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首頁 作者專欄 新聞 市民開講 活動專區 論壇

老徐園地

  • 網友問題:團隊籃球的543技戰術

    網友問題:團隊籃球的543技戰術

     

        網友來信問有關黃萬隆教練的「50」戰術代號、掩護變化(screen away)進攻之防守策略、機遇戰的雙箭頭與控球該怎麼樣操作、破2-3區域防守的進攻,以及內外組合進攻(in side out)等。

     

    問題:單數、複數

    老師您好,我是某大學系籃隊長;這邊有許多有關籃球的問題想向您請教,煩請老師您能撥冗為學子解答或是延伸指教。

     1.我觀看HBL多年,發現松山高中黃萬隆教練常常提及,在面對區域防守時,使用單數或是複數;如下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084XM3CZI0

    <object width="480" height="385"><param name="movie" value="

    或如下影片之開頭所提及 : http://www.youtube.com/watch?gl=TW&feature=related&hl=zh-TW&v=xph6hcNpktY;想請問徐老師這單數、複數所指的是什麼 ?

     

    討論

        一個籃球隊的進攻戰術很多,像NBA來說,單就為某一位明星球員設計的進攻戰術,可能就多達5種以上;所以,一個球隊五位主力球員和替補球員加乘下來,沒有50種也有20種以上不同的進攻戰術。甚至,有些教練也會針對破解區域防守,進而區分為破解2-3區域、破解1-3-1區域、破解3-2區域等不同進攻戰術等等;所以,琳瑯滿目的戰術,你教練就必須在,對手「聽不懂」、卻可以讓球員確實執行情況下,喊出戰術代號,去指導、告知球員執行。

    可是,這舉止對一般業餘的高中球隊,或大學球隊,那在球員來說是一種「負擔」;於是,很多教練就研發出,只區隔破解區域或者破解盯人二大類的進攻戰術。由此,就衍生出單數的代號;例如「13」的1就是破解區域防守裡的單數,3則是以3號小前鋒為主的進攻等;「25」的2就是複數,就是破解盯人防守的戰術,5是以5號中鋒為主的進攻戰術。

        然而,從錄影帶去看實際上的戰術,黃萬隆教練他是希望胡瓏貿利用深切(deep cut)3分線45度接球後,和另外一位隊友做組合的攻擊;該play我沒有看到,這應該是利用胡瓏貿高大的身材「策應」後,所產生有利的進攻(攻擊籃框)。因此,在「看不懂」情況下,黃萬隆教練他所謂的單數、複數代表的是什麼,可能你要去問他本人,或者你有空去問松山高中籃球隊的球員,這樣比較清楚一些。

        此處有一心得分享,在臺灣的籃球界,目前可能因為電視轉播,進而讓一些教練想做秀的關係,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很多教練在申請暫停時,往往會畫一些進攻戰術的路線圖,而不是去指導球員的技術動作,或者糾正球員的觀念,甚至明確告知球隊彼時狀況之改善或因應辦法等等;然後,等比賽一開始,球員臨場跑位又往往和教練實際畫的戰術圖跑位路線有些出入;包括,有些教練是申請暫停時的狀況也沒有解決,問題還是存在等等,他教練卻畫了戰術路線圖,艾,真讓人「啼笑皆非」。

     

    問題:戰術代號

         2.又黃萬隆常在對球員下達防守命令時 " 五零 !  " 觀察久了便可發現,此"五零"指的是二三區域防守;想請問老師為何要叫"五零"?  (""""各有代表意義? )還是這單純屬於松山高中所使用暗號並不屬於籃球界通用?

     

    討論

        此處和前面問題雷同的是,這些只是戰術代號,沒有所謂「世界通用」的概念;例如,你要系籃把2-3區域防守講成暗號「32」,讓對手搞不清楚也可以。

        像當初帶中華聽障籃球隊與現在虎科大男籃都一樣,全場1-2-1-1設陷包夾防守代號就叫做「12」,2-3配對防守(match up)就叫「23」,全場盯人就叫做「0」等等;你幹教練的,可以隨你高興而決定。再像李鴻棋老師,當初帶中華聽障籃球隊,就把3個人的UCLA切,結合內外組合(in side out)稱之為「C」,這都是教練個人決定的事。

     

    問題:掩護變化的防守

    3.pick and roll 在籃球場上進攻非常常見;想請問老師在防守時如何面對?(似乎在面對不同狀況有不同的應對方式);例如有時會看到 Paul Gasol先跑出去站橫的擋住持球的Steve Nash,然後立即往回跑還原防守(障礙緩衝後還原:show and recover)

     

    討論

    小組進攻的對持()球掩護(on ball screen),主打掩護變化(screen away)所產生的掩護跑位(pick and roll)、掩護切出(pick and split)、掩護隱藏(pick and fade;裡頭又衍生出掩護後再掩護:pick and pop)技戰術多變複雜;相對的,它如何防守呢?

    以現在NBA流行的對持()球者設立掩護(on ball screen)的防守種類來說,絕大多數球隊教練都採行()做成障礙緩衝(show or hedge)然後以障礙後還原(show and recover),以及()交換防守(switching)或稱跳出交換(Jump switch)

    只有某部分特殊狀況球隊會採取()類似包夾(trap)的關門防守(defender closes in),還有()允許範圍內做防守持球者先叫讓路(open up),然後由設立掩護者中間穿出防守(slide through);其他還有種類是()防守者由設立掩護者之前面硬擠的由前跨過(over the top)防守、或者()二位防守者皆由掩護者底下跟隨(follow)做好保護禁區(shadow post)的防守策略等六種

    各相關技戰術,有興趣網友可以到部落格裡,有詳細的圖解。當然,不論做成障礙或交換防守,各有因進攻與防守的人、因時、因地、不同情境等等考慮;因此,這些防守要領,沒有絕對利大於弊的情事。

    看過去由鄧碧珍、鄧碧雲姊妹擔任中華女籃教練時期,對抗韓國隊與日本女籃,她們就堅決採取「交換防守」,進而獲得亞洲杯銀牌;看最近二屆的美國男籃,不論在2008年北京奧運或者,2010年土耳其世錦賽,他們也多數都採取交換防守,少部分採取保護禁區可知,籃球防守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問題:機遇戰

         4.在轉換進攻快攻時 前鋒已經衝至前場了,並非剛過中線跑動(但也有防守已經回防);如果在前場是1 vs 1  or   2 vs 2  or  3 vs 3,,

    且前場防守者,皆站在進攻隊友旁( deny)。為了能夠有效的接球,並且執行early offense;則前場球員,該如何跑動使自己或其餘隊友順利接獲由後場所傳來之球?又,在後場之球員(ex控球後衛),此時的傳球有什麼技巧?

