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首頁 作者專欄 新聞 市民開講 活動專區 論壇

Schumi的戰術板塗鴉

圓球戰術教練 Schumi 的戰術板塗鴉

  • 戰術介紹系列之一:淺談快攻與兩大快攻類別

    長期留意本更新速度不一之專欄的讀者,應該了解筆者在闡述戰術這一塊上十分注重進攻的合理流程,也就是:快攻─急攻─機遇戰─系統戰─特別作給某人的Set play的這個順序,由前到後的排列,在球場上為了得分這個目的去執行下的難度也越來越高,今天就讓我們先從最簡單容易(!?)的快攻開始看起。

     

     

    一個半場擠上十個人,自然空間狹隘,也凸顯出幾乎利用到一整個全場的快攻在空間使用上更顯餘裕,同時如果防守方來不及回防形成多打少的情況,自然是更加輕鬆自在。一般對實力在高中甲組以下(包含大學系隊)的基層球隊而言,幾乎看的到的強隊都是很擅長快攻(Fast-break)或是轉換快攻(Transition)的,畢竟以甲組層級或是職業層級的球隊來說,經過一個自然的篩選機制與長時間的練習下,球員的體能條件絕大多數都有一定的水準,比較難在比賽場上看到進攻方連連快攻到防守方始終跟不上,當然快攻在這裡不是不重要而是一種基本盤;反之就基層球隊來說,在半場攻防的難度增加也就意味著得分效率較為不彰的前提下,能夠掌握快攻的執行穩定度與發動成功率拿下較多簡單並且該拿的分數的話,比賽就幾乎已經先贏一半了(當然籃板很重要,不過這比較不在文章強調的範圍內)。

     

     

    快攻固然也有系統別之分,但在探討這部分之前,更重要的應該是不論執行哪一種系統下都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體能與基本動作;體能這應該不用多說,沒有體能怎麼能作到在場上不斷的保持較快的速度與節奏來去如風的打對手?而許許多多的快攻場面之中除了體能外,需要的並不是那些華麗的高級技巧或動作,而是最簡單的:傳球、接球、上籃,快攻當然要跑得快,但一個不變的道理,球的速度一定比腳要來的快,所以在過程中幾乎每個教練都會傾向用傳球來代替運球去作推進,而如果傳接球的這兩個基本動作不夠確實迅速,即使球員有再快的速度也會因為傳球傳不準或接球接不好而讓整個推進速度慢下來,更甚者還會發生失誤送給對手反快攻的機會,不只分數沒拿到或許還多丟了兩分;接著假設一切順利,進攻方能保護好籃板並且作到無失誤的快速推進到前場籃下還掌握了多打少的絕佳快攻機會,這時需要作的就是好好的把球放進籃框,上籃是一個多數人的優先選項,並不需要甚麼太花俏的動作或是多高難度的技術,如果上籃放槍,那前面都等於是在作白工;有句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總合以上所述,只要能將看似平凡無奇的三個基本動作:傳球、接球、上籃,都給確實的作好,搭配上掌握籃板的能力與良好的體能,就已經具備了能將快攻執行好的必備條件了。

     

     

    接著就是比較戰術面取向的東西了,快攻的系統類別,一般來說,大致可以分成北卡快攻韓式快攻兩大類,兩者最明顯的分別是在於控球帶球發動的方式,下面會藉由文字配合圖例來分別說明。

     

     

    走邊路推進的北卡快攻:

    北卡快攻強調的是推進速度並且走邊路來發動,兩個箭頭球員會分別從球場的兩側邊線快速的往前場空手推進準備接應控球員的快攻傳球,而在掌握到籃板的同時,兩個禁區球員則是依序由後場到前場準備執行拖車進攻。其概念是建立在邊路能提供進攻方天然的掩護屏障,畢竟應該比較不會有人是從邊線溜進來干擾撈球的,藉由邊路的掩護,控球員可以專心的一邊快速推進並觀察場上誰有空擋好趕在第一時間送球出去(是優點也是缺點,一被包夾可以避開的空間就變少,所以球不能留在手上太久要快速往前送),這樣的好處是除了有邊線掩護功能外,不論持球的控球員走哪一側的邊路,同一側的前方一定有一個箭頭球員在等著作接應,接獲底線的發球後在過半場之前(不需要太多的運球動作)就可以將球快速送到前場來執行第一波快攻,自然的貫徹到球的速度絕對比腳來的快這個原則,同時走邊路的另一個好處就是由後場推進時持球者可以很輕鬆的將前場所有動態都映入眼簾,意味著即使沒有擁有控球後衛的視野的球員也可以勝任這個發動的角色(以上均如下方之圖一、圖二所示);接著要是第一波快攻不成,可以藉由落位的方式迅速執行換邊攻擊再接續拖車進攻(如下方圖三圖四所示)。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北卡快攻的變化-北卡二次快攻:

    以北卡快攻這個系統來說,是一個可以很自然接續到急攻 Early-Offense)的打法,有一說法是赫赫有名的北卡二次快攻就是一種急攻,對此筆者也算認同,畢竟急攻的概念就是接續在快攻不成之後的延續進攻,而這個進攻的精神是建立在對手即使將停球這個動作作的夠好來擋住快攻,整體的防守陣型卻還來不及擺好下,迅速執行一波快速進攻來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的,要將北卡二次快攻歸類成急攻也不是不可;講回北卡二次快攻本身,這個方式的重點在將執行拖車進攻的球員多賦予了後掩護的要求,讓整個快攻體系有更多的延續性,先介紹兩種基本作法(圖五、圖六):

     

    圖五:                      圖六:

           

     

    另外像今年中華隊的技術顧問Bob.Hill當年在帶領NBA的馬刺隊拿下聯盟當季最多勝時則將北卡二次快攻作了一些變化與更多的延伸(成為一個有套路的急攻系統):

     

    圖七:                      圖八:
                          

    圖九:

         

     

    走中路推進的韓式快攻:

