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首頁 作者專欄 新聞 市民開講 活動專區 論壇

Schumi的戰術板塗鴉

圓球戰術教練 Schumi 的戰術板塗鴉

落幕的籃球夏天

武漢亞錦賽落幕了,中華隊以第八名作收,網路上批評與檢討的聲浪不斷,當然鼓勵與安慰的言論也有;有人說該罵,有人說不該苛責,都各有各的道理,打的不理想是事實,球員教練團都很辛苦也是事實,該怎麼去作論斷,或許不是這裡說了算,當然檢討是一定要檢討的,畢竟過程中從制度面到球場表現都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所以到底這次的表現是該罵還是該鼓勵呢?筆者這裡試圖提出一些不同的方向來給各位參考,也提出一些不同看法給各位與中華籃協作思考,不管是不是狗吠火車,始終愛籃球的心都會促使筆者來利用這一個小小的平台作發聲之用。

 

 

怎樣的成績才算合理?

 

先攤開過去中華男籃在亞錦賽的成績,以鄭志龍世代開始崛起之後的成績依序是:

1989-吉隆坡-3(最好)

1991-曼谷-4

1993-神戶-5

1995-漢城-4

1997-雅加達-6

1999-福岡-4

莫再提的換血分隔線

2001-上海-7

2003-哈爾濱-11(最差)

2005-多哈-7

2007-德島-6

2009-天津-5

2011-武漢-8

 

假設這幾屆以換血世代為主的成績不論,再加上扣除那個慘不忍睹的第11名,實際上四五六名應該是我們合理的位置,也就是說四強大概是我們的極限(從老中華時代開始就是如此,季軍那次我才不到10歲,不知道發生甚麼事也那懂甚麼鬼籃球,所以也不好說是正常還是異常?),但當年西亞尚未崛起,沒有歸化這種東西,身材條件固然以前一樣比不上大陸南韓,但也沒有像現在這麼多,正如有別人提過的:亞洲各國的球員是越來越高,而且成長速度不小,我們呢?

 

當然身高不是一切,再加上體型又如何?每一國都往更先進的籃球國家靠攏,訓練、飲食這兩個因素加上去,造成我們不只比人家矮,還沒人家壯,講一個可能一般沒有參與過競爭比較激烈的各級聯賽級別的人比較難理解的觀念:籃球場上當你遇到比自己更高的對手時,每個肢體碰撞動作都會消耗大量的體能,不論籃下或外圍。現代籃球在身體對抗上有沒比以往激烈筆者不敢說,但對抗上的標準比起以前要來的提高很多這絕對是肯定的(身體素質普遍提升),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我們既沒人家高,也沒人家壯,體能上的消耗自然很可觀,即使這一批所謂黃金世代球員的身體條件都比以往來的更好,但可惜台灣的成長幅度不及對手,訓練環境與方法也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與日提升,

 

已逝的錢一飛教練曾經在很多年前就說過,未來的亞洲籃球,一個6-10’(208cm)左右的中鋒是基本配備,沒有的話很難玩得下去。不論他個人在各位心中的地位與評價是如何,這句話卻是半點不假,看看除了我們之外的亞洲前八強,哪一支隊伍不是至少都有一個超過這個最低標準(或是接近)的長人?中國、伊朗這種有NBA級球員的姑且不論,南韓、菲律賓、約旦、黎巴嫩、日本,那隊不是?更不要提有些隊還有兩個以上,不是說身材決定一切,但連基本的身材條件都沒有要怎麼跟對手談打籃球?

 

再加上其實亞洲主要強國的實力分佈大概可以三大集團作歸類,中國、伊朗毫無疑問是第一集團,南韓、黎巴嫩(主力到齊下)、約旦、菲律賓(以今年加上歸化球員之後)算是第二集團,卡達(他們的狀況比較不穩)、日本、中華就是第三集團;但第二與第三的差距並非像第一與第三那樣過於巨大,臨場發揮的好再加上對手有一點失常或是狀況的話,第二與第三集團的球打起來都還是會有點不確定性存在的,有鑒於此筆者認為,四強以上真的都是超水準的高標,如果排名賽能有在臨場有不錯發揮,五六名算是不錯的成績,稍微有點失常的話,七八名都還是合理範圍,以三哥給予球員60分的評價來看,合情合理,即使我們感性上都會美化一點自己的國家隊,然而這卻是理性上不可不面對的現實。

 

 

中華隊的表現究竟是好還是壞?