     

    討論

        轉換快攻(transition offense)過程裡的機遇戰,各專項位置該怎麼樣操作?各專項位置的觀念與技巧該如何,大抵而言有以下概論(註:以下敘述,都在部落格裡介紹)

    一、雙箭頭:在轉換快攻過程,雙箭頭要以最快的速度衝刺到前場;最明確的數據是,日本女籃要求,從後場3分線到前場3分線,必須要在2.5秒以內到達。

    到達之後,雙箭頭不能被鎖住(被阻絕:deny;難以接獲傳導球);假如被阻絕了,你雙箭頭應該採取前擠後退(back cut)U形切、L形切、甚至從底線交叉和另外一位雙箭頭做空手掩護(off ball screen),然後,在控球後衛可以傳導球瞬間,儘快的擺脫阻絕、去接應傳導球攻擊對手。

        假如快攻過程空手跑位獲得空檔,隊友的控球卻沒辦法如願傳導球,雙箭頭不能繼續待在二側的3分線45度「休息、被阻絕」;雙箭頭應該移位到球場二側的底線區,把防守者牽引到球場的「邊邊角角」,以利其他隊友的攻擊與跑位。

    二、控球後衛:在快攻過程,控球後衛應該要儘速移位去接應隊友的抄截、所搶奪而下的防守籃板球等;因此,控球後衛的策應是「曲線、迎向球移位」;並且是,積極的移位再移位策應,最好的移位路線是呈現90度或180度不同方向移位。

        控球後衛有可能防守方的阻絕技術優異,或者防守方採取二人的包夾、阻絕,進而還是沒辦法接獲傳導球進行策應;彼時,控球後衛應該馬上進行二種因應技術,一是急停做卡位要球動作,另一則是和內線球員做空手掩護(最好的空手掩護是捲曲切:curl cut),然後內線球員和控球分別以切走與切出策應。

        從球場實務去看,彼時身在後場的控球後衛,最好當然是採取「直線、水平傳球」,讓雙箭頭在第一時間接獲傳導球是理想狀況;多數而言,肩上棒球式傳球,或者雙手胸前傳球是最好的技術。

        可也是,像二個星期前去指導斗南高中女籃一樣,女生控球根本沒辦法從後場長傳到前場給雙箭頭;所以,「移位、借力使力」的傳球技巧,借用部分移位的動力,再加上雙手將球收回再快速推出的傳球力量,是解決很多控球後衛傳球力量不足的技巧。

     

    問題:內外組合

    5.在我們隊上有位僑生, 他提出在面對2-3區域防守時要打"二五球" 二指的是2號球員,五指的是5號球員。然後2號球員在三分線四十五度角位置持球,5號球員與2號球員同邊,並在low post mid-post 之間卡位要球(即卡住底線防守三人最外側的那個防守球員) 2號球員將球往下分給5號球員,然後空手切往5號球員與底線之間跑過,其餘1.2號在外圍同方向輪轉進位,如此而已。他說在他的國家教練是這樣教的;想請問此進攻方式可行嗎?

     

    討論

        首先解釋,你隊友提議的應該叫做「內外組合(in side out)」進攻戰術;那分別有2人組合(two man game)、或3人組合與5人組合等。

    破解區域防守的進攻方式很多,所以,應該沒有可不可行的問題,我比較傾向從「適不適合」你們球隊去思考?

    假如你們球隊有高大的內線球員,他(包含替補的內線球員)假如能夠低位單打,在低位也能策應傳導球;尤其,當他能吸引包夾防守、或者能達到防守方的協防(幫忙防守:help),進而製造其他隊友空檔等等,你為什麼不採取這種有效又有攻擊性的技戰術?

    另外,假如球隊的內線球員,只擅長策應傳導球,可不可以打這種戰術?當然可以;因為,你假如能夠好好規劃,將相關球員「組織」起來,讓相關球員產生「1+12」,這當然是好戰術。

    3個人內外組合的技戰術,概略有以下幾種組織變化(詳細圖解請到部落格參考)

    一、傳球到低位給內線球單打;

    二、傳球到低位給內線球員之後,外圍球員做給了就走(give and go)

    三、傳球到低位給內線球員之後,防守方包夾或協防,外圍球員移位到空檔區(wide open)接球攻擊;

    四、傳球到低位給內線球員之後,防守方包夾或協防,內線球員將球傳導給外圍球員;然後,內線球員再迅速移位到禁區的空檔區接球攻擊;

    五、沒辦法傳導球到低位給內線球員,內線球員到3分線45度持球的隊友附近,和外圍球員他做對持()球掩護(on ball screen)

    六、傳球到低位給內線球員之後,外圍球員評估沒辦法做給了就走獲得空檔,防守方也沒有包夾或協防;於是,二位外圍球員相互做空手掩護(註:最好做背向掩護:back screen,由45度球員移位到圈頂區掩護),然後,二位外圍球員分別切走、切出尋求空檔得球攻擊。

     

  • 網友問題:3分球與投籃選擇

     

        網友根據前篇籃球觀念教育的「命中率」文章,再提出相關問題;以下就試投3分球、投籃時機選擇與調整、投籃狀況和命中率關係、訓練時投籃命中率以及再深入討論命中率相關問題。

     

    試投3分球問題

    投籃距離越遠,命中率越低的事實告訴我們:儘量要往越靠近籃框的位置,去攻擊籃框這是利弊抉擇;但有個問題是,簡單統計學顯示,100次的2分球投籃命中率50%時候,可以得100分;可是,100次的3分球投籃命中率只有33%時候,牠卻也可以得到99分。

    為此,在多數人的2分球命中率,不可能達到50%以上水準時;從這個數據邏輯推論去看,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堅持,在3分線內攻擊籃框,而不去做3分球投籃?