    有別於北卡強調走邊路推進重視推進速度的原則,韓式快攻強調的是絕不放過任何可以走中路推進突破的機會,製造出一過半場就是多打少的人數優勢來打快攻,雖然走中路推進可能會遇到比較多的阻礙,並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被包夾,但往往只要傳球的速度夠快,球員間的配合有一定的默契的話,一突破像是包夾或是停球的防守後,前場就會是一片海闊天空,並且形成多打少的進攻人數優勢,導傳觀念夠好的話就會使防守方疲於奔命製造出好的出手空檔(如圖十、圖十一),這裡也點出持球推進者的傳球視野觀念要十分良好者才得以勝任;但不管是哪一種,都一樣強調傳球的速度一定比帶球來的快,寧願多傳球少運球來推進,另外韓式快攻不成的話一樣可以接續EO或是快速的接到切傳戰術(這邊舉用後掩護[Flare-screen]與淺切[Shallow-cut]比例比較高的韓式切傳為圖例,圖十二、圖十三)。

     

    圖十:                      圖十一

           

     

    圖十二:                     圖十三

           

     

     

    筆者個人是比較推崇北卡快攻這個系統(由篇幅可以明顯的看的出來),但其實兩者各有其優缺點,沒有哪一種是絕對好的,身為教練者應該是要去思考哪種方式適合自己的球員,而非只是一昧的崇尚某一種風格,因材施教才能讓使用的方法得以效果最大化。

  • 落幕的籃球夏天

    武漢亞錦賽落幕了,中華隊以第八名作收,網路上批評與檢討的聲浪不斷,當然鼓勵與安慰的言論也有;有人說該罵,有人說不該苛責,都各有各的道理,打的不理想是事實,球員教練團都很辛苦也是事實,該怎麼去作論斷,或許不是這裡說了算,當然檢討是一定要檢討的,畢竟過程中從制度面到球場表現都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所以到底這次的表現是該罵還是該鼓勵呢?筆者這裡試圖提出一些不同的方向來給各位參考,也提出一些不同看法給各位與中華籃協作思考,不管是不是狗吠火車,始終愛籃球的心都會促使筆者來利用這一個小小的平台作發聲之用。

     

     

    怎樣的成績才算合理?

     

    先攤開過去中華男籃在亞錦賽的成績,以鄭志龍世代開始崛起之後的成績依序是:

    1989-吉隆坡-3(最好)

    1991-曼谷-4

    1993-神戶-5

    1995-漢城-4

    1997-雅加達-6

    1999-福岡-4

    莫再提的換血分隔線

    2001-上海-7

    2003-哈爾濱-11(最差)

    2005-多哈-7

    2007-德島-6

    2009-天津-5

    2011-武漢-8

     

    假設這幾屆以換血世代為主的成績不論,再加上扣除那個慘不忍睹的第11名,實際上四五六名應該是我們合理的位置,也就是說四強大概是我們的極限(從老中華時代開始就是如此,季軍那次我才不到10歲,不知道發生甚麼事也那懂甚麼鬼籃球,所以也不好說是正常還是異常?),但當年西亞尚未崛起,沒有歸化這種東西,身材條件固然以前一樣比不上大陸南韓,但也沒有像現在這麼多,正如有別人提過的:亞洲各國的球員是越來越高,而且成長速度不小,我們呢?

     

    當然身高不是一切,再加上體型又如何?每一國都往更先進的籃球國家靠攏,訓練、飲食這兩個因素加上去,造成我們不只比人家矮,還沒人家壯,講一個可能一般沒有參與過競爭比較激烈的各級聯賽級別的人比較難理解的觀念:籃球場上當你遇到比自己更高的對手時,每個肢體碰撞動作都會消耗大量的體能,不論籃下或外圍。現代籃球在身體對抗上有沒比以往激烈筆者不敢說,但對抗上的標準比起以前要來的提高很多這絕對是肯定的(身體素質普遍提升),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我們既沒人家高,也沒人家壯,體能上的消耗自然很可觀,即使這一批所謂黃金世代球員的身體條件都比以往來的更好,但可惜台灣的成長幅度不及對手,訓練環境與方法也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與日提升,

     

    已逝的錢一飛教練曾經在很多年前就說過,未來的亞洲籃球,一個6-10’(208cm)左右的中鋒是基本配備,沒有的話很難玩得下去。不論他個人在各位心中的地位與評價是如何,這句話卻是半點不假,看看除了我們之外的亞洲前八強,哪一支隊伍不是至少都有一個超過這個最低標準(或是接近)的長人?中國、伊朗這種有NBA級球員的姑且不論,南韓、菲律賓、約旦、黎巴嫩、日本,那隊不是?更不要提有些隊還有兩個以上,不是說身材決定一切,但連基本的身材條件都沒有要怎麼跟對手談打籃球?

     

    再加上其實亞洲主要強國的實力分佈大概可以三大集團作歸類,中國、伊朗毫無疑問是第一集團,南韓、黎巴嫩(主力到齊下)、約旦、菲律賓(以今年加上歸化球員之後)算是第二集團,卡達(他們的狀況比較不穩)、日本、中華就是第三集團;但第二與第三的差距並非像第一與第三那樣過於巨大,臨場發揮的好再加上對手有一點失常或是狀況的話,第二與第三集團的球打起來都還是會有點不確定性存在的,有鑒於此筆者認為,四強以上真的都是超水準的高標,如果排名賽能有在臨場有不錯發揮,五六名算是不錯的成績,稍微有點失常的話,七八名都還是合理範圍,以三哥給予球員60分的評價來看,合情合理,即使我們感性上都會美化一點自己的國家隊,然而這卻是理性上不可不面對的現實。

     

     

    中華隊的表現究竟是好還是壞?