 

三哥給了球員60分的及格分數,上面也提到這並不過份,如果逐一拆開來看的話:

 

曾文鼎這次表現不如以往突出,幾場球下來不難發現他是有點不在狀況的,比較奇怪的是在出發到武漢之前的練習中並沒有如此大的差異,亞錦賽中間與結束後筆者沒有與他本人作過確認,但應該與他瓊斯盃受的傷有關,要嘛不是體能沒有調整好,不嘛就是傷勢有在大陸復發的可能。

 

吳岱豪在國際賽上往往會開啟無雙模式,他有標準的中鋒腳步與不錯的騙對手重心的假動作、不怕碰撞、敢往裡面打,這都是他的優點;美中不足的是在台灣這個環境,即便練球時數多,卻也始終缺乏高強度的對抗可以讓他維持當年剛從BYUH歸國時的手感跟敏捷性,時間一久就是這樣,動作還是能作,可不若以前快,身體也不像以前一樣記得那個對抗後的放球手感,加上他的膝蓋傷勢剛痊癒不久,體能負荷不上也不會太意外,大致上算表現的不差,是說跟那個2007年德島亞錦賽的他有不小差距就是了。

 

陳信安這次身為隊長的確打的十分積極,但也確實如他先前自己講過大概只回復到六成的水準,膝蓋的傷勢應該是痊癒了,他的致空能力還是十分優秀,外線與罰球的穩定度都不算太差,可惜他的第一步爆發力與過往有一小段落差,很多時候不是他不願意切,實際上是膝蓋曾經受過的傷讓他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有如切豆腐般一個人殺進去得分的能力了,但他增加了中距離投籃的比例,這是好事。

 

林志傑算是比較令人失望的球員,他的積極度很夠,防守很賣力,偏偏身為中華隊重要進攻主力的他在進攻上大幅失常,也跟曾文鼎一樣,出發之前的狀況是不差的,最大的狀況應該是出手信心與節奏的問題;很多時候的出手他都是有空檔,就是太過想要穩一下再投,與自己本身過往那種拿了球就砍的節奏不一樣,這樣作不一定是好,也有可能像他一樣弄的適得其反,最後整個出手動作都亂了套,總歸他真的想太多了,直到最後兩場比賽沒甚麼壓力了才稍稍有些回復的跡象。

 

李學林在瓊斯盃黏球的狀況十分嚴重,亞錦賽改善不少,經過CBA的歷練後,後衛群中能在對抗後依舊保持良好的護球能力與推進能力的也只有他;但CBA的經驗的影響是好是壞實在有些難以斷定,可能是因為CBA的節奏不像SBL快,外加重訓的份量有增加上,以往靈巧的速度稍退,持球在手上的時間想主導攻勢也變得比以往長(有一些險球以往他是會傳的),但畢竟才過去一年,這邊筆者也不敢妄下斷論。

 

張宗憲頂著NCAA Div-II’s MOP光環回來加入中華隊,相信很多人都對他有不小的期待,特別是2009年的天津亞錦賽以一個菜鳥之姿展現出初生之犢不謂虎的氣勢與表現,眾人都張大眼睛等著看他今年的表現,以結果論來說,並沒有讓人感到更加進步的感受,外線依舊不夠穩定、左手運球有待加強、切入的選擇還是不夠聰明,但年輕的本錢讓他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與時間、敢打敢切並且充滿拼勁的想法還是值得嘉許,另外固然美式球風是強調有機會就要出手不應該傳掉的風格,可筆者還是要再次建議宗憲,有時候不去凸顯個人光芒並適當的配合團隊的打法來伺機選擇更好的出手機會不一定就會不好,或許還會收到更有效率的結果也不一定。

 

呂政儒則是讓人失望,當初選他捨陳順詳(姑且不論退訓理由),很大的考量是去年亞運會他在亞洲層級的賽場繳出不錯的實績,能夠頂住壓力與碰撞展現射手的價值(陳順詳就是這點吃虧,他有過機會卻失常,沒能證明自己在壓力下也能頂得住),但亞錦賽的場上卻沒能發揮他進攻面該有的功用,反而是讓中華隊的防守更加雪上加霜。

 