    問題是,一般而言前面狀況前提,那是經過「充份訓練」以後,3分球命中率才可以達到33%水準的結果;這個前面的命中率道理,並不適用於「沒有練投3分球」的球員,例如像是臺灣SBL或者中國大陸CBA的二線球員等。包括,每天練投沒有超過2003分球的球員,他們多數也都難以達到在比賽中,3分球命中率33%以上。

    因為,就算你練習時,3分球命中率可以達到50%;但是,那些多數的練習,和比賽時的臨場壓力、比賽時的防守質量,以及當事者彼時的體力耗費等等,根本就是截然不同、不可同一水準比較。

    尤其,你們誰看過那一位球員,在練投3分球時是,經過激烈貼身防守後,再經由空手掩護後的接球投籃?你又看過那一位球員的3分球練習是,經過快跑15m之後接球原地投籃?應該沒有;就算有,質與量也不像似比賽般水準對不?

        所以,很多時候,你必須瞭解:你沒有經過「辛苦的鍛鍊」,你不能拿前面的「常理(3分球33%可以得99)」,來評估投3分球這事情的對錯,進而去改變你勢孤利單的決定。

     

    投籃時機抉擇與調整

        然後,你的理由可能會像網友所說的:前面已經出現空檔,難道你還不投3分球嗎?

        這裡有二種狀況解釋,一是出現3分線的空檔,尤其是防守方根本不趨前上去防守;或者,防守者位置距離持球者3步以上;甚至,防守者只顧慮禁區的防守,根本就不理會你外圍的投籃等等之情況。

        此時,你當然要投3分球;只是,你持球者必須要有責任、保持投籃節奏情況下去投籃。你持球者,不能在「出手前」是缺乏信心的情況,還勉為其難投3分球;或者,彼時根本就不是你持球者的投籃節奏,你持球者還強行投3分球,這些投籃選擇就可以說是差勁的。

        第二種狀況是,假如依前面解釋,空檔,是你該出手投3分球;可也是,你卻已經1投不中、甚至已經23分球不中、包括對手都故意放任空檔讓你投3分球的情形,你是不是該「繼續投3分球」?

        此時,我比較傾向持球者不投3分球,而做另外二種選擇。一是運球做勢切入,藉以吸引防守方趨前防守後再傳導球;另一種,則是簡單要隊友做換邊攻擊的直接傳導球。彼時我不贊成投3分球的理由是,你持球者儘管獲得空檔;但明顯的是,你的「投籃狀況不佳」,你為什麼要把,「全隊努力防守後,才獲得的控球權」輕易拋棄?尤其,很多時候,進攻24秒的時間還很多,你為什麼要冒然出手?

        彼時,我比較傾向該球員至少應該做二種調整;一是心理的調整,那是「正面導向」的思考,思考投籃問題出自何處、該怎麼樣做妥善因應的思考。其次是,持球者應該做「球感或投籃感覺」的尋找;那是從運球與傳球中去尋找(因為運球與傳球的動作和投籃如似),然後,找時機與機會,例如犯規或者球出界時,拿起球做做投籃動作的嘗試,藉以儘快的找回投籃感覺。

        最後此處討論,假如你有「自知之明」瞭解,命中率只有1~20%左右,你獲得3分線空檔,你要不要投3分球?答案和前述討論一樣,投一球到二球不進之後,你就不能「再試投」了。

     

    投籃狀況和命中率

        有人貼身緊迫防守下,卻目迎目送你持球者投籃;

        有人貼身緊迫防守下,卻迅速跟隨跳起封阻你的投籃;

    有人做一手之隔防守下,卻目迎目送你投籃;

    有人做一手之隔防守下,卻跟隨跳起封阻你的投籃;

    有人做距離二步防守下,卻跟隨跳起封阻你的投籃;

    有人做距離二步防守下,卻目迎目送你的投籃;

    有人做距離三步以上情況下,卻衝刺而出做勢封阻你的投籃;

    有人做距離三步以上情況下,卻目迎目送你的投籃。

    以上八種等等不同狀況下的投籃,會不會影響你的投籃命中率?當然會;尤其是,有防守者跟隨你跳起、做封阻的投籃,那更會影響你投籃命中率。為此,你才看到所有NBA的比賽,儘管持球者獲得很大空檔;你也會看到距離投籃者三步以上的防守者,那是「規規矩矩」衝出去、跳起封阻投籃。

     

    訓練時的命中率

        多數有規模、像樣的球隊,都會在投籃練習時,去做「命中率」的統計;而且,多數的教練都會要求,投籃練習時的「命中量(投進幾個)」。然後,還會根據你練習者的命中率,假如沒有達到某些水準,會要求你練習者,再做同樣一次的練習,藉以達到某些水準以後,才讓球員歇息。

        我過往只在中華聽障籃球隊練習時,做個人投籃練習量、定量的要求;然後,從統計資料裡去觀察,各個球員的狀況以及投籃問題。多數正常情況,練習時的投籃命中率,假如沒有達到40%以上,那是「不及格」的事;因為,你簡單推論:練習時都只有40%,比賽時,打個對折容易變成20%命中率,那是「不能允許的」。

        因為,我們幹運動教練的,都有一個習慣:訓練(或者練習)時要求嚴格水準是120%,比賽假如能夠發揮到「練習時的一半(50%)」,你幹教練的就要「偷笑」了。由此,邏輯推論,你做投籃練習時,假如沒有達到50%以上,教練是不應該讓球員休息的;更甚,假如你練習所規劃的情境是,如似比賽般的有人封阻(像韓國隊的前射手李忠熙,就都會要求隊友戴長手套封阻),彼時練習者的命中率假如可以達到50%水準,嗯,這就是一個好的狀況了,他可以休息了。

     

    再談影響投籃命中率因素

        前述談過影響投籃命中率的因素劃分有四大類,網友再把影響命中率的因素之技術動作裡,提出幾個疑問:

    外線投籃命中率低,跟球員投籃基本動作不佳有沒有關係?

        外線投籃命中率低,跟球員投籃時機選擇不佳有沒有關係?

    外線投籃命中率低,跟球員去創造有利投籃條件的能力不佳,有沒有關係?

    外線投籃命中率低,跟球員攻擊意識不強,前置準備動作不佳有沒有關係?

    首先討論,外線投籃命中率低,跟球員投籃基本動作不佳有沒有關係?