     

    三哥給了球員60分的及格分數,上面也提到這並不過份,如果逐一拆開來看的話:

     

    曾文鼎這次表現不如以往突出,幾場球下來不難發現他是有點不在狀況的,比較奇怪的是在出發到武漢之前的練習中並沒有如此大的差異,亞錦賽中間與結束後筆者沒有與他本人作過確認,但應該與他瓊斯盃受的傷有關,要嘛不是體能沒有調整好,不嘛就是傷勢有在大陸復發的可能。

     

    吳岱豪在國際賽上往往會開啟無雙模式,他有標準的中鋒腳步與不錯的騙對手重心的假動作、不怕碰撞、敢往裡面打,這都是他的優點;美中不足的是在台灣這個環境,即便練球時數多,卻也始終缺乏高強度的對抗可以讓他維持當年剛從BYUH歸國時的手感跟敏捷性,時間一久就是這樣,動作還是能作,可不若以前快,身體也不像以前一樣記得那個對抗後的放球手感,加上他的膝蓋傷勢剛痊癒不久,體能負荷不上也不會太意外,大致上算表現的不差,是說跟那個2007年德島亞錦賽的他有不小差距就是了。

     

    陳信安這次身為隊長的確打的十分積極,但也確實如他先前自己講過大概只回復到六成的水準,膝蓋的傷勢應該是痊癒了,他的致空能力還是十分優秀,外線與罰球的穩定度都不算太差,可惜他的第一步爆發力與過往有一小段落差,很多時候不是他不願意切,實際上是膝蓋曾經受過的傷讓他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有如切豆腐般一個人殺進去得分的能力了,但他增加了中距離投籃的比例,這是好事。

     

    林志傑算是比較令人失望的球員,他的積極度很夠,防守很賣力,偏偏身為中華隊重要進攻主力的他在進攻上大幅失常,也跟曾文鼎一樣,出發之前的狀況是不差的,最大的狀況應該是出手信心與節奏的問題;很多時候的出手他都是有空檔,就是太過想要穩一下再投,與自己本身過往那種拿了球就砍的節奏不一樣,這樣作不一定是好,也有可能像他一樣弄的適得其反,最後整個出手動作都亂了套,總歸他真的想太多了,直到最後兩場比賽沒甚麼壓力了才稍稍有些回復的跡象。

     

    李學林在瓊斯盃黏球的狀況十分嚴重,亞錦賽改善不少,經過CBA的歷練後,後衛群中能在對抗後依舊保持良好的護球能力與推進能力的也只有他;但CBA的經驗的影響是好是壞實在有些難以斷定,可能是因為CBA的節奏不像SBL快,外加重訓的份量有增加上,以往靈巧的速度稍退,持球在手上的時間想主導攻勢也變得比以往長(有一些險球以往他是會傳的),但畢竟才過去一年,這邊筆者也不敢妄下斷論。

     

    張宗憲頂著NCAA Div-II’s MOP光環回來加入中華隊,相信很多人都對他有不小的期待,特別是2009年的天津亞錦賽以一個菜鳥之姿展現出初生之犢不謂虎的氣勢與表現,眾人都張大眼睛等著看他今年的表現,以結果論來說,並沒有讓人感到更加進步的感受,外線依舊不夠穩定、左手運球有待加強、切入的選擇還是不夠聰明,但年輕的本錢讓他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與時間、敢打敢切並且充滿拼勁的想法還是值得嘉許,另外固然美式球風是強調有機會就要出手不應該傳掉的風格,可筆者還是要再次建議宗憲,有時候不去凸顯個人光芒並適當的配合團隊的打法來伺機選擇更好的出手機會不一定就會不好,或許還會收到更有效率的結果也不一定。

     

    呂政儒則是讓人失望,當初選他捨陳順詳(姑且不論退訓理由),很大的考量是去年亞運會他在亞洲層級的賽場繳出不錯的實績,能夠頂住壓力與碰撞展現射手的價值(陳順詳就是這點吃虧,他有過機會卻失常,沒能證明自己在壓力下也能頂得住),但亞錦賽的場上卻沒能發揮他進攻面該有的功用,反而是讓中華隊的防守更加雪上加霜。

     

    簡嘉宏的上場時間沒有想像的多,其實也沒甚麼太讓人意外的地方,以他的身材在國際賽打到四號位實在是太勉強,進攻防守都一樣,這點比賽中看得很清楚,雖然可惜了他的低位腳步,但在中華隊這次比較強調防守的主軸來看,上場時間沒有太多這點或那麼不合理;何守正的表現也不如預期,但他的身材就是擺在那,在內線人手如此不足下,他能每場上來吃個10多分鐘左右的時間多少可以調節曾吳兩人的體能與犯規問題,但籃板失守這問題的確不管在卡位技巧或是意識上都不夠是要改進的,在國內或許因為普遍禁區身高相近或不夠高可以用彈跳去搶籃板,但當面對到的對手都比你高比你壯比你會跳下,沒有好的卡位技巧與積極衝搶籃板的意識的話,怎麼搶的到籃板呢?再來是許多球迷都有提到的毛加恩,筆者不否認他在場上的時候對中華隊的得分上有幫助,然而本次中華隊對他的定位是四號,需要的是對禁區的保護(用的對不對與結果先不論,畢竟選他的用意是如此,結果是好是壞都是事後論了),他是一枚活棋,但相對也代表他在每個位置都有所不足都不是專精,事實證明在禁區缺乏碰撞能力的他,是不能讓教練放心擺上場的球員,那當初為何不選周柏臣,筆者始終認為教練團有他的考量,不過從結果上來看不論是甚麼考量都是一個失敗的決定。

     

    蘇翔翊在瓊斯盃獲得了大量的上場時間,表現亦不差,到了真槍實彈的亞洲盃,他對抗性不足的缺點還是被凸顯出來,當對手從3/4的前場就開始壓迫下,明顯讓我們的推進受阻,而他本身又缺乏穩定外線能力,切入也因為高強度的對抗而發揮不出來,造就了他無法替李學林分擔比較多的上場時間,同時過於依賴良好的場上空間感去傳比較花俏的球這個點也無形中產生了一些失誤;相對上場時間更少的陳世念來說,世念至少在身體對抗性上沒有問題,即便他的左手運球以及護球動作、變向加速能力不如前面兩人,但他在改掉了以往太喜歡傳那種一球到位的助攻這個習慣後,在場上還算是中規中矩,也還好中華隊保持近年的傳統帶了三後衛

     

