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討論台灣球員前往大陸發展的話題持續沿燒著,台灣籃協針對此事提出的「因應措施」,讓我著實佩服這些高層,他們對於事情輕重緩急的分門別類,以及處理態度的執行速度。

 

若是在第六季的球館問題或者關於聯盟其他許多的議題上,他們也能有這麼明快的處理方式,以及如此宏觀願景、憂國憂民的想法、建議,那麼我想,很多問題如今應該也早就迎刃而解了。

 

回到正題吧。

 

這整起事件發展至今,相信包括籃協在內的許多人應該多少嗅到了味道:不管我們的主管機關現階段可以提出各種條文,來禁止球員前往大陸發展,但是在不久的將來,這人往高處爬的趨勢,肯定是在所難免的。

 

然而在此「憂患」之際,若是我們能因為此事而順勢的好好想想,許多關於聯盟早已存在,並且需要改變、修正的問題,說不定,這在籃協口中「令人擔憂」的狀況,將來的發展反而會有更好的可能性存在著。

 

比方說,將SBL未來的經營方向,往中南美洲棒球冬季聯盟的方式來修正。學習加勒比海地區依附在大聯盟生態圈下的經營模式,廣納各國球員、球隊,增加新鮮感,亦不禁止優秀球員往更好的地方發展,讓他們在更具競爭性的地區成長,並且有機會回饋自己的出身地。

 

這,會不會是個更有彈性的方式?

 

自由市場的精髓,正是在於它尊重所有地區的市場機制與特性,任其發揮創意,自由發展。有錢的球隊可以打有錢的仗,沒錢的地區,自然也有它沒錢的賺錢辦法。不管用什麼方式,只要最後能夠發展出一套最適合當地的經營模式,便最有機會牟取最大的利益。

 

處在亞洲中樞地區的台灣,應該最具有成為籃球發展中樞跳板的優勢才對。

 

SBL今年打到了第五季,整體票房、收視率都下滑了將近三成(我不否認,這其中也包括我的公司,運動人雜誌)。首善之都以外的球館,因為新鮮感多少還有一季行情,不過彈性疲乏的狀態,將來勢必也會像台北所面對的窘境一樣無法避免。而面對這樣艱困的環境,台灣的高層主事者們除了一張禁止的明令之外,是否也該給我們一個更好的未來願景呢?

 

當然,上述的建議當中還有許多不周全的地方,其中也牽涉到許多的配套措施,例如:以短期、密集、有關連性的三盃賽,取代現有的一整個球季的賽制;明令規定本土球員以外的等級(身高、彈性等等)來決定同時上場的人數等等。而這些不足之處,自然是得倚靠更具有宏觀思考的高層來想方設法。

 

身為媒體,常常我們只能提出一些淺薄的想法讓大家來討論,我更瞭解,裡頭也有許多窒礙難行的實際層面存在,但是,只要有一絲變得更好的可能,我們就該試著去努力才對,不是嗎?

 

我始終相信,只要思考,SBL就一定會有更好的未來,而禁止,絕對不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