    這個問題是不用討論;尤其,對初學者來說,那投籃的基本動作就是重大影響因素。我在訓練營裡就,每天要求學員做「徒手投籃動作」的練習,把基本動作修改妥善、修改為更合理的投籃動作。

        其次,外線投籃命中率低,跟球員投籃時機選擇不佳有沒有關係?

        這裡網友已經解釋很多了,我不再贅述;重點提醒的是,你持球者,假如在防守者已經貼身、他可以隨時躍起封阻你投籃的時候,一般業餘球員,在那彼時是「不能勉為其難出手」投籃;要不然就是投籃時機的選擇不當。所以,這裡所謂影響因素,應該也是歸類在技術與觀念的因素。

    再者,外線投籃命中率低,跟球員去創造有利投籃條件的能力不佳,有沒有關係?

    當然也有關係;想當然,這裡答案應該包含團隊或小組的空手掩護、隊友是否具備合理的籃球觀念,以及持球者移位投籃能力等等;因此,影響投籃命中率的因素,這裡就要把牠歸納在四大影響因素的「技術與觀念」等。

    最後討論,外線投籃命中率低,跟球員攻擊意識不強,前置準備動作不佳有沒有關係?

        所謂攻擊意識不強,應該解釋是說,你接到球瞬間,有沒有辦法達到「三種威脅」姿勢:可以立即跳投、可以立即下球過人、可以立即將球傳導而出等;假如你攻擊意識不夠強烈,你當然不可能接到球就跳投。假如你攻擊意識不夠強烈,同樣,你接到球就會只想傳球,而不會迅速下球過人;包括,再例如你接到球姿勢明顯不良,你卻堅持要做刺探步以後再去過人,想當然,你就缺乏傳導球的攻擊意識。

        由此,去討論所謂「前置準備動作」,簡單的說就是接到球瞬間,你是不是已經做到三種威脅姿勢?若否,就表示,你接球瞬間的前置動作不當。很簡單思考是:你接到球沒有準備要投籃,然後你卻強行去投籃;由於彼時你的身體姿勢就不合理,不合理的身體姿勢當然就缺乏穩定的「身體重心」;身體重心不佳、準備不足等情況,要談命中率很高,那簡直是癡人說夢。

  • 還有進步空間—由戰溜馬談公牛

     

        從欣賞Tom Thibodeau教練的執教風格,跟隨來到公牛隊;也關注了他們幾場球賽以後,讓我們來談談公牛隊的問題與期望。

     

    球隊之鑰:Derrick Rose

        既然稱之為球隊之鑰,Derrick Rose打球「態度」,對公牛賽事的輸贏,當然相當重要;要不要在進攻上認真打、能不能夠花點心思、用點頭腦打球、是不是在進攻上,仔細傳導球藉以避免無謂的失誤等等,其實左右了公牛隊大半成績。

    像日前對戰溜馬的比賽,第三節RoseCarlos Boozer輪流「散漫」表現,真讓人擔憂;再者,從這個球季高達3.5次失誤去看,高出他生涯2.8次失誤的平均數,讀者可以瞭解,Rose已經貴為聯盟明星球員,可還是有他不小的進步空間。

    Rose的進攻失誤多數有三,一是運球切入後「才要找隊友」傳導球問題;其次是,過於自信的陷入對手防守陷阱包夾中而不自知,包括多次play裡,已經確認空間不足,卻還強行運球切入。第三種失誤是,在實施對持()球掩護(on ball screen)要主打掩護變化(screen away)時候,所發生的運球被抄截;這裡關鍵是,他的運球落點不佳,太靠近防守者,以及缺乏利用身體或手臂去做「保護球」動作。

    Rose第一種失誤,和熱火隊Dwyane Wade雷同;以NBA選手來講,犯下這種算是低級錯誤都是不應該。你應該在運球過程,就需要「評估攻擊(投籃或傳導球)的可行性,以及一邊運球一邊尋找隊友空檔等;甚至,採取急停原地繼續運球尋找隊友空檔,還是採取急停原地運球後,再強行運球突破重圍繼續後續攻擊等手段才是。

    Rose的第二個失誤問題,則和馬刺隊Tony Parker初入聯盟一樣,是屬於「無知、過於自信」的結果;教練Tom Thibodeau是否能夠協助指導,或者學習馬刺隊教練Gregg Popovich當年指導Tony Parker一樣,苦口婆心、並且嚴厲要求Rose的再進步。

    Rose的第三種失誤問題,則需要好好觀賞黃蜂隊Chris Paul的運球技巧,而加以學習才是;基本上,Rose運球過人裡的改變球體行進軌跡瞬間,你Rose控球時應該將球體的位置,控制在「遠離防守者」才是。你Rose不能只單想變化球體行進角度大一點,而忽略了球體已經靠近防守者,彼時體球已經失去你能保護的狀態與位置。

    至於Rose另外一個態度問題,則和熱火隊的LeBron James如似;都是對球賽的勝負「過度樂觀」,然後在比賽前半段態度輕忽,進而產生前述一些無謂的失誤。並且,總是要等到比賽後半段,球隊也落後的時候,才要戰戰競競認真去打球;尤其,這裡的態度鬆散,多數都會影響隊友,進而讓隊友也對球賽輕忽起來。彼時,球隊就容易發生苦苦追趕的窘態了;從開季以來,公牛的球迷應該對這樣鏡頭非常熟悉才是。

    甚至,很多場球賽裡可以輕易看出,Rose在第一、二節的前半段,總是非常刻意的去替隊友製造空檔、或者,刻意的壓抑自己的進攻欲望,去扮演傳導球的主要供輸者;從戰術矛、盾兩造討論,Rose的刻意傳導球,反而容易被防守方阻斷,進而失去攻擊契機。

     

    牛軀體:Carlos Boozer

        假如說Derrick Rose是公牛隊的首腦,或者說Rose是公牛隊的大腦;那麼,說Carlos Boozer是公牛隊的軀體並不為過。看公牛隊許多進攻戰術,多數都從Boozer對持()球者設立掩護(on ball screen)主打掩護變化(screen away)開始,進而變化出Rose的攻擊、外圍射手的投籃、Boozer本身攻擊等各種空檔的攻擊。

    尤其,以Boozer在腰位(middle post)清空單打,可在禁區裡面單打、可在中距離投籃等之威脅性,進而衍生出包夾防守後,外圍隊友的空檔,或者產生隊友在外圍接球切入的機會等,這都是因為Boozer的威脅所致。