    以球隊整體來看,只能說60分是一個很友善的數字,筆者認為是不及格的,瓊斯盃許多打的不錯的方法到了亞錦賽都不見了!像是Passing-Game、不斷換位的Hi-Low、甚至是在至少三場比賽結尾時都有演練的Flex,在武漢幾乎都看不到,剩下的只有快攻與接續的Early-Offense以及有些混亂的1-4 motion與大量的Isolation…,頂多再加幾個由高位開後門的小組配合,這點在與Bob.Hill離台前一起喝咖啡閒聊時他也表示,瓊斯盃的中華隊與亞錦賽的中華隊簡直是兩隻不同的隊伍,我們多加了吳岱豪,多了一個長人,卻沒有產生整體的化學作用,另外在一些戰術可能在瓊斯盃可以順利推進到前場再來發動,在亞錦賽要推進過半場時就開始受阻不說,進到半場想跑卻跑不出來(掩護不確實、空手跑位在身體對抗性屈居下風甩不開人等),最後就是一直流於單打而缺少章法。對於沒能至少維持瓊斯盃的水準與莫名的進攻當機,他感到十分訝異也十分可惜(這點實在深有同感),Bob.Hill的訓練方式、籃球觀念與戰術概念都讓筆者在這三個月中一旁觀看訓練時感到獲益良多,也難得中華隊有了這樣一個大師級的NBA教練來帶領,卻沒辦法凸顯出成效;同時這一次的賽程對我們算是少見的有利,只能說最後這樣的結果實在太讓人難過。

     

    教練團的功過?

     

    三哥自評為不及格,客觀來看也的確如此,首先臨場換人上有一些讓人捉摸不清的點,筆者將之歸因為應變速度不夠快不夠明確,最明顯的就是中華隊往往第一節打的不錯,或許有一些情蒐多多少少提供了一些作用,但當對手改變作法的時候,球員來不及應變,場邊的教練就該要作到,沒能有效的利用換人去處理場上發生的狀況是一個,再者當球隊在場上陷入流於單打的時候,三哥沒能找出一個解決方法來改善,有點類似上面的情況,因為無論是喊暫停也好,或是中場休息前先快速想出應變方式來在休息室作交代,最後是當有一些不利於我們判決的時候,三哥過與理性與溫和的個性也讓中華隊吃了一些虧,以上這些都是總教練的責任;固然三哥是首次獨挑大樑擔任總教練(而且帶的還是中華隊),這樣去評斷一個先前只有四年助理教練資歷的菜鳥總教練似乎有些嚴苛,但畢竟這是國家隊,這些就是身為國家隊總教練的榮耀之外亦不可避免一定要承擔的責任,造成這樣的理由之一就是由SBL冠軍隊教練擔任國家隊總教練的規定而來。筆者認為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要被死規定來綁住活人,下場就是這樣,固然給了一個未來可能會是國家隊教練常客的人很好的磨練機會,相對卻犧牲了國家隊的戰績(也讓被磨練的人成了眾失之的),這絕對不是一個權宜之後最好的作法。

     

    有人也提出有了Bob.Hill 也不見對中華隊有多大的幫助,或許歐洲教練會更適合中華隊之類的論調。筆者不置可否,畢竟國際賽場上歐洲教練的確是一個主流,但要因為這次的表現來作這樣的判斷卻是有失公允,筆者認為美式風格也好歐式風格也罷,絕對都各有其優點的,只是說實際面上可能會因為各種因素而有所差別,但不管教練再怎麼有料,實際練球跟上場的人始終是球員,準備期吸收的不好或是決勝期執行的不確實,該怪教練嗎?客觀一點來看,球員的責任或許更多過教練(當然球員都很辛苦,but…wellyou know that~);提供一個有趣的觀點值得大家仔細思考,對台灣的球員來說(指大學以上),Coach代表的是教練?還是叫練?是我教你就練?還是我叫你才練?教,虛心學習全盤吸收的能有多少?叫,放下球星身段盡心盡力在練習時作到100%的又有多少呢?這應該人人心中皆有一把尺!

     

    未來該做些甚麼?

     

    制度、歸化、環境、心態,有太多太多東西是需要改進的,但根本上,有些東西更需要去作,像是上面提到的外籍教練問題,之前有鄭光錫,今年有Bob.Hill,一個韓式一個美式,假定未來找的是歐式球風的教練好了,每兩三年就換一套,我們始終是處在學習與適應的狀況之中,同時這些外教帶給中華隊的東西能不能廣泛的幫助到台灣籃球而非中華隊這一個金字塔頂端的個體也是一個問題。

     

    更早之前U-19的世青賽結束之後,有提到未來青年國家隊球員的培養與這批球員未來的養成計畫,絕對是一件好事,但筆者認為在這之前,或許國內籃壇更應該作的是從基層到國家隊,都應該要大力的去推廣一個相同的進攻系統,不論是MotionPrinceton或是Flex都好,並且請一個好的外教來長期主導建立以利後續發展沿用,同時讓他替台灣大量培養新銳教練廣佈基層;以國際潮流來看或許Motion是現今的潮流而Flex也不乏許多歐陸國家廣為使用,但不管是哪一種,都有其共通點:是一個原則性的進攻。

     

    台灣的國家隊集訓時間往往不算長,準備時間也不夠,球員又是從四面八方匯集過來,短時間內要整合這批平時都各自打不同系統與扮演不同角色的球員打出一套流暢的進攻絕非易事,但如果換成是這種有原則性的進攻呢?因為平時遵守的進攻原則都是相同的,需要改變的只有依照教練想法不同的細部跑位方式,對球隊來講理當調整磨合能更為快速的進入狀況,歐洲國家是這麼玩的,不講歐洲就講韓國好了,就連離我們不遠的韓國也是這麼搞的,各級代表隊出去都打得有模有樣而且戰術精神都保持相同,所以就算瓊斯盃人家派的是大專明星隊照樣可以跟中華成人隊對抗甚至於贏球。

     

    在改變制度之前,筆者認為或許這是一個更需要作也更為有效的作法。

     

     

    餘韻猶存但不免令人感到些許惆悵的籃球夏天終幕

     

