,甚至是最重要的進攻武器,從比賽過程與內容來看,我認為無可厚非。我的理由有幾個:

     

    1、中華隊球員是三分球砍將很多,中距離跳投能力貧乏,戰術執行能力貧乏,以三分球做為進攻主軸,沒什麼不好。

     

    2、在過去幾場比賽裡,中華隊的三分球狂轟戰術,過程和結果都還OK,反擊和扭轉的情勢比失控情況多,這是可以接受的範圍。

     

    3、中華隊可以增加內線的侵略性和衝擊力,並且做到「內傳外送」或「內切外傳」的侵略性,可以創造更大的三分球或外線出手,同時可以增加「切入上籃挑戰對手」的比率,戰況與三分球戰術將會更有效率。

     

    中華小球的三分球不是原罪,但還可以更好。

     

     

更多發表 « 前一頁 - 下一頁 »
SkinName:iroha_Blog2
Powered by Community Server (Commercial Edition), by Telligent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