        比較大的問題是,從Boozer和前一個球季在爵士隊比較,他的出場時間減少了2.2分鐘、投籃命中率降低了1.8%、罰球命中率降低4.5%、籃板球減少1個、助攻數減少了0.9次、抄截減少了0.4次、得分增加了0.3分等等;讀者不難理解,公牛隊的第二隻角,這Boozer是被對手重兵看守。

        所以,很客觀看,在爵士時代的Boozer,雖然是進攻的第二選擇;可也是,由於爵士隊的擋切戰術(motion offense)純熟,總是會讓許多蝦兵蝦將出現空檔、得球攻擊,進而減輕了Boozer在進攻上,被防守方嚴加看管的困擾。這部分在公牛隊,擋切戰術的空手掩護(off ball screen)還沒有成型、還不是很純熟;所以,防守方總是以Boozer為防守要務、是防守重點之一,兩者待遇絕對是截然不同的。

        當然,更客觀的看,Boozer剛回到球場才30場左右,和隊友的磨合也算生澀,身體的復原應該也還沒有達到100%水準;尤其,另一內線攪和者Joakim Noah傷停,不能扮演牽制、吸引作用。包括射手Kyle Korver也才歸隊,還不能盡職的扮演外圍射手的吸引力,藉以拉開防守圈範圍;甚至也可以說,老將Kurt Thomas吸引防守方的威脅性不足等,這些因素才造成Boozer在進攻上寸步難行,數據沒辦法進步,就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了。

        從最近幾場球賽,細心球迷應該可以看出,許多球隊寧可放棄Boozer主打掩護變化(screen away)時的掩護切出(pick and split),放任讓Boozer投中距離;可是,防守方總是把Boozer,要打掩護跑位(pick and roll)到禁區裡面得球攻擊的路線與機會封死。所以,球迷總是可以輕易看到,每當Boozer利用掩護跑位(pick and roll)在禁區得球,彼時鏡頭,那不是一對一防守而已,那幾乎每次都像似千手觀音般的許多隻手、遍佈在Boozer週遭阻撓他的攻擊。

        由此我們看,Boozer的數據沒有進步,其實和公牛隊的團隊磨合還不是很完整;代打內線中鋒的Kurt Thomas,還不能像Joakim Noah那樣,擁有禁區牽制力;甚至像射手Kyle Korver,還沒有完全發揮等等,都是Boozer的功效還有進步、還讓人期待的空間。

        最後談到Boozer態度問題,其實講的就是他的身材受限需要再開「發技術動作」以及傷病史怎麼樣避免問題。由於他身高只有206cm,在NBA打大前鋒來說,雖不算高;但是,要在禁區討生活,扣除掉灌籃之外,其他一些勾射、放球與拋投等籃框附近的技巧,Boozer這幾年並沒有繼續開發。

    所以,像最近這幾場球賽(例如日前對戰溜馬的第三節連續不進球),球迷就看到籃框附近得球的Boozer攻籃不進鏡頭,這是不應該的事;球迷假如有些記憶,應該瞭解,從Boozer進聯盟以來,他在這些的技術上都沒有進步,他總是會在籃框附近得球,卻攻籃不進。

        至於Boozer他的「傷病史」,翻閱他歷年來的出場數,從02~03年剛進聯盟,以及07~08年在爵士隊都是出場81場之外,剩下的7年裡,竟然有三年的出場數只有30多場;今年球季,公牛已經出賽48場裡,Boozer也只是出場30場而已。所以,怎麼樣在球隊「不可或缺」的情況下,好好發揮所長,貢獻他的才華;相信,這是公牛隊上下、甚至是球迷非常期待的事。

     

    其他球員

        接下來談公牛球隊第三個主要得分點,也是小前鋒Luol Deng。對他第一個直覺就是「身體過於單薄」,要在聯盟打小前鋒會相當吃虧;翻閱他在聯盟公佈的資料計算,他的身體質量指數(BMI)23.52(99.8/2.02*2.02)。球迷還記得我提過的學術研究,NBA的後衛群身體質量指數平均都有25.5水準,所有前鋒的身體質量指數也有27水準;你Luol Deng的身體質量指數,都比那些後衛群還不如,怎麼樣去和對手相抗衡?

        球迷可以試著想想,剛進聯盟的姚明,以及黃蜂隊的Chris Paul剛進聯盟的身材,其實就像現在的Deng一樣:過於瘦弱;所以,Deng他的防守以及運球切入這二個問題,就很難獲得突破性的進步。舉二個聯盟小前鋒為例,熱火隊小前鋒LeBron James的身體質量指數是27.52(113.4/2.03*2.03),塞爾蒂克隊小前鋒Paul Pierce的身體質量指數是26.39(106.6/2.01*2.01),都高出你Deng23.52甚多。

        假如從季後賽著眼談,你Deng要怎樣去和LeBron James或湖人的Ron Artest(身體質量指數29.18117.9/2.01*2.01)相抗衡?尤其,我們瞭解一個概念是,一位籃球選手假如不能去進行「越靠近籃框的攻擊」,例如切入上籃、切入灌籃等,他的投籃命中率,要依靠單純的中距離投籃與3分線投籃,那是很難突破優秀選手的水準:50%

    可也是不只如此,看Deng這種瘦削身材,你又憑什麼去做好個人防守工作?至少再增加5kg的體重,並且把「3分線投籃命中率」,提高到去年球季38.6%命中率以上的水準,才能減輕Derrick Rose的壓力;因為這3分球命中率提高,其實也會讓Carlos Boozer的禁區壓力降低,讓對手包夾Carlos Boozer的頻率降低。

    Keith Bogans這位以防守為主的苦力後衛,因為Kyle Korver的受傷被拉上先發,到現在Korver的歸隊;在出場時間只有約18分鐘情況,今年「各項績效已經逐漸降低」了。從已經在聯盟遊走各隊,也有7年經歷來看,假如不能突破現狀,不只對公牛隊難以貢獻之外,個人前途也有些堪虞;2分球38.1%3分球33.3%都是近7年來最低。是不是邀請投籃教練協助?否則,公牛的季後賽也連帶受損啊。

        傷害歸隊的Kyle Korver,看了他最近幾場球賽表現,讓人期待也值得球迷另眼相看。首先發覺,Korver他利用深切(deep cut)或捲曲切(curl cut)的「跑位技巧」,以及獲得空檔接球跳投的穩定性相當高。