    對筆者個人來說,這一個充實的籃球夏天,在今天送別Bob.Hill離台之後也結束了,這是筆者第一次這麼深入去參與到國家隊層級的集訓備戰、賽前準備以及整個比賽過程,對於能有這個機會與中華隊一起經歷三個月來所有的種種並從外國教練身上學習到不少知識感到十分難得之外,最後結果不如眾意而難免失望之餘,也深深感受到我們國內籃壇不論是在軟硬體的後備支援以及對國際賽場的認知都有太多的不足,但個人能力始終有限,不論多麼努力也只不過是杯水車薪罷了,對於國內籃球的未來有太多太多的想法無法逐一道盡,只能說不管是主事者、球團、教練球員,都得要努力的往前走,跟上國際籃球潮流的腳步,才不會在未來有落出亞洲八強之外的憾事發生,台灣籃球,還有很大的一段路要走,未來的每個籃球夏天才能除了充實之外的感動而不是惆悵,共勉之。

     

    PS:

    關於Bob.Hill替中華隊設計的戰術部分筆者猜想還是有些人想一窺其貌,請有待經過整理後取幾個由瓊斯盃開始有展現過的並使用比較頻繁的再來加以介紹。

  • 不要再說 讓 的中華-伊朗賽後簡評

    雖然最後結果沒有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爆冷收場,但到第三節為止我們的球員真的打了一場好球,用防守來詮釋球賽的中華隊你見過嗎?即使沒有拿下這場,你不覺得我們是有希望的嗎?然而從這場球賽中可以讓大家發現甚麼?又讓中華隊得到甚麼?

     

     

    伊朗隊這場的三分命中率(11.1%)比起中華隊(10%)沒好到哪去,網路上一片充斥著"人家都讓三分球在跟我們打了"的說法,真的是如此嗎?根據筆者情蒐資料中整理的數據,伊朗在瓊斯盃每場平均三分線出手20次左右,但命中率只約莫在23%左右,同時他們的三分命中率是很不穩定的,順的時候很順,不順的時候就像這一場一樣好像籃框加蓋一般coach Hill 在制定防守策略的時候就已經有主打這一點,首先是因應對方會藉著H.Hadadi在禁區低位邊緣持球的個人牽制力與策應能力去做很多的分球後給到外圍空手切進來跟進的三四號球員做攻擊籃框的動作,所以他要求中華隊的內線與高位防守者配合不同情況與條件去做到快速的包夾後快速還原或是還原後瞬間包夾(細節做法因為還在亞錦賽進行中,就不詳述了,結束後會再找時間以專文補述),並且要其它防守球員在對方執行空手切跑位的時候用身體將對方擠出去來干擾對方的跑位路線以及接球空間,另外在球萬一轉移到外線的情況下最少也要做到快速輪轉後舉手去對到外線持球者讓他的投籃有壓力。

     

    這樣藉由情蒐與策略上執行的配合相當成功!在瞭解到對手的虛實後來做準備而不是閉門顧著打自己的球之下,一度中華隊是有領先到10分的,讓無法跟著一起到大陸參予亞錦賽的筆者在海的這一頭感到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不是白費,並且十分的與有榮焉!證明情蒐確實是對中華隊有用有幫助的,所以,請不要再說是伊朗讓我們三分球了,這是中華隊全體上下努力準備並且發揮出來的成果!

     

     

    然而在第三節沒有守住S.N.Bahrami也算是這場比賽中做得不好的地方,第一線的防守不足以完全守住這應該是預料中的事,畢竟對手是有著亞洲第一小前鋒美譽的Bahrami,這時候需要的是內線的協防幫忙(這也是伊朗讓我們切不進去的主因之一);由外而內的包夾協防中華隊做的不錯,但面對到這種需要內線上去包夾的場面我們確實做得不夠好,上去協防的內線球員時常會讓對方先一步搶到有利的行進路線與位置,這時再硬是上去用身體或手去封蓋下場就是一個2+1的三分打,所以才讓Bahrami能在第三節中後段與第四節前段找回感覺後把我們原本領先的分數給要回去。

     

     

    籃板球的問題的確是有一些球是球員好不容易守了下來卻站在原地沒有積極去上前爭搶而丟掉的,但絕大多數的時候絕非沒有卡位而漏失籃板;因為防守策略已經有一個要包夾的前提在,難免會發生一群人擠在籃下的情況,三分球出手又有比較高的機率會出現長籃板,當外圍的球員往內幫忙包夾或是設法去干擾其下球並找機會抄球的動作出來了,外圍的卡位自然也免不了會有些沒卡道人接著漏人的現象,然而筆者認為既然防守策略是以包夾內線為主這麼去制定的,實際上也有發揮出不錯的效果,那只能說這樣的長籃板球拿不下來是必要承擔的後果之一。

     

     

    進攻上的確是沒有發揮得很好,幾個三分外線的空檔我們都沒把握住,雖然也免不了有一些無謂的出手,但在比賽最後剩下不到三分鐘的時間還落後10分的狀況下,搶投三分這點是沒有錯的,只可惜今天中華隊的命中率真的不好。話說回來如果考慮到首先是身材上的劣勢本來就會多少影響到命中率之外,不論在進攻面或防守面執行了這麼大量高強度的碰撞與輪轉移動下,體能下降後的命中率本來就不會太好看,只能說中華隊沒有那個夠準的空間可以讓命中率下降,也可惜了今天這麼成功的防守表現。

     

     

    此外對於我們切入比較少的論點來說,實際上並不是中華隊不切,而是切不過去,這也是韓國隊當初想將他們自己的韓式切傳打法做轉型的相同原因,而切不過去有兩個主要因素:

     

    一是這種中亞西亞後衛的身體素質很好,當需要碰撞力的場面下東亞球員的切入是吃虧的,再加上他們的基本動作並不含糊,光看以在中華隊來說運球能力算是很好的李學林今天只要一稍不注意球就被撥掉或是護球護的很辛苦的狀況來看,要持球切入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是對方由內而外的協防輪轉作的十分紮實,同時又有一個H.Hadadi這隻大柱子居中來封阻上籃空間,即使切進去了挨鍋子的機會也很大。這兩個理由綜合起來,自然我們切入的攻勢就會越來越少,要打開這種僵局就需要外線的火力支援,很可惜今天中華隊外線命中率不好看,也使得出手的時候會有遲疑的心理,陷入一個不好的循環之中。

