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首頁 作者專欄 新聞 市民開講 活動專區 論壇

Schumi的戰術板塗鴉

圓球戰術教練 Schumi 的戰術板塗鴉

你所不知的旅美小祕密

最近看了幾篇有關鍾秀鼐、周儀翔的新聞,又聽說上周是SBL官方的灌籃高手週以及曾跟幾位前輩聊到台灣選手是旅美好還是去跟我們球風相近的南韓好的話題,加之近年來台灣選手一個個前仆後繼的赴美挑戰浪潮掀起,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深究一下這個議題吧!

 

首先呼應一下灌籃高手週的主題,該漫畫中赴美挑戰的天才長人谷澤龍二曾說:我以為來了美國,呼吸到這裡的空氣就可以讓我跳的更高』。

 

所以首先要有個認知就是,並不是到了美國深造就會讓球員跟吃了撒尿牛丸一樣,人明顯的變壯了而且考試都得一百分,美國雖然是籃球大國也算是現今世界籃球潮流的重鎮,但不代表任何球員到了這裡後都可以跳昇一個等級,其中的理由有很多,這邊舉幾個比較不為人知的部分來作為代表。

 

一.練習時間與練習量

 

NCAA為例,賽季期間一周的練習時間限制為20小時,沒錯,你沒看錯,就是20小時!其中該周內有比賽的話,一場比賽時間為兩小時,也就是說如果一周內有兩場比賽的話(假設為聯盟例行賽與其他大小錦標賽之類各一場),練習時間就比需扣掉4小時,即為一周只能練16小時,並且每周規定至少要有一天休息日(Rest day,簡單總結一下,一周練六天(比賽當天開始前或結束後也練的話),每天練習時間只有2.67小時而已,頂多就是一天練一趟,而且此規定無論是DIV.I或是DIV.II都一樣;跟台灣的UBA甲一級球隊相比,一周練六天的狀況下通常是一天兩趟,每趟約為2.5~3小時不等。

 

當然美式的練球風格比較重質不重量,美國教練的教法也比較細膩一點,但以筆者本身師承過的美國教練從高中到NBA等級都有過的經驗來看,其實練球的東西是大同小異的,很多東西台灣的球隊都有練,只是他們相當注重每項訓練的原則性、連貫性同時還有對每個動作的細節要求是相當高的,但除此之外,美國訓練需要球員有相當高的自主性以及對自我發展的想法,因為自主訓練是不需要算在練習時間內的。

 

上述的練習時間限制在20小時/週是整個聯盟的規定,但諸如像重量訓練、投籃訓練、個人動作訓練等並不在此限(唯教練不可到場,同時投籃與個人技巧訓練不得在學校內進行),也就是說球員需要自己有想法要加強自己甚麼,並與教練討論過後經教練指導、開菜單,最後自行利用時間去安排訓練。

 

所以若一個球員缺少自主訓練的意識,只是跟著球隊練習,即便受的是多細膩或是多良好的訓練,那進步空間就可想而知了。

 

二.DIV.IDIV.II的差別

 

首先要破除一個迷思就是:DIV.II就一定不如DIV.I的學校?

 

其實一級跟二級的差別不在實力強弱而在學校規模,如果學校規模不夠大,可能只有一兩個學院之類,那是不可能成為DIV.I的球隊的;以台灣為例,可能就像大學內諸如理、工、商、法、醫、藥、社會、語文等學院一應具全,但某些大學就只有理工商法學院的差別。

 

再者,就算是DIV.I的學校,如果該校並不注重籃球項目(Basketball program)發展,那即便是一級球隊實力也不見得強到哪去,因為有可能學校並沒有提供所謂的獎學金名額(Scholarship;分為全額或半額)給籃球隊,那當然招生來的球員素質也不會好到哪去;相反來說,就算是DIV.II的學校只要注重籃球項目發展或是願意提供獎學金名額給球隊,那自然就能讓招收到好球員並使球隊有發展性。

 

當然就受到關注度來說是DIV.I來的高,但許多黑人球員的家境並不好,現今仍有相當高的比例是需要有獎學金補助才有辦法念大學的黑人球員,然而各校獎學金名額始終是有限的(特別是全額),自然不免還是有一些不錯的球員因此緣故而去就讀DIV.II的學校。

 

三.球隊成員的素質

 

基本上想成為美國任一所大學的球員並不是一件難事,對學校或球隊來說,如果你是自費就讀,並不需要學校給予任何補助的學生,你只需要在球隊練習時間走到體育館,說你想參加球隊或是想跟著練球,大多都可以成功,因為球隊並不需要為你支出任何一毛錢,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的損失。

 

這也是球迷間俗稱的Work-on,以台灣的觀點來看可能就是練習生或是二隊三隊之類的,只是上場比賽的名額就是那樣,除非你是不世出的奇才或是被埋沒的珍珠,不然基本上就是陪公子練功的腳色,但你還是球隊的一員這是無庸置疑的。

 

這個狀況一樣適用在無論一二級學校,所以這部分算是承接上述第二點的補充,並非DIV.I出身的球員都是可以飛天遁地的。

 

 

上面這三點算是制度面跟練球文化面的東西,最後當然還有語言上的問題,就筆者個人認為這是最大的問題。

 

籃球是一項需要溝通的運動,不論是隊友之間或是球員與教練之間,如果溝通上有問題,那很多事情都會有所落差。筆者曾經聽過一個旅美球員在美國打球,教練講了一大串,但他只聽得懂一兩句,結果在練球跟比賽中他作不到教練的要求或者說是作錯教練要的指示就失去了上場機會,跟隊友也配合不起來,那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教練是那一位名師,該球員能有多大的進展就不言而喻了;還記得陳信安曾經多次赴美,有人說他的問題在防守,但前中華隊技術顧問Bob.Hill針對此曾如此回答筆者:『語言問題絕對是比防守還要來的大,這也是林書豪之所以能比陳信安更成功的諸多原因之一,因為他完全沒有溝通上的問題』(雖然當時林書豪尚未站穩NBA,但也已經有了正式上場記錄)。

 

況且美國籃球不是光打球就好,在校成績如果未到標準是沒辦法上場比賽的。先不論球員本身的腦袋在念書這檔事上靈不靈光,光是語文能力不佳在上課時聽不懂、書也看不懂,那就更不用說書念不念的來了。

 

 

所以綜合本文所述,這都是需要考慮進去的因素,並非旅美就是神,也非DIV.I都很強、DIV.II就不怎麼樣,如果語言能力不佳、沒有自我思考能力以及高度自主性、選擇學校時沒有詳加打聽深思熟慮並且能在打球外兼顧課業,那就算旅美後也不見得能有多大成長;而對球迷來說應該也可以對旅美打球這件事有更深一些的認識,瞭解到NCAA內的一些教不為人知的規定與美式練球文化的不同。

 

 

Published 2014年1月19日 下午 08:23 by schumi
Anonymous comments are disabled
地址:10646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3段29號10樓之1
電話:02-2366-1520
Copyright © 2007-2016 圓球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mmunity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