    只是目前觀察,公牛隊替他設計的戰術,多數還是以中距離跳投為主;不知是否因為如此,因此,Korver他的「3分球命中率」,和去年在爵士隊相比,從53.6%退步到40.6%的極大差距。其次,可能由於傷害歸隊不久,和隊友搭配也不是純熟之故,他的投籃命中率也從去年的49.3%退步到42.5%命中率低水準;這裡的另外觀察是,Korver他客場的3分球命中率竟然只有36.6%,和主場44.6%水準落差太大。

    此處另外期待Korver的二項技術問題,一是,當他利用空手掩護(off ball screen)的深切或捲曲切得球以後,怎麼樣先觀察所有防守者的位置後,去做跳投以及「運球切入」;因為,你Korver假如只會接球跳投,這對防守方的殺傷力不大,畢竟,獲得空檔接球後運球切入上籃的成功率絕對比較高。

    緊接著此處討論的是,為什麼你Korver的「助攻數」那樣少?(今年也只有1.7)看看塞爾蒂克隊那些,同樣採取深切與捲曲切的外圍球員,總是能夠掌握空手掩護切出後的接球,然後將球送進因為技戰術獲得空檔的內線隊友手裡;實務觀察,Korver的助攻數不多,自己視野與觀念有問題之外,設立空手掩護的內線隊友,不擅於跑位尋求空檔也是影響因素。

     

    其他問題與總結

        看公牛隊的團隊防守,質與量雖然不如熱火隊;但是Derrick Rose比起塞爾蒂克隊的Rajon Rondo阻運(stop the ball)與對球施壓(pressure the ball)防守技巧,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Luol Deng個人防守,雖不如塞爾蒂克隊小前鋒Paul Pierce硬朗;可也是,Keith Bogans沒有塞爾蒂克隊Ray Allen9分水準,至少也有7成以上功力。

    也因此,我們才看到公牛隊的團隊失分,可以在聯盟排名居前,這是相當可喜可賀的事;尤其,Carlos BoozerKyle Korver都是從,擅長防守的爵士隊出身。解讀防守後的幫忙防守或者輪轉補位,明顯比起其他隊友好上一個級次;只是,內線防守者如Carlos BoozerKurt Thomas還是過於矮小,加上Kurt Thomas老邁、Joakim Noah歸期未知等,這是讓人擔憂與期待改善的的事。

    公牛隊所有球員的身體健康,是目前比較憂慮的;尤其,Derrick Rose那種橫衝直撞的打法,簡直是熱火隊Dwyane Wade翻板。因此,假如我們可以期望,期望公牛隊能夠「全員健康」到季後賽;然後迎接Joakim Noah傷癒歸隊,屆時的公牛隊,在球員經驗、團隊磨合、團隊戰力就大有可為了。

        最後討論,二年級生的Taj Gibson退步,讓人憂心忡忡;四年級生的替補控球後衛C.J. Watson,除了3分球命中率進步到40%水準以外,各項數據也都大幅退步,真是季後賽前的一大警訊。甚至鋒衛搖擺人的Ronnie Brewer,在數據上也小幅退步;以上三人似乎都是和「出場時間有關」,教練團不得不注意呀。新人的7呎中鋒Omer Asik,目前看起來有些值得培養;問題是他有沒有辦法在,老邁的Kurt Thomas退休或離去前銜接起來,這才是公牛另人期待的事啊!

     

  • 籃球專項選手訓練營「觀念教育」—命中率

    籃球專項選手訓練營「觀念教育」命中率

     

        2011年寒假籃球專項選手訓練營期間,有關「籃球觀念」的教育:命中率,在此提出和讀者分享;從距離遠近談命中率、挑籃與擦板投籃命中率、上籃與投籃、原地投籃與移位投籃、帶一步跳投與帶二步跳投、影響投籃的命中率等討論。

     

    距離和命中率

        假如以3分線外、3分線內、距離籃框二步以內等三種不同距離區分,距離籃框越近,命中率越高這個觀念,過去談過幾次,也曾經把學術研究的文獻列舉,在此不再贅言;問題是,一般人,有幾個瞭解這個概念?

        因此,我告訴學員有關3分球命中率的概念是,NBA選手的3分球命中率大約在3540%水準;這主要是,這是他們的工作,幾乎多數射手每天都「苦練」投籃1000個至3000個左右。反觀,亞洲選手以中國大陸為例像孫悅,他自己說每天練投3分球「600」;所以,他平常的水準約在25%35%之間。

        緊接著我再以20101216日臺灣SBL熱身賽,金酒對抗臺灣銀行籃球隊的比賽,金酒的3分球命中率是172中的11.76%,臺灣銀行306中的20%

        由此,我提醒學員要瞭解:除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以外,距離籃框越遠,投籃命中率越低的概念;建議學員,沒有經過苦練3分球,最好做近距離的投籃。可是,假如真要投3分球,像金酒籃球隊這樣命中率10%是「正常」;屆時,不要怨天尤人,或者,對3分球已經9投不中、還想要繼續投3分球的隊友,就「不能責怪」。

     

    挑籃和擦板投籃命中率

        很多球友很喜歡挑籃,尤其採取「二隻腳不離地」,直接躍起的挑籃,那就算是放槍(不進球)1000次也打死不退;我分析幾個利弊原因給學員瞭解的是,個子不高(尤其是身高175cm以下的球友),離籃框較遠,做二腳同時躍起的挑籃,基本上就是自找苦吃;這個動作基本上就是身高200cm的球員使用。

        尤其,挑籃的技術,基本上就是「球感」好壞的考驗;球感不佳,或者像我們一般球友,不是每天都練球23小時以上,你做挑籃想進球,簡直是癡人說夢。

        如果,再考慮一般球友、多數人的「體能鍛鍊不足」,每每總在比賽第二節以後的攻守移位,就像在公園散步的打球姿態;體力不佳、跳不起來,卻還堅持採用挑籃,基本上就是製造籃板球的份。

        為此,我告誡學員:以後打球,尋找適當角度做擦板投籃,或者規規矩矩做擦板上籃,才是很好的「穩當得分」動作;尤其,很多時候,球友其實可以做急停擦板投籃,你實在犯不著做挑籃而失誤。

     

    擦板投籃的命中率為什麼較高?