     

    再者一些無謂的傳導有點過多,好不容易切到或是將球送到禁區比較深的地方了,出手慾望卻不夠強烈,其實不管怎麼傳導,防守者始終是被動的,同時最害怕的也是進攻者一些無預緊的出手(但前提是建立在有隊友卡好位準備搶籃板之下就是了),始終不出手的話對方的防守壓力就會比較沒那麼大。也很可惜沒能針對伊朗隊在上半場比我們早進入加罰狀態時多去做一些要犯規爭取上罰球線的進攻,特別是中華隊這場的罰球命中率是不錯的(11/1384.6%),這或許是往後中華隊面對接下來的亞錦賽時應該要多注意的。

     

     

    半場進攻跑動以今天來看不算流暢,主因還是出在幫忙掩護的人掩護做的不夠確實所致,Bob Hill給的東西與戰術都很棒,但執行不出來除了體能條件上的差異之外,就是一個球員基本功的問題,不是教練的錯,畢竟這已經是國家隊的層級了,基本功這種東西應該是球員自己平時的自主訓練或是自身所屬的母隊平時所應該去要求訓練培養的。先前Bob Hill教練也有針對基本動作做了一些訓練,只不過這點讓筆者挺感嘆的,一個國家隊的集訓、好不容易來了一個NBA級的教練,我們卻要讓他花時間在訓練球員的基本動作而不能完全把有限的集訓時間拿來針對團隊的觀念與戰術配合作訓練,也很疑惑台灣的籃球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簡而言之這場比賽中華隊的表現真的很不錯,能跟本屆奪冠呼聲最高、前來尋求亞錦賽三連霸的伊朗隊一路戰到第四節中後段對方投進那個底線三分球被拉開到8分後才有些無力追趕,絕對值得所有人給予掌聲,相信也給了所有人對亞錦賽的未來是有希望的感覺,加油,中華隊!每一場都這樣拼下去吧!

     

     

  • 中華隊練習近況 Part 3

     

    隨著今年的大陸武漢亞錦賽開打日期越來越近,這類文章如果不是最後一篇,也應該是倒數第二篇了!廢話不多說,進入重點,也就是中華隊的近況與練習狀況。

     

     

    目前中華隊人員名單幾乎已經底定,周柏臣將不會隨中華隊前往武漢參加亞錦賽,一如近幾年的慣例帶上了三個控衛。如果要說有甚麼意外,三控衛不算意外,沒選周柏臣可能比較讓所有人出乎意料,畢竟今年這支中華隊缺少了一個重要的長人田壘,曾文鼎、吳岱豪、何守正、簡嘉宏目前也都各有些傷痛;以筆者前往的那天為例,吳岱豪並沒有上場練習而是身著便服在一旁隨隊觀看,與他對談過後才知道因為前一天的練球強度比較高,導致當天他逐漸恢復中的膝蓋覺得有些痠痛,與教練團商量之後決定多休息一天(隔天中華隊沒有練球行程)。也就是說禁區的人手方面是比較吃緊的,相較之下理論上周柏臣的身高、活動力都應該會給中華隊在防守禁區上一些幫助,可惜他在前往大陸的第二次移訓中表現的並不出色,常有上了場卻沒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情況發生;在當天的練習中,周柏臣也是與周儀翔在一旁觀看居多,所以基於這些理由,教練團最後做這個決定是可以理解的。

     

    至於有沒有必要帶上三後衛?這點就見仁見智了,筆者個人的觀點是:如果雙後衛在場上的時間有一定的比重的話,那的確是需要帶上三個控球;就算沒有,萬一只帶兩個卻發生有個控衛受傷了,場上指揮官這個重要的位置的調度馬上就變得捉襟見肘,以保險考量為起見,有多帶一個控衛總比沒帶出事了來的好。

     

    當然像毛加恩與張宗憲甚至是林志傑這三個人偶爾能充當一下控球前鋒,可始終是一個應急之法,不可長時間為之,控球後衛的責任並不光是將球帶過半場喊個戰術罷了,當全隊在亂的時候,教練能喊的暫停次數有限,掌握並且控制場上節奏還是需要真正的控衛球員來處理才能做得比較好。

     

     

    而經過了三階段的集訓與兩次移地訓練,到這個時間點其實練習中能夠再得到提升的地方十分有限,比起要加強甚麼,調整狀況更是來的重要,據教練團表示,先前比較擔心的控衛問題有獲得改善,筆者則是覺得至少李學林的狀況應該是有調整回來了,當天他的投籃手感十分不錯,也沒有像瓊斯盃時在場上不斷黏球過久的現象、陳世念看來傷勢狀況也應該是康復了、瓊斯盃表現不錯的蘇翔翊狀態也維持的不差(外線投籃準度有沒有獲得提升倒是看不太出來),基本上陣中的三個控球應該都不需要所有球迷太過擔心。

     

    鋒線的部分也是一個上升中的現象,林志傑經過這一段時間的隨隊,戰術跑位已經比之前好太多了,個人狀況也從大陸移訓開始就慢慢好轉,除了他的腰傷可能還是要小心之外(當天練習前他的腰還是有些不適,經過防護員的按摩後比較好了些才投入練習),應該會在武漢重新變回那個大家印象中的野獸;呂政儒在移訓前的投籃手感有點陷入低潮,在大陸也因為練習賽中碰撞比較激烈去傷到頸部,目前傷勢還算OK,投籃手感也在這趟移訓之中有慢慢走出低潮調整回來的趨勢;中華隊長信安的狀態則是讓人感覺從瓊斯盃以來就維持的很好,團隊戰術練習前的中距離投籃練習筆者沒有仔細的算,但應該有七~八成左右的水準,對抗練習中的準頭也令人放心,希望他能夠帶著這樣的好狀態到武漢再度擦亮他台灣飛人的招牌!