簡嘉宏的上場時間沒有想像的多,其實也沒甚麼太讓人意外的地方,以他的身材在國際賽打到四號位實在是太勉強,進攻防守都一樣,這點比賽中看得很清楚,雖然可惜了他的低位腳步,但在中華隊這次比較強調防守的主軸來看,上場時間沒有太多這點或那麼不合理;何守正的表現也不如預期,但他的身材就是擺在那,在內線人手如此不足下,他能每場上來吃個10多分鐘左右的時間多少可以調節曾吳兩人的體能與犯規問題,但籃板失守這問題的確不管在卡位技巧或是意識上都不夠是要改進的,在國內或許因為普遍禁區身高相近或不夠高可以用彈跳去搶籃板,但當面對到的對手都比你高比你壯比你會跳下,沒有好的卡位技巧與積極衝搶籃板的意識的話,怎麼搶的到籃板呢?再來是許多球迷都有提到的毛加恩,筆者不否認他在場上的時候對中華隊的得分上有幫助,然而本次中華隊對他的定位是四號,需要的是對禁區的保護(用的對不對與結果先不論,畢竟選他的用意是如此,結果是好是壞都是事後論了),他是一枚活棋,但相對也代表他在每個位置都有所不足都不是專精,事實證明在禁區缺乏碰撞能力的他,是不能讓教練放心擺上場的球員,那當初為何不選周柏臣,筆者始終認為教練團有他的考量,不過從結果上來看不論是甚麼考量都是一個失敗的決定。

 

蘇翔翊在瓊斯盃獲得了大量的上場時間,表現亦不差,到了真槍實彈的亞洲盃,他對抗性不足的缺點還是被凸顯出來,當對手從3/4的前場就開始壓迫下,明顯讓我們的推進受阻,而他本身又缺乏穩定外線能力,切入也因為高強度的對抗而發揮不出來,造就了他無法替李學林分擔比較多的上場時間,同時過於依賴良好的場上空間感去傳比較花俏的球這個點也無形中產生了一些失誤;相對上場時間更少的陳世念來說,世念至少在身體對抗性上沒有問題,即便他的左手運球以及護球動作、變向加速能力不如前面兩人,但他在改掉了以往太喜歡傳那種一球到位的助攻這個習慣後,在場上還算是中規中矩,也還好中華隊保持近年的傳統帶了三後衛

 

以球隊整體來看,只能說60分是一個很友善的數字,筆者認為是不及格的,瓊斯盃許多打的不錯的方法到了亞錦賽都不見了!像是Passing-Game、不斷換位的Hi-Low、甚至是在至少三場比賽結尾時都有演練的Flex,在武漢幾乎都看不到,剩下的只有快攻與接續的Early-Offense以及有些混亂的1-4 motion與大量的Isolation…,頂多再加幾個由高位開後門的小組配合,這點在與Bob.Hill離台前一起喝咖啡閒聊時他也表示,瓊斯盃的中華隊與亞錦賽的中華隊簡直是兩隻不同的隊伍,我們多加了吳岱豪,多了一個長人,卻沒有產生整體的化學作用,另外在一些戰術可能在瓊斯盃可以順利推進到前場再來發動,在亞錦賽要推進過半場時就開始受阻不說,進到半場想跑卻跑不出來(掩護不確實、空手跑位在身體對抗性屈居下風甩不開人等),最後就是一直流於單打而缺少章法。對於沒能至少維持瓊斯盃的水準與莫名的進攻當機,他感到十分訝異也十分可惜(這點實在深有同感),Bob.Hill的訓練方式、籃球觀念與戰術概念都讓筆者在這三個月中一旁觀看訓練時感到獲益良多,也難得中華隊有了這樣一個大師級的NBA教練來帶領,卻沒辦法凸顯出成效;同時這一次的賽程對我們算是少見的有利,只能說最後這樣的結果實在太讓人難過。

 

教練團的功過?

 

三哥自評為不及格,客觀來看也的確如此,首先臨場換人上有一些讓人捉摸不清的點,筆者將之歸因為應變速度不夠快不夠明確,最明顯的就是中華隊往往第一節打的不錯,或許有一些情蒐多多少少提供了一些作用,但當對手改變作法的時候,球員來不及應變,場邊的教練就該要作到,沒能有效的利用換人去處理場上發生的狀況是一個,再者當球隊在場上陷入流於單打的時候,三哥沒能找出一個解決方法來改善,有點類似上面的情況,因為無論是喊暫停也好,或是中場休息前先快速想出應變方式來在休息室作交代,最後是當有一些不利於我們判決的時候,三哥過與理性與溫和的個性也讓中華隊吃了一些虧,以上這些都是總教練的責任;固然三哥是首次獨挑大樑擔任總教練(而且帶的還是中華隊),這樣去評斷一個先前只有四年助理教練資歷的菜鳥總教練似乎有些嚴苛,但畢竟這是國家隊,這些就是身為國家隊總教練的榮耀之外亦不可避免一定要承擔的責任,造成這樣的理由之一就是由SBL冠軍隊教練擔任國家隊總教練的規定而來。筆者認為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要被死規定來綁住活人,下場就是這樣,固然給了一個未來可能會是國家隊教練常客的人很好的磨練機會,相對卻犧牲了國家隊的戰績(也讓被磨練的人成了眾失之的),這絕對不是一個權宜之後最好的作法。