        先前談過投籃空心球的「瞄準點」是,投籃者位置直線到籃框前沿的某一點;也在投籃技術分析與指導的文章中指出,擦板投籃的瞄準點是,籃板上的小四角形之直線,由上往下算約1/3的位置。

        可也是,一般球友根本就不大會使用擦板投籃;因此,我提出NBA的馬刺隊Tim Duncan所有籃球技巧裡之一絕:「30度擦板投籃」命中率很高的事實;我建議學員以後打球,在球場的二側20度至40度附近,多多利用擦板投籃技術的觀念。

        實務操做訓練營期間,我要求所有學員在二側禁區、中立區的線上做擦板投籃練習;經過二天、四次、約100遍的練習後,多數人的擦板投籃命中率不錯、有所進步。

    於是,我在第二天下午,讓所有學員退到禁區線外約二步的位置,同樣在中立區的延伸處做擦板投籃;可也是,多數人是「力道不足」,也有近半數出現瞄準點不準確。顯然,不適應是問題主要。

    我提醒學員,學術研究結果,擦板投籃命中率較高的觀點是,擦板投籃的瞄準點「較為具體」;投空心球的籃,其瞄準點老實說:有些虛幻、難以掌握。

     

    技術動作越簡單命中率越高

        很多學習籃球時間不長的球友,總經常會出現:前面沒有防守者,卻「莫名其妙、誤以為是」的採取原地投籃;我在不同時間,曾為此氣極敗壞的問了超過10個學生;彼時,他們可能都被我兇惡的嘴臉嚇壞,而沒有講出答案,真讓人疑惑。

        其次問題是,很多時候的進攻方,在剛接獲傳導球瞬間,由於防守者距離三大步以上;所以,防守者不得不做,趨前、貼身要做對球施壓防守動作。現在問題是,持球者的多數人,竟然還是採取原地投籃的技術動作;殊不知,彼時,持球者其實可以採取下球過人上籃,進而尋求更高的「攻籃命中率」技術。

        因為,假如彼時持球者是下球過人,正常情況就是相當靠近籃框與靠近籃板的「上籃」;如此命中率,一定比彼時原地投籃的命中率還要高才是呀!

        再者,很多半調子球員,總喜歡做投籃假動作後、帶一步跳投技術;殊不知,因為腳肌力不佳、因為身體移動而讓投籃技術動作變形、因為很少做移位投籃動作等等,命中率降低就時而可見。所以,我最近從鄭錦和老師刻意南下來糾察我指導的球隊後體會:接球就想要跳投的三種威脅姿勢是,改善此部分缺失的關鍵。切記,接球就馬上原地跳投,這樣的「原地投籃」,絕對比移位投籃的命中率還高。

    最後,還有部分球友總喜歡運二次球、或者運三次球後急停收球跳投技術;結果,命中率不高、多運一次球而被抄截、多運一次球而失誤等等情況就屢見不鮮了。

    我常在虎科大男籃的指導裡提醒學生:體力不好的時候,打的越簡單越好;狀況不佳或者對手較強的時候,你也需要打的越簡單越好。就像前段舉例,你可以運一次球就跳投,你千萬不要運二次球再跳投;基本上,打的太複雜、技術動作太耗費體力、移動身體越多、身體移動過於快速等等,都是讓你投籃命中率降低的主要因素。

     

    影響投籃命中率的四大因素

    由於有些學員並沒有見過,我寫的每一篇文章;所以,對於影響投籃命中率的四個種類,我當然就需要把John Wooden所說的話逐一闡釋:

    一、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包括缺乏自信、緊張怯場、猶豫、懼怕、迷信、漫不經心、心神恍忽等。

    二、生理因素包括體能、準備運動不足、受傷、睡眠不足、視力不佳、疲憊、疏於練習、球感不佳等。

    三、外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光線不良、球體不佳、球壓不足或過大、球場通風不佳、籃框背景不當、地板滑溜、對手防守狀況等。

    四、基本動作:包括瞄準點、體角、雙腳、上半身、手臂、持球等等。

        從我這幾年所辦的訓練營裡體認,所有學員裡,影響投籃命中率的技術動作因素有四大類,一是持球,二是手腕壓下過慢,三是手指頭的彈力不佳、四是五指不夠張開、手掌心不是平坦的。

        持球不夠穩固是,最為嚴重的問題;多數人是持球移動到額頭前上方要投籃瞬間,球都沒有「拿好」,旁人只要輕碰持球者手臂,球就會掉落般的鬆動。所以,我就要學員做持球往地上「咂球」後持球,並且,讓我碰觸球、都不會掉球的檢查動作,這樣才算合格。

    手腕壓下過慢,或者說是手腕壓下動作過大、不夠快是缺失之一;我常這般提醒:動作大,並不一定代表就是你的力量大。我更以手臂慢慢伸出的大動作直拳打人,和手臂快速伸出的快動作直拳打人做,那一種動作「打人較痛」讓學習者體會。

    手指頭的彈力不佳,也是主要投籃技術不當原因;我常常以球感訓練的雙手手指頭、交互彈球動作,提醒學員瞭解:投籃要有這個「」的力量。基本上,手指頭將球彈出去後,應該是「硬繃繃」的。

    五指不夠張開,想當然,持球難以穩固;尤其,我們亞洲人,手掌較小,你持球不自然張開,怎麼樣可以穩固拿住球?手掌心不是平坦的除了表示,並不是「食指力量最多」之外,大拇指或小指頭用力過多,也是手掌心不能平坦的另外原因;只是由此顯示:大拇指力量方向是向左,而不是向正前方的籃框或瞄準點;另一頭想當然,小指力量假如過大,手掌有可能變成「雞爪」之外,力量方向也不是正前方的瞄準點,這是球友需知的概念。

  • 籃協替代役問題探討

     

        日前,中華民國籃球協會(以下簡稱籃協)公告了,100年替代役體育役儲備選手類役男(以下簡稱籃球替代役)甄選規定;其中,一些「有問題」的事,就讓我們冷靜去探討。

     

    籃球國手,為什麼不能直接替代役?

    在報名簡章的第伍條報名資格裡:

    一、參加最近一屆奧運、亞運、東亞運、世大運、世界錦標賽、亞洲錦標賽、世界青年錦標賽及亞洲青年錦標賽者。

        看到這個「遊戲規則」,我直覺反應認為:籃球國手,為什麼不能直接「」替代役?