     

    禁區球員則是如上面所說,每一個都有不同的傷痛(曾文鼎:右後腿肌、吳岱豪:膝蓋、何守正:膝蓋、簡嘉宏:腳踝),但唯一讓人覺得是好消息的就是在中華隊禁區有無可取代性的曾文鼎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已經恢復了八成以上,總算曾吳這對雙塔在最後在台灣的這一段時間可以湊在一起訓練磨合,其他人也是都比先前剛從大陸移訓回來時好得多,同時亞錦賽的賽程安排也不算太過緊湊,應該屆時可以讓傷兵們有喘息的機會。

     

     

    簡單講完個別狀況後,其實不難發現中華隊中的傷兵有點多,外加其實瓊斯盃結束後全隊的士氣與整體狀況是呈現下滑的,接著在兵疲馬困的情況下前往大陸移訓。但也好在狀態下滑是從瓊斯盃後就開始而不是大陸移訓回來才發生,讓中華隊有了移訓時除了面對高大球隊的打法的經驗之外,還可以一邊調整狀況,到目前來看是有好轉的跡象;三哥也表示:我想除了狀況有再好轉之外,更重要的是這些傷兵,尤其是大個子的傷勢希望能在亞錦賽開賽前都調整到位,球員心理難免會有些疲累,所以也是不斷鼓勵他們可以拿出訓練的成果,大家一起撐過去並且把比賽打好Bob Hill教練也認為目前隊上的狀況還算不差,特別是防守有慢慢達到他的要求,對前往大陸移訓的效果也算滿意,整體表現在他的標準來看目前約有70~80分左右的水準。

     

     

    下面附上一段中華隊練球時筆者的側拍影片:


  • 長崎女籃亞錦賽雜感與中華女籃戰術側寫

     

    看完亞錦賽其實不知該不該寫,加之工作繁忙就一直遺忘到現在,不過既然之前已經答應booboo要寫,外加其實戰術圖也畫好卻一直躺在電腦裡,該還的就還一還吧。

     

     

    中華對日本的大敗:

     

     第一場只看了重播的上半場就在客廳躺椅睡著了,複賽的第二場看一看還一度以為在看第一場的重播!?說實話複賽那場筆者看到第四節前半就關電視了然而逝者已矣,就從中來探討一些戰術面取向的觀點。

     

    人員調度這些東西這裡就不多做討論了,畢竟張教練有自己的考量,每個人拿捏點與權衡輕重的程度都不同,那要講甚麼呢?想強調的是,情蒐的重要性並試著提出一些戰術面上不同的看法。有句話說,知己知彼,雖然做到不一定會百戰百勝,始終還是有實力上的差距,但要做到縮小差距或拉大差距則毫無疑問是肯定的,日本隊為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先從防守講起好了。

     

    booboo曾經在討論區中提到過,我們最強的地方是四、五號球員,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想以己之長來主打禁區這個點的立意是沒錯的,但中華隊其實並沒有在禁區內討到太多便宜,實際上是常常在低位附近被夾死後去做一些勉強的出手(包含幾球"疑似"被犯規沒吹,但在人家的地盤打球這本來就是會面對的主場優勢),反觀日本隊的防守佈署肯定在賽前做足了研究,她們在盯人三線(Help side)的防守雖然厚度略遜一籌可在高度上並沒有吃虧太多,同時她們利用到速度與活動力徹底的做好不斷移動協防來針對這一點的因應,比賽中只要禁區附近有中華隊的球員接到球往禁區內走,後面肯定會至少一個人馬上衝上來做包夾,而絕大多數情況甚至是兩個人上來形成三夾,造成禁區的低位周遭擁擠不堪,在沒有空間下的個人動作是很難施展的,傳球的視野與空間更是被大大的限制。

     

    當然對Hi-Low這個打法來說遇到這個狀況是有可以應對的做法,那就是高位中鋒的中距離與外線,但中華隊還是沒有能翻轉比賽中的劣勢,一則是鋒衛球員在三分外線的命中率不佳,讓日本隊敢於在內線做肆無忌憚的包夾與協防;二來是就算將球轉移到高位或外線,對方發揮自己的機動性將還原防守做的夠快夠好,就算沒能完全取得好的防守站位也最起碼都會做到去對到持球者不讓她有太舒服好出手的空間,這樣一來在外線啞火加之內線打不開的情況下就造成了得分十分困難的情況。

     

    這裡要強調,筆者認同中華隊的強項在禁區,這套行之有年的Hi-Low也具有相當的變化性(不只可以從高位發動,從Shot-Corner或是三分線底角都可以,下面會搭配圖例說明),但對手已經充分對這點去做因應了,我們依舊執意要打Hi-Low下而沒有想過對手有可能會在賽前做哪些針對性的佈局,導致到了場上遇到問題卻拿不出解決方法來讓禁區內的攻勢打的開是整場比賽進攻失靈的主因,另外中華對日本的退防速度真的是一籌莫展,一直到下半場才有了第一次的快攻出現,這是得分高不起來一個很大的因素之一,容筆者下面接著說明。

     

    延續前面防守上的部分來講日本隊的進攻,命中率不佳,自然籃板就多,這裡要先離題一下,以前筆者曾經提過,籃球場上有一定的合理進攻流程,是為:快攻-急攻-機遇戰-系統戰-特別做給某人的Set-Play,選項越前面越容易執行、成功率越高越容易得分;畢竟跟一個半場要擠10個人的陣地戰比起來,大多是一對一單打或是多打少的快攻自然要拿分會容易很多,所以兩場看下來幾乎沒甚麼快攻的中華隊要得起分總是要那麼辛苦,而快攻不斷的日本隊卻是那般輕鬆寫意。

     