 

有人也提出有了Bob.Hill 也不見對中華隊有多大的幫助,或許歐洲教練會更適合中華隊之類的論調。筆者不置可否,畢竟國際賽場上歐洲教練的確是一個主流,但要因為這次的表現來作這樣的判斷卻是有失公允,筆者認為美式風格也好歐式風格也罷,絕對都各有其優點的,只是說實際面上可能會因為各種因素而有所差別,但不管教練再怎麼有料,實際練球跟上場的人始終是球員,準備期吸收的不好或是決勝期執行的不確實,該怪教練嗎?客觀一點來看,球員的責任或許更多過教練(當然球員都很辛苦,but…wellyou know that~);提供一個有趣的觀點值得大家仔細思考,對台灣的球員來說(指大學以上),Coach代表的是教練?還是叫練?是我教你就練?還是我叫你才練?教,虛心學習全盤吸收的能有多少?叫,放下球星身段盡心盡力在練習時作到100%的又有多少呢?這應該人人心中皆有一把尺!

 

未來該做些甚麼?

 

制度、歸化、環境、心態,有太多太多東西是需要改進的,但根本上,有些東西更需要去作,像是上面提到的外籍教練問題,之前有鄭光錫,今年有Bob.Hill,一個韓式一個美式,假定未來找的是歐式球風的教練好了,每兩三年就換一套,我們始終是處在學習與適應的狀況之中,同時這些外教帶給中華隊的東西能不能廣泛的幫助到台灣籃球而非中華隊這一個金字塔頂端的個體也是一個問題。

 

更早之前U-19的世青賽結束之後,有提到未來青年國家隊球員的培養與這批球員未來的養成計畫,絕對是一件好事,但筆者認為在這之前,或許國內籃壇更應該作的是從基層到國家隊,都應該要大力的去推廣一個相同的進攻系統,不論是MotionPrinceton或是Flex都好,並且請一個好的外教來長期主導建立以利後續發展沿用,同時讓他替台灣大量培養新銳教練廣佈基層;以國際潮流來看或許Motion是現今的潮流而Flex也不乏許多歐陸國家廣為使用,但不管是哪一種,都有其共通點:是一個原則性的進攻。

 

台灣的國家隊集訓時間往往不算長,準備時間也不夠,球員又是從四面八方匯集過來,短時間內要整合這批平時都各自打不同系統與扮演不同角色的球員打出一套流暢的進攻絕非易事,但如果換成是這種有原則性的進攻呢?因為平時遵守的進攻原則都是相同的,需要改變的只有依照教練想法不同的細部跑位方式,對球隊來講理當調整磨合能更為快速的進入狀況,歐洲國家是這麼玩的,不講歐洲就講韓國好了,就連離我們不遠的韓國也是這麼搞的,各級代表隊出去都打得有模有樣而且戰術精神都保持相同,所以就算瓊斯盃人家派的是大專明星隊照樣可以跟中華成人隊對抗甚至於贏球。

 

在改變制度之前,筆者認為或許這是一個更需要作也更為有效的作法。

 

 

餘韻猶存但不免令人感到些許惆悵的籃球夏天終幕

 

對筆者個人來說,這一個充實的籃球夏天,在今天送別Bob.Hill離台之後也結束了,這是筆者第一次這麼深入去參與到國家隊層級的集訓備戰、賽前準備以及整個比賽過程,對於能有這個機會與中華隊一起經歷三個月來所有的種種並從外國教練身上學習到不少知識感到十分難得之外,最後結果不如眾意而難免失望之餘,也深深感受到我們國內籃壇不論是在軟硬體的後備支援以及對國際賽場的認知都有太多的不足,但個人能力始終有限,不論多麼努力也只不過是杯水車薪罷了,對於國內籃球的未來有太多太多的想法無法逐一道盡,只能說不管是主事者、球團、教練球員,都得要努力的往前走,跟上國際籃球潮流的腳步,才不會在未來有落出亞洲八強之外的憾事發生,台灣籃球,還有很大的一段路要走,未來的每個籃球夏天才能除了充實之外的感動而不是惆悵,共勉之。

 

PS:

關於Bob.Hill替中華隊設計的戰術部分筆者猜想還是有些人想一窺其貌,請有待經過整理後取幾個由瓊斯盃開始有展現過的並使用比較頻繁的再來加以介紹。

Published 2011年9月30日 下午 05:44 by schumi
Anonymous comments are disabled
地址:10646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3段29號10樓之1
電話:02-2366-1520
Copyright © 2007-2016 圓球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mmunity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