        很簡單思考:替代役是要從全國「各行各業」裡,利用考試、甄選等方式,選出最優秀的各行各業人材,利用「服役」期間來替國家服務;那麼,籃球國手他們都已經「當選」國手了,他們都是從全國最優秀的籃球選手群裡,精挑細選而來的12位國手,如此還不夠格稱之為「全國最優秀的籃球選手」嗎?

        籃球國手假如還要參與這項甄選,才能擔任替代役;這舉止簡直是「侮辱」那些籃協的選拔委員、國家隊教練以及籃球國手了。

     

    製訂者需瞭解籃球趨勢

    再者,這個替代役甄選辦法的「製訂人」,似乎不瞭解國際籃球「趨勢」;製訂者竟然把參加奧運、世錦賽「納入」資格裡,真可是笑掉我們籃球人的大牙。

    為什麼?看看中華台北男籃,最近20年來參加過幾次奧運與世錦賽?根本沒有;因為,要參加奧運或世錦賽,一定是「各洲(或說亞洲)」前三名以上的國家隊才可以;耶,假如中華男籃真的獲得亞洲前三名,可以參加奧運或世錦賽,這個水準表示:中華男籃是「國際級的籃球選手」了。

    然後可悲的是,既然已經是國際級水準的籃球選手,為什麼還要「經過甄選」,才可以當替代役?這些製訂者,到底懂不懂得奧運或世錦賽的「參賽資格」啊?

    尤其,印象中,假如真的我們籃球國手參加奧運或世錦賽,誠如前述這是亞洲前三名以上的資格,這基本上就可以「免服兵役」了;所以,製訂者,你為什麼要把「參加奧運、世錦賽」等字眼、條件弄上去?你難道不瞭解,籃球選手要參加奧運與世錦賽,不是一般「543的人」就可以如願以償的嗎?所以,製訂者你應該把奧運與世錦賽這幾個字眼拿掉才是。

     

    製訂辦法者不懂時勢

    在甄選辦法裡,竟然出現「最近一屆」這個限制,讓人難以置信;為什麼?因為,假如我參加了前一屆2008年北京奧運籃球賽,不論我是國際級水準的籃球選手也好,我在2012年以後,要參加「替代役甄選」,就不能獲得「資格」,因為根據甄選辦法已經隔了「一屆」。

    可也是,我籃球選手有沒有可能在20歲大學二年級就參加奧運,而且就已經是個國際級選手了;可是,假如我假如等到大學(或研究所)畢業,我還想繼續「求學(或幹什麼皆可)」,進而,在2012年、甚且在2013年才「要當兵」;如此,你製訂者把我這個國際級水準的籃球選手資格因為不是「應屆」而拿掉,此舉豈不是「抹煞、否定」了我的能力?

    假如你製訂者要求說:此處考量主要是,經過這麼幾年(20082013),這國際級籃球選手「體能與狀況」都退化了,要擔任替代役可能有問題;問題是,難道所有的籃球替代役都是需要「優秀體能」嗎?所以,製訂者是不是應該把「最近一屆」拿掉才是。

     

    這辦法是要選怎麼樣的人

        在甄選辦法的第「玖、甄選項目及計分標準:」,我們看到測驗

    第一項基本體能:一分鐘仰臥起坐、30秒伏地挺身、4×10m折返跑、50公尺衝刺跑、3000公尺耐力跑等。

    第二項專項技術測驗:轉身運球投籃測驗、一分鐘運球投籃測驗、全場五對五等。

        看到上面測驗項目,我直覺反應是:你製訂者是要「挑選」選手、教練還是做其他事?假如是挑選選手,這個辦法還算ok。可也是,印象中,籃球替代役還有可能去擔任「基層教練」呀;為此,這個甄選辦法適當嗎?明眼人也知道,假如用這個甄選辦法,根本就沒有辦法甄選出優秀教練。

        所以,這個替代役的甄選辦法,是不是需要再「增訂」較適合?

     

    製訂者確定瞭解專項嗎?

        籃球選手專項位置裡有所謂的「三分法」,依次就是後衛、前鋒與中鋒;也有所謂「五分法」,依次就是1號控球後衛、2號得分後衛、3號小前鋒、4號大前鋒與5號中鋒等角色。現在問題來了,我們在前述「測驗辦法的計分」裡發現,製訂者竟然「一視同仁」的,要求不論任何位置的選手,測驗後的得分彼此相同。

        製訂者這意思是,不管你是身高205公分的中鋒,你的跑步一樣需要和身高175公分的控球後衛比較;你中鋒假如輸給控球後衛,你在替代役的甄選分數就較低。你210公分的大前鋒,測驗3000公尺耐力跑的時候,假如跑的比187公分的得分後衛還慢,換算之後你所得的分數就較低。

    哇,由此顯示,那些高個子中鋒,你要在替代役的甄選裡脫穎而出,看起來就是天方夜譚了。而假如,你製訂者要解釋說:身高195公分以上「不用服役」;可也是,高大的中鋒,怎麼樣去和矮小的後衛比較速度、敏捷性與耐力啊?

        所以,建議製訂者,你最少應該把甄選資格劃分為三大類角色,依次後衛、前鋒與中鋒不同的「成績換算」才適當。

     

    為籃球國手爭取福利

        最後,我們語重心長的呼籲:體委會與籃協等單位,給予我們「籃球國手」多一點「福利」;不論現在與以後,是不是應該在這種節骨眼,給予國手們一些福利,不論是成人國手或者亞青國手皆然。

    捫心自問:當我們看到歷年來的籃球國手,總是「為國爭光」之同時;我們政府與籃協,到底給了籃球國手們什麼?

        尤其是,假如他們已經入選國手了,製訂者你們還要弄個甄選來「侮辱人」;這和另一方面,政府與籃協總是要求籃球國手無條件付出、要求籃球國手要服從國家隊管理等等去比較,我們國家實在「欠缺」國手們一個公道呀!

更多發表 « 前一頁 - 下一頁 »

This Blog

Syndication

Tags

No tags have been created or used yet.

News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

Archives

地址:10646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3段29號10樓之1
電話:02-2366-1520
Copyright © 2007-2016 圓球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mmunityserver®