    講回主題,不管速度多快,想要打快攻是要能掌握籃板做本錢的,日本隊既然在禁區的防守上佈下兩個人以上的人力,外加其保護籃板的卡位意識夠強,同時懂得善用自己速度上的優勢,絕大多數的情況就是只要中華隊一沒打進或失誤馬上就被快攻再快攻,就算快攻不成下我們的整體退防速度又不夠(為了提升場上高度造成),即便Safe有跟到並且退到防守位置了,三個中前鋒還來不及回來擺好防守隊型時又被打了一次又一次的急攻,對比之下中華隊總是要慢下來跟日本玩困難度比較高的半場陣地戰而沒有甚麼快攻或是反快攻的情況,相信各位的腦中可以清楚的再次浮現比賽畫面,就是進攻打不進以後馬上被飛也似的快攻得分後就又要發球再做進攻了,更甚至在複賽對日本的中段還出現過對方連續幾波都是兩三傳就在籃下輕鬆得分還記得第一場對日本的賽後張教練說了句:主要是我們進攻打不進去,筆者十分認同這句話,正因為進攻失靈、籃板失守,才給讓對手這麼多打Easy-Basket的機會,真正日本在打半場進攻的時候,中華隊失去的分數並不算太多;分數一路被輕鬆拉開又追不上去真的是在我們沒辦法把球放進籃框讓對手退到底線後面發球過半場來展開攻勢,同時也沒辦法有時間來退防的主因(跟對手正好相反),讓筆者想到一句"用防守來帶動進攻",日本隊為所有人做了一次徹底的示範。

     

    當然防守這一塊也不完全是沒有問題,在面對到日本很有策略性的去做到內線球員清空禁區拉到外圍(Pop-Out)替鋒衛球員做掩護(不論有球無球)後,造成換防的Miss-Match來利用小個子的速度打中華隊的大個子執行的很成功,一旦沒機會下負責掩護的球員再空手從弱邊切進籃下就又形成另一個大打小Miss-Match的打法,中華隊並沒有做出應對性的策略,但就像上面說的,半場進攻難度相對高成功率也會比較低,真正被拉開的主因還是在進攻被日本隊守住後搶到籃板再迅速推進快攻的次數太多太多了,另一方面,場上的球員速度玩不過日本,複賽先發還用劉君儀充當三號球員擺上了三個高個想要以高制快並拉慢比賽節奏的想法也沒錯,但想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還是自己要打進才行,以禁區內的進攻面對到重重人牆這般困難下,要兩個後場球員對每一波被搶到籃板發動的快攻都要將Stop-Ball做好來停住快攻,然後被多打少也要守的起來是有點強人所難,筆者始終認為防守看似破爛的窘境是建立在進攻的無力之上。

     

    亞錦賽的過程都攤在大家眼前,問題是甚麼相信所有人也都很清楚,是否該思考往後要不要繼續打Hi-Low?其實不是不行,但沒有一個可以在國際賽上拿出射手級表現的球員的問題要設法解決,更重要的是情蒐的機制一定要建立,我們真的沒有差日本那麼多,從可以跟南韓比分緊咬打的不相上下就可以看得出來,那為什麼會連續兩場都大敗在日本手上?因為我們始終只顧著打自己的球在閉門造車,而日本則是有徹底研究我們,原本沒有那麼大的差距就在這一點上被拉開了,如果籃協不做,這邊也呼籲有能力的人可以跳出來替女籃做出一點貢獻(筆者做男籃的就快分身乏術,實在沒有多餘的時間),這個東西一定要做,我們的實力並沒有強到發揮自己的優點就可以擊敗任何對手,不敢說做了就能贏下比賽,但縮小差距絕對是辦的到的!

     

     

    難聽的話講完了,下面就來介紹中華女籃的一些進攻跑位方式:

     

    Early-Offense 

    圖一                圖二

      


     

    圖一裡,控球沿邊線推進(邊線可提供場地上對持球者的保護),有機會就快速將球交到跑在前面的前鋒或得分後衛手上,趁著對手的防守陣型還沒擺好(也可能是多打少或是兩個打三個)快速執行第一波進攻,可以投籃或切入,端視當下持球者自己的判斷。

     

    圖二接續圖一,當接獲傳球的人沒有機會下,可以做快速的強弱邊轉移給跑在一側邊線並做V-Cut上來接應的前鋒,同時拖車過來的四五號球員順勢替其做一個掩護以利出手(沒機會還可以順勢接到Hi-Low)。

     

    圖三


     

    圖三是接續圖一的另一種型式,當接獲控球的一傳的持球者選擇下球進攻的話,其餘的人則是空手拖車跟進禁區與外線底角,一旦切入沒機會下,有三個傳球選擇。

     

    (筆者按:以上這三個圖的走法在日本的比賽中看不太到

     

    Hi-Low模式一:


    將球傳給上高位策應的O4,速度比較慢的中鋒O5由另一側推進,過半場後由O3在外線替其單擋做空手切來進到低位準備接球攻擊(也有反過來先將球給到進低位的O5沒機會轉傳到高位的O4做跳投的情況)。

     

    Hi-Low模式二:


    這個模式的重點在最先開始跑位的是O5假裝上高位要球,接著O1才傳球給的O2,傳球同時O3則跑位到另一側罰球線高位做接應;也就是說最一開始O5的上高位是虛晃一招,主要是打同一邊的O3O4的高低位配合,但相對萬一球傳進低位後O4沒有機會的話,O3可以拉到O5那一側三分線底角做接應,同時O4將球傳回到高位的O5後O3、O5兩人可以用相同概念做另一次的Hi-Low轉換(O4球傳出去後會順勢替O3單擋掩護,或是O4可以將球傳回給O2,改打比較傳統型態的Hi-Low)。

     

    Hi-Low模式三:

     

    此模式特別的地方在有別於傳統的從弧頂或高位發起而改由三分線底角啟動,右圖的O5在低位掩護完後會馬上拉回罰球線高位做第二波接應。

     

    Hi-Low模式四:

     

    也是變化型,筆者個人判斷是帶有Passing-Game味道的一種變化,以傳切來開啟最後接回Hi-Low配合的特殊方式。

     

    (註:傳統的Hi-Low打法過於單調,相信略有基礎的人都知道所以這邊就不列舉,主要是列一些不同的變化型態。)

更多發表 « 前一頁 - 下一頁 »
地址:10646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3段29號10樓之1
電話:02-2366-1520
Copyright © 2007-2016 圓球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mmunity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